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二月底,我爸媽來美國給小女兒過3歲生日。我和伴侶旅美近十年,這是父母第五次來美國探望我們。和前幾次對比,我最大的感慨是:年過四旬,還有健康尚可的父母可“啃”,真是人生一大幸福!
我懷孕兩次,每次都是父母不遠萬里、漂洋過海來照顧。一胎時,父母剛到退休的年紀,一個六十出頭、一個五十過半,一家四個大人,小心翼翼又疲憊不堪地撲在剛出生的老大身上。為了不影響我和伴侶工作,我爸媽幾乎是24小時不分白晝黑夜的在幫我們帶孩子。白天做兩頓飯、照顧新生兒吃喝拉撒睡、晚上守著早產近兩個月睡眠稀碎的兒子,幾乎兩三小時就醒來一次——徹夜不眠也是家常便飯。
以國內傳統觀念來看,那時剛到退休年齡的父母身體倍兒棒、正是二次發光發熱的時候,對他們的健康我沒有太多顧慮。每每問起,他們也都笑呵呵地說能抗住。
《玫瑰的故事》劇照
過了幾年,老二出生。那時,我爸即將奔七、我媽也年過六旬,健康狀況一切正常,但明顯感到他倆精力不及過去。饒是如此,白天照顧新生兒、做飯的重擔他們依舊挑起,我和伴侶晚上接手照顧老二,希望父母至少能睡個好覺。
所幸,倆娃都在十個月大左右排到了daycare,這才解除了父母長期照顧第三代的辛勞。
這次,我爸媽前來探望,倆人分別年過七旬和即將奔七,雖然身上也有些小毛病,但健康尚好、不影響正常生活,幫我們接送孩子上下學、做飯、陪兩個娃玩一玩都沒問題。現在的我,每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倆娃八成“外包”的日子,切實感受到人到中年、還有身體健康的父母可“啃”是天賜的禮物。
在我內心一直有一張影響中年人幸福指數因素的排行榜。前幾年,這張榜單上的排序是:自己和伴侶的工作、自己和伴侶的健康、孩子的健康和教育、父母的健康。對普通家庭而言,夫妻倆的健康和工作,就是支撐小家庭的兩根頂樑柱。尤其是這些年,就業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保住身體、保住“飯碗”,才能保全小家。
可等孩子進入學齡期後,教育這個因素排名驟升,能扼住一個家庭幸福與否的喉嚨。

《小捨得》劇照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朋友,倆人一個在製藥公司、一個是醫生,家裡經濟條件不錯,唯一的孩子從小就讀私立學校,從小網球、冰球各種流行的和高階的興趣班都嚐遍。孩子眼界寬泛、愛好廣泛,但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夫妻倆對孩子的教育也因此出現分歧,爸爸傾向於買一套學區房,把孩子轉回公立學校,嚴抓成績;媽媽傾向於賣一套房子,提前送娃出國、躲開內卷。就因為這件事夫妻倆一直談不攏,差點鬧離婚。
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教育理念鬧不合是許多中年夫妻每日上演的劇情。對中年夫妻來說,孩子的分數、排名和學校,要麼是潤滑油,讓原本溝溝坎坎的婚姻能前進的絲滑一些;要麼是絆腳石,讓本就不易的中年生活難上加難。
但是,隨著自己年增加、父母日漸衰弱,我這份榜單上的排名又有了變化。工作當然是中年生活的經濟命脈,但理想的工作很多時候要依賴環境。把努力上進、不敢懈怠刻在骨子裡的中年人,無論如何也抵抗不過基礎盤的脆弱。
而養娃久了後,也會逐漸從過去篤信的科學育兒走向“玄學”——孩子是否成才,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相關,但養娃越久,家長越能深刻體會到——再多的努力,終究難敵基因和天性的力量。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基因對成長軌跡的影響愈發凸顯,而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響力則逐漸減弱。

《小歡喜》劇照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作者朱迪斯.哈里斯提到,教養假設認為,是父母將文化知識(包括語言)傳遞給自己的子女,為他們成為社會中合格的成員做好準備。但她用行為遺傳學、人格發展學等眾多學科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
孩子終將逐漸脫離父母的庇護,走向獨立,追尋自己的理想與選擇;而父母卻會隨著歲月流逝,身體漸弱,慢慢走向需要子女照護的階段。我年輕時,爸媽總愛對我說一句話:爹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拖累孩子,就是對長大後的子女最大的愛。
彼時,我只覺得這話單薄,親子之間的愛明明可以有更為具象、溫情的表達方式。但當自己步入被各方夾擊的中年後,才深覺父母“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對子女也許不是最完美的愛、但一定是對子女最務實的愛。
最近,我認識的兩個朋友都因為父母健康欠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被攪得天翻地覆、再無片刻安寧。
第一個朋友去年醫學博士畢業,正在住院醫生的崗位上咬牙煎熬。結果接到家人電話,年過八旬的老父親摔了一跤,髖部骨折,需要手術,手術後要看恢復情況來確認是否會影響老人的行走功能。雖然她不是獨生女,還有兩個姐姐可以一起承擔這次狀況。但作為家裡唯一有醫學背景和資源的孩子,她也不得不暫停工作一段時間,回去輾轉於家人和醫院之間商議治療和恢復方案,與兄弟姐妹討論接下來的照護事宜。

