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也稱“輕斷食”,是當下比較流行的減肥策略,常見的說法是在八小時內把一天的飯吃完… …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輕斷食”帶來的副作用,比如體重是減了,頭髮卻少了。近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兵團隊在《細胞》(Cell)雜誌發表文章表明,間歇性禁食能引發動物器官間相互作用,抑制毛囊再生。有趣的是,該團隊發現,間歇性禁食抑制毛囊再生和能量攝入減少、生物節律改變沒啥關係。相反,間歇性禁食能啟用腎上腺和皮膚真皮脂肪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觸發遊離脂肪酸的快速釋放,進而破壞毛囊幹細胞的正常代謝,提高細胞內活性氧分子水平,最終引起細胞氧化損傷和凋亡。研究人員還透過臨床試驗證實,間歇性禁食也能使人的頭髮生長速度明顯放緩。但在現實生活中,間歇性禁食引起的“雙減”(減重和減發)可能不是大家容易接受的……
►文章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1311-4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巧克力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休閒食品,包括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等多個品種。近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Qi Sun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Geng Zong教授透過分析超30萬人的連續健康資料探討了巧克力攝入和二型糖尿病發病風險的關聯。結果顯示,每週食用不低於5盎司巧克力的參與者二型糖尿病患病風險會降低10%。從巧克力種類角度分析,每週多食用一盎司黑巧克力,二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3%左右,每週食用≥5盎司黑巧克力的參與者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降低了21%;而牛奶巧克力的食用和二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不存在關聯,但牛奶巧克力能使參與者的體重增加。相關論文於12月4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
►文章連結:
https://www.bmj.com/content/387/bmj-2023-078386

北極地區冰雪覆蓋面積的減少在未來將持續進行。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對北極首個無冰日的預測主要依賴於當地月平均無冰觀測資料。12月3日,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Céline Heuzé和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Alexandra Jahn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The first ice-free day in the Arctic Ocean could occur before 2030”的論文。兩位學者使用多重CMIP6模型的每日輸出資料,首次預測了我們何時可以看到北冰洋的第一個無冰日。他們發現,模型預測的北極地區第一個無冰日的範圍很大,從2023年等效模型的3年到2100年。兩位科學家隨後重點研究了9個模擬,其中第一個無冰日發生在3-6年內,即可能在2030年之前。究其原因,這些早期的無冰日都發生在冰川快速消融期間,且與冬季和春季的劇烈變暖有關。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508-3

圖片來源:pixabay.com
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在與蚊子及其傳播的疾病作鬥爭,而日益嚴峻的殺蟲劑耐藥性使得蚊蟲更加猖狂。諾卡酮(nootkatone)是一種提取於葡萄柚的昂貴的天然芳香物質。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生物系Marcus C. Stensmyr團隊研究表明,諾卡酮能對多種蚊子產生趨避效果。在埃及伊蚊,諾卡酮引發的空間厭惡感由Orco陽性和離子型受體(IR)陽性神經元介導,而接觸厭惡感的產生與TRPA1和IR無關,可能是透過口器介導的。進一步研究顯示,諾卡通透過調節蚊蟲的GABA門控氯通道(Rdl)來增強γ-氨基丁酸(GABA)介導的訊號傳導。在低劑量下,諾卡通對蚊子特定的感覺神經元突觸傳遞的破壞可能會增強化學感受器介導的空間和接觸排斥性;在較高劑量下,諾卡通可能透過大範圍突觸傳遞中斷誘導蚊蟲癱瘓和死亡。這些發現表明,諾卡酮能起到驅蚊劑和殺蟲劑的雙重功效。相關論文於12月3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10.067

有研究表明,某些型別的腫瘤細胞可以以果糖作為能量來源促進自身的生長。近日,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化學系Gary J. Patti團隊發現在黑色素瘤、乳腺癌和宮頸癌動物模型中,膳食補充果糖可以促進腫瘤生長,但不會導致動物體重增加或胰島素抵抗。該團隊發現,癌細胞本身並不會輕易使用果糖作為營養物質,因為它們壓根兒不表達酮己糖激酶-C(KHK-C),而表達KHK-C的肝細胞能分解果糖,生成多種脂質物質,如溶血磷脂醯膽鹼(LPCs)。體外實驗表明,癌細胞能利用肝細胞產生的LPC合成細胞膜主要成分磷脂醯膽鹼。膳食補充高果糖玉米糖漿使動物血清中的LPC濃度增加了七倍多,而單單給小鼠注射LPCs也能促進腫瘤生長。這些發現表明,膳食果糖可以增加迴圈血液中的某些營養物質,如LPCs,間接促進腫瘤生長。相關論文於12月4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258-3

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在寒冷的環境中,人們會不由得打寒顫。這是因為冷適應會增加機體的胰島素敏感性,而一定程度的肌肉收縮會激發這種效應。近日,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營養與運動科學系Wouter D. van Marken Lichtenbelt團隊完成了一項有趣的測試。他們讓15名超重或肥胖且多數伴有糖耐量受損的志願者間歇性暴露於寒冷環境中,每天打寒顫1小時,連續十天。該團隊發現,冷適應伴顫抖可以改善這些肥胖志願者的口服葡萄糖耐量、空腹血糖、甘油三酯、非酯化脂肪酸濃度和血壓。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寒冷引起寒顫可能是一種預防和治療肥胖相關代謝紊亂的生活方式。相關論文於12月6日發表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4-01172-y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請戳上圖卡片新增星標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