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最新的統計局報告顯示,加拿大出生的華裔和南亞裔收入普遍高於白人同齡人,尤其在長期來看,這一趨勢更為明顯。

教育水平決定收入差距
報告中提到的一個“顯著”差異是不同群體的教育水平差異。
根據統計局的研究,加拿大華裔和南亞裔群體往往擁有更高的教育背景,尤其是在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STEM)領域的學位。居住在多倫多或溫哥華等生活成本較高的城市,從事高薪行業,並且比白人更少遭遇裁員。
超過 50% 的華裔男性和女性至少擁有本科學位或更高學位,而南亞裔的比例也接近這一水平。而相比之下,白人和黑人群體中,只有 25% 的人能完成本科教育。
更重要的是,華裔和南亞裔在 STEM 領域的學位獲得率是其他族群的兩倍以上。
“由於高等教育提高了工人的收入,而 STEM 領域畢業生的收入往往較高,這些教育水平和專業領域的差異可能是收入差異的重要驅動因素,”報告指出。
高收入工作和城市生活的優勢
報告還提到,除了教育,生活在高收入城市也是這些群體收入更高的原因之一。
研究發現,加拿大的華裔和南亞裔通常生活在像多倫多和溫哥華這樣的大城市,而這些地方的薪水普遍較高。在研究初期,黑人個體比白人更有可能生活在多倫多,機率高出約 30%。類似地,華裔和南亞裔個體在溫哥華的居住比例遠高於白人。
“如果多倫多和溫哥華的工資水平高於其他地區,那麼居住地的差異將會導致黑人、華人和南亞裔相對於白人的累計收入增加,”報告稱。
此外,華裔和南亞裔往往進入薪資更高的行業,這也加劇了收入的差異。
相同背景下白人收入更高
儘管在總體收入上,華裔和南亞裔佔優勢,但如果把其他因素如工作型別、教育背景、健康等考慮進去,情況就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當我們將具備相似社會經濟特徵的人進行比較時,除了華裔女性外,其他族群的收入普遍低於加拿大出生的白人。
“當你比較具有相似社會經濟特徵(如教育、工作、健康狀況等)的人群時,我們發現,除華裔女性外,所有其他族群的收入都低於加拿大出生的白人個體,”研究作者之一 Aneta Bonikowska 表示。
她舉例說,如果單看持有學士學位的人,華裔男性的收入將低於白人工作者。
“在生活早期,你無法確定某些群體的收入是否會比其他群體增長得更快。你需要縱向資料來觀察這些趨勢,”她說,“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群體差異,以及住房擁有率、收入波動緩衝能力和退休準備差異等經濟結果。”報告還指出,在 20 年內,黑人男性的收入低於白人男性,而黑人和白人女性的累計收入相似。
新聞來源:https://financialpost.com/fp-work/canadian-born-chinese-south-asians-top-earnings-statscan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內容綜合自網路。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