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華人天團爆火,西方父母開始「眼紅」亞洲教育

近幾年,“留學潮”熱度持續下降,出國留學不再是中產家庭的最優選,甚至特朗普都曾公開稱讚亞洲教育的優勢。Tik Tok執行長周受資,正是亞洲教育的受益者,而火爆全網的deepseek團隊,其成員也均為中國人。最近,世界科技圈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四大晶片公司現在均由華裔掌舵,為何現在輪到亞洲教育上桌吃飯了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From 穀雨星球
微訊號:guyujihua2021
最近世界科技圈中發生了個大變化,上了好多媒體的頭條:全球四大晶片公司,現在都由華裔掌舵了。
而就在不久前,一項調查發現,美國公司頂尖AI研究人員中,近40%本科畢業於中國大學。有人總結道:
華人開始在全球AI競技場上桌吃飯。加上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半壁江山落入華人精英手中,矽谷或將徹底變天」。
■(從左至右)博通的陳福陽,英偉達的黃仁勳,AMD的蘇姿豐,英特爾的陳立武。其中陳富陽與陳立武出生於馬來西亞,黃仁勳與蘇姿豐出生於中國臺灣台南,且還是遠方表親關係,但之前交流並不多
更有人提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被詬病「抹殺創造力」的中式教育,在技術博弈和AI浪潮的時代,是否反而更容易培養出理工科高階人才?
也有很多美國人開始反思,像數學、科學等STEM學科,本身就逃不過大量枯燥的計算與練習,還要經歷無數次的驗證和實驗,對「刻苦」與「堅韌」的品質要求也很高。
大量中國背景的數學理工人才湧現,其實也恰恰說明中式教育在這方面的優勢。
「西方對於‘平庸’與‘自由’的崇拜持續了太久,而東方的‘嚴格’與‘卓越’則為創新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最近,畢業於北大、任職於紐大的王虹教授正在證明自己解決三維掛谷猜想的過程,而她也被預測為「有可能第一個拿到菲爾茲數學獎的中國籍得主」

01.
華人正在打破「竹子天花板」?
313日,英特爾釋出公告,任命董事會前成員陳立武(Lip-Bu Tan)為公司執行長。美國四大晶片巨頭英特爾、英偉達、AMD以及博通正式進入華人掌舵期。
十年的時間,華裔從「最好用」變成了「可為大用」。
陳立武出生於馬來西亞華裔家庭,父親曾是《南洋商報》主筆,母親則是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宿舍舍監。
他自幼成長於南大校園中,之後入讀了新加坡最強中學——新加坡華僑中學。而另一位當下世界巨頭企業的CEO周受資,也畢業於這所中學。
華僑中學最大的特色是中西教育的合璧,特別適合培養既具備東方紮實的學術基礎,又能夠了解、適應西方世界文化的精英。
而如陳立武為代表的理工科實力人才(16歲跳級進入南洋大學物理系,後進入MIT核能源工程專業),也正是適應了當下時代的需求。
在晶片設計、AI演算法這些需要精深理工科功底的領域,華裔專業人士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小接受的重視數理基礎的教育,加上在美國科技環境中歷練出的創新思維,讓他們既懂技術本質,又能引領商業方向。
■新加坡華僑中學是新加坡最古老、頂尖的中學之一。畢業生中有近30%的學生去往美國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以及英國牛津、劍橋、帝國理工等名校。我國作家老舍先生,曾在1929年在華僑中學任教
為什麼近幾年湧現了越來越多華人CEO和高管呢?
高盛在2022年曾針對「亞裔在美國的貢獻與挑戰」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其中提到華裔在職場上的一些共同特徵:
一、 多擁有西方化的背景:
絕大多數人在西方國家度過了人生的形成期,四大晶片公司CEO三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一人在斯坦福就讀,蘇姿豐3歲移民美國,黃仁勳9歲去往美國寄宿學校。
二、大部分來自南亞:
亞裔美國CEO的絕大多數(82%)來自印度、中國和日本。而其中又有大部分來自於南亞國家。如上文提到的四大晶片商中兩位CEO來自馬來西亞,Tiktok的周受資來自新加坡等。