《熟年》劇照
另一個朋友,年初博士畢業剛入職一家公司兩個月,60多歲的母親突然病倒,查出嚴重疾病,要住院治療、接受手術。因為他是家中獨子,爸爸身體也不太好,他幾乎需要以一己之力去承擔這次事件。目前,他正在和公司商議遠端工作、或者停薪留職幾個月的可行性;但他說,自己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辭職回家陪著父親照顧母親一段時間。
因此,父母健康無恙、生活自理、手握一份尚可的退休金安享晚年,才是送給中年子女最珍貴、最安心的禮物。
為了讓這份禮物的保質期可以持久些,我們可以為正在向年邁、尚且健康的父母做些什麼?
首先,務必叮囑父母每年進行全面的體檢。
我爸媽一直有很好的體檢習慣,除了社群每年提供的基礎體檢外,他們每年還會去醫院進行更全面的體檢。每次體檢,倆人交的成績單都不錯。但去年體檢時,我媽查出了高血壓,多次檢查後,確認是原發性高血壓,需要一直服藥。我媽身體一直硬朗、又有長期保持運動的習慣,精氣神各方面都比同齡人年輕十多歲。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沒有查出高血壓,偏偏她這個看上去最健康的人得了。

《都挺好》劇照
疾病,有時候也是不講道理的。特別是年紀大了,各種慢性病、疾病來勢洶洶又悄無聲息,讓你無跡可尋、無處說理。而父母這一輩養成體檢習慣的人少之又少。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2021)》抽樣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有三分之一沒做過體檢,健康體檢率很低。一些慢性病可以提前發現,很多危險因素提前處理掉,就不會變成疾病。父母這代人有些諱疾忌醫,有時會抱有“我不去醫院就說明自己是健康的”鴕鳥主義想法,所以規勸、甚至強制父母每年去醫院進行一次全面體檢非常必要。
其次,儘可能在父母面前遮蔽自己的中年煩惱。
中國孩子——其實也包括很多父母——都喜歡報喜不報憂。有人認為這是刻在東亞人基因裡的“情感表達尷尬症”作祟,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內斂、低調的,沒能學會酣暢淋漓表露自己情感的技能;也有人覺得自己只撿好的說,是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吝嗇的誇獎,讓子女只想逃離、對父母失去了信任。
但我認為在更多親子關係健康的家庭裡,孩子選擇只報喜,是因為我們知道報憂並不能解決當事人所憂的事情,反而會帶來新的困擾。比如父母說“聽了你的事,整晚睡不著,吃不下”,接收這樣的消極且無效的反饋,只會讓自己的焦慮和問題翻倍。

《小敏家》劇照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天性,但當自己的人生走到中年這個階段,生活、工作、婚姻、子女教育方方面面的問題接踵不斷、全面撲來,它們已然超出了父母的能力範疇。深切的父母之愛,也敵不過在衰老面前的有心無力。
最後,有條件就讓父母走向廣闊的大自然和世界,而不是滯留在自己一畝三分地的小天地裡。
我爸媽生活的小區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小區,他們在這裡已經生活30年有餘。出門步行十分鐘有四家大超市,還多家購物中心可以解決吃喝玩樂一條龍享受。無論是露天的大型蔬果菜場、修葺完善的公園、四通八達的地鐵,都在他們步行即達的舒適範圍內。在我爸媽眼中,放眼全地球,沒有比這個家更舒適的地方,這裡就是宇宙的中心。
但這個成熟、便捷的小區同時也是一個走向衰老的小區。平時和我爸媽影片,他們會面面俱到向我報告小區裡哪個鄰居病倒了、哪一戶老人出門散步突然就病逝了。過年期間,我爸還和我哀嘆,小區裡的兩位大爺平時安然無恙,初五沒過完人突然就病故了。
父母年紀越大,越喜歡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土窩”的熟悉,能帶給父母充足的安全感,但“土窩”的陳舊和衰敗也會消耗父母的能量。長期困囿在這樣的環境裡,父母所見所聞都是意外、終結和悲劇,這對老人的身心不利。

《關於我媽的一切》劇照
根據2013年發表在美國Psychology and Aging 期刊的論文Life space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adults研究顯示:老年人長期生活在熟悉環境中有認知衰退、社交孤立、適應性降低、抑鬱風險增加以及生活滿意度下降五個弊端。
所以,不僅娜拉需要“出走”,父母也需要。走出去,他們才能看見不同的山湖水色、芸芸眾生和市井生活,這些“不同”也是調劑他們老年生活的養分。
中年人的歲月靜好,會越來越仰賴於父母的體檢報告。但這份幸福的永續性,不是隻靠中年子女和父母雙方努力就能實現的。在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這些年一直在提倡“積極老齡化”舉措、營造“積極老齡化”的社會氛圍來讓兩代人的生活更和諧。包括,開發老年人力資源、促進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發展老年教育、建立日本老年友好城市建設、智慧養老等相關實踐。目睹父母衰老、自身經歷衰老幾乎是我們很多人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在這條無法逆轉的時間河流中,如何讓中年生活不慌亂、老年生活有所依,不僅要依靠子女和父母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全方位的託舉。

《父母愛情》劇照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