
“‘星鏈’並不像先前想象的那樣堅不可摧。”據香港《南華早報》1月12日報道,中國科學家近日透過計算機模擬了針對巨型星座的“太空行動”,並開發了一種新的二進位制鯨魚最佳化演算法(BWOA),可幫助中國衛星對“星鏈”等巨型星座衛星進行全面偵察。
報道稱,人們過去一直認為,使用少量衛星追蹤“星鏈”這樣的巨型星座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涉及複雜的軌道計算,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
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航天控制工程系主任吳雲華領導的專案團隊3日在期刊《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發表論文,提出瞭如何採用小規模感知星座,透過與巨型星座衛星近距離掠飛實現偵察。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人員也參與了這項研究。
《南華早報》指出,實現這一設想必須克服諸多挑戰。感知衛星需要足夠接近目標衛星,確保其處於探測裝置的有效範圍內。但衛星之間的距離也不能太近,以免發生碰撞事故。由於雷射等裝置耗能較大,科學家還需要為每顆感知衛星安排充足的充電時間。
為此,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二進位制鯨魚最佳化演算法(BWOA),使得地面控制中心能夠在短時間內生成全面可靠的行動計劃。報道稱,這種方法的靈感來自鯨魚捕獵,鯨魚會在廣闊的水域裡合作行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魚群引到嘴邊,從而節省能量。

使用感知星座偵察巨型星座衛星的示意圖
研究團隊使用計算機,模擬了感知星座針對巨型星座的“太空行動”。模擬結果顯示,中國可以使用99顆感知衛星,在12小時內有效接近約1400顆巨型星座衛星。這些感知衛星可以配備雷射、微波等裝置,進行偵察、跟蹤或其它作業。
論文指出:“巨型星座給我國空間安全帶來隱患,因此對巨型星座衛星的狀態進行態勢感知尤為重要。”
《南華早報》評論稱,這意味著中國可使用少量衛星追蹤“星鏈”等巨型星座,有可能實現對巨型星座衛星的“獵殺”。迄今為止,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已向近地軌道發射了超過6700顆“星鏈”衛星,這一巨型星座已在俄烏衝突中展現出潛在的軍事應用價值。
>End
>>>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原標題《瞄準星鏈?"中國科學家模擬偵察巨型星座"》。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