三、擁有著更好的學位,並執掌年輕公司:
在財富500強公司擔任CEO的人中,亞裔CEO比白人CEO的研究生學歷比例更高。而另一個數據表明,亞裔美國人領導不到20年曆史的公司(23% vs 8%)的比例幾乎是其他族裔的三倍。
除此以外,這些華裔在領導自己創立的公司的可能性也是其他族裔的5倍。亞裔美國人更能夠在年輕,靈活的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
四、更有可能「臨危受命」:
高盛研究了自1990年以來23位亞裔CEO的任命情況,發現其中有18位(82%)的亞裔美國人是在業績低於公司行業平均水平一年後被任命的。
而另一項針對近5000CEO的統計研究更是證實亞裔CEO更多時候都是在「啃硬骨頭」:
當公司走向衰退,沒有太大起色之時,華裔CEO被任命的可能性是正常時期的2.5倍。
■陳立武是「臨危受命」的典型,在他出任因特爾CEO之前,公司2024財年虧損約102億美元,年內股價下挫60%,估值已回到1990年代水平,而陳立武以65歲的高齡接棒,足以見得形勢嚴峻
如同女性在職場遭遇的「玻璃天花板」,Jane Hyun在2005年將亞裔在美的職場晉升瓶頸稱為「竹子天花板」。
20年後,華裔CEO在此刻登上美國尖端科技企業的領導舞臺,也從側面證明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正在面臨危機。
如今領先企業中比拼的不再只是管理能力和商業頭腦,更是對核心技術的深刻理解。
幾年前,我們還在感嘆印度裔的管理者在矽谷更受歡迎。印度裔更擅長維護關係,戰略層面開拓;而華裔則更擅長技術和實操。
而如今華裔開始挑大樑,更多的原因在於需要在最危急時刻,選擇最有理工底子,最能吃苦的人來扭轉頹勢。
那麼,到底是華裔打破了「竹子天花板」,還是危急時刻才被看到價值?

02.
中式教育的優勢
「竹子天花板」是否被打破尚未可知,但亞裔的兩大特點確實順應了現在時代的需要。
一是學術知識,技術技能紮實;
二是具有勤奮刻苦,勇於鑽研的精神。
大國技術博弈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西方國家也開始反思,自由主義教育模式儘管在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方面有明顯優勢,但其在培養嚴謹的數學思維和系統性科學知識方面,似乎開始有了不足。
2023年,美國加州就通過了一份長達1000頁的新數學教育框架,之中也提出要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專業知識。
「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成長心態,強調了培養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無獨有偶。前幾年英國也做過一個統計,約半數的16歲英國學生未透過GCSE的數學考試。
這也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國教育部在2023年釋出的《數學教育戰略》,將「數學至18歲」作為長期目標,計劃透過課程改革和師資培訓來逐步實施。
對於數學,不再強制要求A Level數學,但所有學生都需要透過改革後的新數學課程如「核心數學」(Core Maths),或職業技能數學或金融數學等替代方案。
截止到2024年,英格蘭地區已經有約40所中學開始測試新課程。
而在去年1月,英國科學、創新與技術部還發布了關於組建國家數學科學院的徵求意見書。
還記得差不多10年以前,上海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數學成績全球第一,在國內外引起不小的轟動,當時英國教育界就在反思之後願意借鑑更為嚴格系統專業的教學方法。
2014年起,上海累計派出了百名中小學數學教師去到英國學校進行「示範教學」,而英國老師也在分批到上海學校裡觀摩教學,在大學裡接受培訓等。
2015年,這個故事被BBC拍成了紀錄片的《中式學校: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火爆一時,引發了全英範圍向中國教育「取經」。
更令中國家長驕傲的是,2016年英國教育部計劃英格蘭半數的小學都將採用「Shanghai maths」的數學教學方法。甚至帶火了上海經典教輔《一課一練》,英國版已經出口。
而如今,中國民辦學校還出海美國成立了中學,很多人預測,國際教育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由東向西」的反向輸出。

