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全球科技巨頭為其AI產品精心打造「未來感」視覺符號的時候,來自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卻憑藉一隻憨態可掬的藍鯨LOGO出圈,在蘋果應用商店力壓ChatGPT與Gemini登頂榜首。這在時間和預算極為有限的情況下無疑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但更值得設計師關注的是,DeepSeek 的競爭力並不僅僅體現在技術上,它在品牌塑造方面也悄然超越了美國的競爭對手。

若你觀察過主流AI公司的品牌視覺,或許會發現某種「趨同焦慮」,如OpenAI的旋渦黑洞、DeepMind的抽象幾何、Stability AI的迷幻粒子……抽象化、科技感、極簡設計成為這些公司墨守陳規的選擇。
而 DeepSeek 在視覺設計上可以說是一次對主流趨勢的反叛,為我們帶來了一絲輕鬆與想象力。

DeepSeek的品牌LOGO和我們已經熟知的AI產品LOGO設計形成鮮明對比,它採用了一隻胖乎乎的藍色鯨魚,彷彿正在躍出螢幕。同時在搭配圓潤、略帶斷裂感的無襯線字型,給人傳遞出一種友好、可親近的品牌調性,使其在一眾科技品牌中獨樹一幟。
正如品牌設計師Grasser的評價:「它讓人聯想到探索與想象,這很酷。我們太久沒見到一個願意為『好奇發問』而非『居高臨下』的科技品牌了。」

這條藍鯨不但在視覺表現上超越了冰冷抽象的科技產品專屬符號,也蘊含了抽象符號無法比擬的豐富寓意。
首先,鯨魚直接呼應了DeepSeek公司深度求索「探索未至之境」的精神,就像其產品本身一樣,是對AI技術未知領域的深入探索。其次,作為地球現存最大的智慧生物,鯨魚群體展現的複雜社會行為和回聲定位系統,隱喻著人工智慧從單體智慧向群體智慧進化的技術路徑,其腦部的紡錘神經元更暗示著深度學習模型突破性的認知躍遷。另外,藍鯨遨遊的意象也隱喻其開源模型對技術生態的開放姿態。

在文化維度,鯨魚承載著雙重象徵。東方語境中《莊子·逍遙遊》的鯤鵬之變昭示著技術轉化的磅礴勢能,西方傳說裡《白鯨記》的裴廓德號則象徵著對技術真理的執著追尋。其龐大身軀與優雅姿態的辯證統一,恰如AI系統在強大算力與精巧演算法間的完美平衡。
當藍鯨在資料海洋中游弋時,尾跡形成的湍流暗合知識圖譜的擴散軌跡,噴薄的水霧則可視作資訊熵減過程中綻放的認知之花。

儘管DeepSeek的視覺設計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專業的設計師們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缺陷。
比如當圖示縮小至移動端應用場景時,鯨魚眼部細節丟失導致識別度下降。同時,字型的設計和字間距也有一定的最佳化空間。當前割裂的字型設計給人一種「不安定」情緒,比如字型中的「ee」字母組擁擠粘連,而右側「k」字元又因間距過寬產生割裂感。

此外,圖示與字型風格的協同性也需要進一步打磨。鯨魚流暢的曲線與字型硬朗的折角缺少連貫性。例如鯨尾柔和的弧度與帶有尖角的字型組合使用時,削弱了視覺系統的整體性。
當然,這不算什麼大問題,後期可透過建立多尺寸適配方案、規範字距調整規則、統一視覺語言風格進行系統性最佳化。

對於這種設計上的不完善,品牌專家 Ross Clugston 分享了他的觀點。在美國,許多初創企業往往會優先開發產品,而非建立品牌形象,直到需要向投資者證明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時,才開始真正投入品牌建設。例如Airbnb、Facebook、Instagram 以及 TikTok 等公司的早期品牌設計都遠遠落後於其產品本身。
Clugston 認為,DeepSeek 的品牌策略是有意為之。動物LOGO通常用於更輕鬆、有趣的科技品牌,比如 Twitter(目前的X)、Mailchimp、Tripadvisor 和 Evernote。「我認為 DeepSeek 選擇鯨魚,可能是希望給人一種 ‘無威脅性’ 的印象。」他補充說。
但無論如何,這隻藍鯨已為行業丟擲一個設計命題。當技術日益複雜,品牌是否應該用更溫暖友好的視覺語言重建使用者信任?在AI加速滲透日常的今天,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將重塑整個科技行業的審美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