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修·巴雷特(Matthew Barrett)是美南浸信會神學院博士,此前擔任中西部浸信會神學院(Mid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副教授,教授系統神學和歷史神學課程。他是古典神學中心(Center for Classical Theology)的主任,也是《信經》雜誌(Credo Magazine)的創始人兼主編。
他定期主持一個名為安瑟倫學房(Anselm House)的聚會,與一些牧師、學生和信徒一同深入閱讀和討論經典文字,踐行“信仰尋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的古典神學精神。
他的著作有《簡單的三位一體》(Simply Trinity: The Unmanipulated Father, Son, and Spirit)、《作為更新的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as Renewal: Retrieving the 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等,他目前在撰寫一部系統神學著作。

今年7月25日,馬修·巴雷特公開表示自己已經離開美南浸信會,轉投聖公會(Anglicanism)。他與家人開始在聖艾丹聖公會教會(St. Aidan's Anglican Church)敬拜委身。他目前是聖公會三一神學院(Trinity Anglican Seminary)的基督教神學研究教授。
馬修·巴雷特在一篇網路文章《我離開了美南浸信會,成為聖公會信徒》(I am leaving the SBC and becoming Anglican)中闡述了他離開美南浸信會的三個主要原因。他將這些深層問題比喻為一場“風暴”,推倒了“我們的美南浸信會房屋的支柱”。

首先,美南浸信會拒絕將《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納入其《浸信會信仰與資訊》(Baptist Faith and Message)是他離開的關鍵因素。他認為自己無法留在一個正式拒絕納入《尼西亞信經》並接受古典信經權威的宗派。
他還提到,美南浸信會的文化無法支援那些關心“重拾古代信經”(retrieval)和“大傳統”(the Great Tradition)的人,並且古德恩(Wayne Grudem)在其《系統神學》中提出的“聖子永恆功能性從屬論”(eternal functional subordination of the Son,EFS,即聖子在永恆中也順服聖父)仍在美南浸信會神學院中講授。而這一觀點此前普遍被視為違背傳統的古典神論(classical theism)。

其次,美南浸信會因為先前的道德醜聞暴露出的“形象至上”文化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他指出,美南浸信會內部存在一種恐懼文化,為了保護形象不惜犧牲一切,導致掩蓋罪行。他認為,美南浸信會缺乏外部教會權威來追究領導層的責任,而這與《使徒行傳》中描繪的更健康的問責模式,以及長老會和聖公會等其他傳統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傾向目前在各地具有獨立性質的浸信會模式中都有顯露,也引來了不少良心敏感的信徒和牧者的質疑和隱憂。特別在一些肯定加爾文主義人性觀的教會中,“人的全然敗壞”是被傳講的主題,但牧者的神學、觀點和行為卻難受監管和問責,這一情況也已經在一些教會中引發爭議。

最後,他對浸信會關於洗禮的理解提出了質疑。他認為浸信會的解釋是“個人主義式的”和“現代的”,無法解釋《使徒行傳》中彼得關於“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徒2:39)的說法。
他質疑了浸信會關於信徒洗禮的觀點,認為如果整個教會在1500年裡都錯了,而浸信會式的信徒洗禮直到16世紀才重新出現,這對於一個重視“大公性”的信徒來說難以接受。
總而言之,這些原因促使他尋求一個更符合古典基督教神學、擁有更健全的治理結構,以及更具包容性的教會傳統,最終他發現聖公會符合這些標準。
(本文由 Google Gemini 總結 Frank 編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