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教育,用卷生卷死來形容毫不為過。
上週小紅書博主@北京人在紐約 發了一個簡短的帖子:紐約長島走失的女孩已經去世了,不用找了。
短短幾個字,透著無盡的悲哀。絕望女孩的背後,是什麼扼殺了她生的希望?
ID:letsight520


扒了一下外網才發現美國紐約長島一名華裔女高中生薛嘉琳(Jaclyn Xue,音譯)在兩天前被通報失蹤。
多個網站、論壇都在釋出她的尋人資訊,但是學校於2月25日晚間證實,她已不幸離世。校方沒有公佈具體死因,但這件事依然引起了網友的討論和猜測。
根據Reddit對這件事的討論,有人認為,她可能遭受校園欺凌,甚至成為反亞裔仇恨的受害者;也有人猜測,她未能進入家人期望的藤校,最終選擇了極端方式離開。
無論真相如何,一位才華橫溢的少女就此隕落,令人痛惜。

據外媒報道,薛嘉琳在同學和老師眼中,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她不僅成績名列前茅,還曾因PSAT和SAT成績優異而被校內廣播表揚。
同時,她還是一名運動員,非常符合我們對華裔學生學術+體育雙強的認知。
據一名就讀同校的學生回憶,薛嘉琳為人低調,很少在社交媒體上露面,但在學業上表現十分出色且勤奮努力,她平時話不多,鮮少參與社交活動。

“她幾乎沒有社交媒體上的痕跡,也從未見過她出現在其他同學的帖子裡。這是學區內首次發生這樣的事情,大家都感到不安。”
另一名同學則表示:薛嘉琳在學業上非常優秀,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從未聽說她有任何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件事情真的讓人感到難以置信和惋惜。
一個年僅十幾歲的女孩,原本應該擁有無限可能,卻在最美好的年紀離開人世。學霸光環背後的她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壓力和痛苦。

在這起事件中大家討論的焦點,落到華人家庭的教育觀上。
前兩年某論壇上出現這樣一個帖子《說句實話,美華卷娃是非常明智的,絕對不能放養》。
帖子中的核心觀點很明確,華人家庭必須雞娃,不能聽信所謂的“快樂教育”或“因材施教”而放任孩子自由發展。
因為對於華人而言,社會資源和晉升空間存在天花板,只有透過教育內卷,才能確保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這場雞娃浪潮中,最具標杆意義的人物莫過於“虎媽”蔡美兒。她的著作《虎媽戰歌》被無數華人奉為“雞娃聖經”,至今依然有很多華人家長踐行這一教育理念。
升學規劃從胎兒開始抓起,孩子從還沒有出生就開始進行規劃,從1歲開始就要進行音樂、STEM、語言啟蒙。
到了學齡階段,週一學STEM,週二練鋼琴,週三學騎馬,週四奧數,週五英語演講,週末還有擊劍、高爾夫、冰球等,時間安排精確到分鐘。

補習並非只存在於某一個地域,而是隨著華人的足跡,遍佈全球。
紐約法拉盛是華人聚集區,放眼望去,滿是補習學校。無論是晚上、週末還是寒暑假,孩子們都在補課,補的不是課業,而是未來的競爭力。
在加州,爾灣早已成為“美版海淀”,如果你走在矽谷附近的南德安扎大道,會發現這裡幾乎成了華人雞娃戰場的最前線。
從數學競賽、到中文補習、再到琴棋書畫藝術中心,應有盡有,滿足華人家長的一切需求。
從北京海淀捲到舊金山灣區,改變的只是地理位置,華人家長的雞娃精神從未停歇。

在美國,僅有好成績遠遠不夠。
隨著美本申請門檻的不斷提高,即便SAT滿分、GPA 4.0的學生比比皆是,除了學業,華人家長還必須在“特長”上卷出新高度。

奧運熱讓越來越多中國家長意識到體育特長是進入藤校的快車道,但其實早在十多年前,美國華人家長為了拼升學優勢,就已經給孩子們安排冰球、賽艇、擊劍等小眾體育專案了。

這些專案不僅燒錢,而且門檻還很高。一個孩子想要在賽艇、擊劍等專案上脫穎而出,光是每年的俱樂部學費、私人教練費、比賽支出,就動輒數千到上萬美元。
但華人家長的雞娃精神從不認輸,只有不知道的,沒有不能卷的。

華人家庭所到之處,令人聞風喪膽。在美國最卷的地方,總有華人的身影。
提到美國的頂尖高中,紐約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幾乎無人不知。
這所學校每年吸引超過26,000名學生報名,但最終只有成績最頂尖的3.7%能成功入學,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走進史岱文森就好像走進了“亞裔學霸營”,儘管亞裔在紐約市僅佔12.6%的人口,但在史岱文森,他們的比例卻高達72%。

一位華裔家長透露,史岱文森的學生日常安排極為緊湊,每天要上滿10節課,每節課40分鐘,光是正式課程就將近7個小時,還不包括課後補習、競賽訓練以及課外活動。
不僅是史岱文森,在紐約8所公立頂級高中的錄取中,亞裔學生佔比長期穩定在50%以上。
華裔學霸不僅卷頂尖大學、頂尖高中,還要卷頂尖競賽。
2022年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中,代表美國隊獲得金牌的幾乎全是華裔。

在2022年美國高中生最負盛名的科研賽事雷傑納隆科學獎(Regeneron Science Talent Search),40名決賽入圍者中,有至少15名華裔,他們分佈在加州、紐約、新澤西等十個州。
華裔學生的高競爭力,不僅讓他們“佔領”了精英高中,還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美國的教育生態。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加州某些郊區,每新增1名亞裔學生,就有1.6名白人學生轉學離開。
研究表明,教育競爭是促使這些白人家庭離開的主要原因。這些白人家庭以“打不過就逃走”的方式來規避亞裔帶來的內卷。

正如華裔作家Jenny Zhang在文章中回憶的那樣:
亞裔的成功常被認為是恐怖的——像無情的機器人,是虎式教育的產物,只關心考試成績,只求成功卻不問原因。
只會讀書、瘋狂內卷已經成為亞裔學生,尤其是華裔學生的刻板印象。

捲到金字塔頂端,就會成功嗎?
最近兩年,高分亞裔學霸被頂尖名校拒絕的新聞層出不窮。
看看他們的履歷,無一不是接近滿分的SAT成績、接近滿績的GPA、人手十多門AP,還是運動隊隊長、擁有N個冠軍,又是程式設計高手,甚至還創辦了公司,彈得一手好鋼琴…
總之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六邊形戰士,各項技能拉滿。按常理,他們應該是名校最理想的候選人,但現實卻並讓人大跌眼鏡。
雖然很多人將被拒的原因都歸咎於當時的《平權法案》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華裔學生背景同質化的問題。

《紐約時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直言:《Princeton University admissions officers once wrote Asian applicants had 'very familiar profiles'》的文章,普林斯頓大學招生官曾表示,亞裔申請者的背景看起來“非常相似”。
GPA 3.9+、SAT 1500+,這些已經成為基本配置;數學建模、計算機程式設計、生物實驗等科研競賽經歷驚人相似;課外活動也大多集中在特定專案,比如鋼琴、小提琴、奧數、機器人競賽等。
在激烈的申請戰場上,每一位申請人都在極力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但亞裔學霸們看起來都像是被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完美學生”,這反而讓他們失去了獨特性。
越是完美,越是讓人感到乏味。

華裔家庭憑藉強大的學術競爭力,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他們用高分的成績、精心雕琢的履歷、近乎完美的成長軌跡,塑造了一種“亞裔學霸”神話。
但是招生官的標準在變,社會的需求在變,只有華裔家庭的雞娃模式依然留在內卷的迴圈之中。
當學霸成為一種刻板印象,當千篇一律的背景成為名校申請的阻礙,華裔家庭真的贏了嗎?
這場持續數十年的雞娃戰爭,究竟是通向成功的捷徑,還是陷入無盡內卷的死迴圈?

跑贏留學起跑線
掃描二維碼,新增1V1留學諮詢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