03.
「如今我們都是虎媽」
學術層面之外,還有一個底層根本的品質,那就是華人的勤奮刻苦,勇於鑽研,追求卓越。
十年前,耶魯法學院教授蔡美兒(Amy Chua)憑藉《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書在美國掀起巨大爭議。她提倡的高標準、嚴要求、大量練習和不接受平庸的育兒方式,被許多西方家長視為「過於嚴苛」甚至「有害」。
但其實,白人精英社會的教育培養方式,這些年也越來越卷,頗有超越東亞家長的趨勢。
《紐約時報》曾經也發表過一篇《如今我們都是虎媽》,提到很多美國家長開始跟著亞裔「孟母三遷」,搬到安全、教育質量好的城市。
暢銷書《我在上東區做家教》裡也描寫了富人「雞娃」場景:補課、興趣班、捲成績,卷體育——「只要他們還在通往藤校的路上,一切都不是問題。
「美國上層中產階級作為一個群體,已經採用了典型的亞洲育兒理念」。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教育界很多專業人士,也開始反思西方教育中的過度保護和安全主義,是否在養出越來越多脆弱的心靈。
正如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在著作《嬌慣的心靈》和《焦慮的一代》中反覆強調的:
大量家長出於對孩子安全的保護,將他們「圈養」在家裡。擔心孩子的心理受到影響,用大量的誇讚取代了真實評價。
加之流行的中產「協作式育兒」,讓奔波於學校、培訓班、體育場的孩子們成了「盒子裡玩手機長大的一代」,這些都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青少年的焦慮和抑鬱發病率。
而相比之下,華人家長倡導從小讓孩子接受風雨的洗禮,接受可能殘酷但真實的自我認知,反而讓孩子擁有更強的抗挫力。
正如社交媒體上一句很火的梗:「對老外來說最有殺傷力的一句話是‘沒有人愛你’,而對東亞小孩來說,這句話是從小聽到大的,撓癢癢都算不上」。
《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被紐約時報選為2014年最能代表美國教育的書籍之一,也反思了美國孩子成績不好,一個原因就是家長要求不高,太過保護
當然,如果把一切的目標狹隘的定為奔向名校,自然十分不可取。
不過有一件事的道理大家都認同,那就是紮實的基礎離不開嚴格的訓練與堅持。
如今在人工智慧時代對基礎實力的要求,恰恰是「虎媽式」教育的強項。
曾有位矽谷風投合夥人坦言:「我們最優秀的工程師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經歷過大量的數學和程式設計訓練。有些東西,確實需要幾千小時的刻意練習才能內化。」
特朗普政府重啟的STEM人才計劃也在悄然吸收亞洲教育的精髓。新的計劃不僅強調創新思維,還特別強調「過程嚴謹性」和「基礎訓練」,這些詞彙在過去的美國教育政策中並不多見。
■現任美國副總統的萬斯是蔡美兒耶魯法學院的學生,當時蔡美兒的《虎媽戰歌》剛剛問世就帶來巨大爭議,而萬斯則力挺蔡美兒,因為自己的外祖母撫養自己的方式就是如此。後來他出版的《鄉下人的悲歌》,也離不開蔡美兒的鼓勵。
有趣的是,就在技術博弈加劇的背景下,蔡美兒近期又出版了新書,反思自己早期的某些觀點。
她在最新採訪中表示:「我仍然相信取得優異成績可以帶來很多好處,也很高興給孩子們灌輸了堅忍不拔的精神。但我更後悔的是我對她們說的嚴厲的話和發脾氣。」
西方亞洲化了,而越來越多的華人家庭則開始尋求更平衡的教育方式。
就如同一開始我們談到的那些華裔高管,他們嶄露頭角的背後,是汲取了多元文化的精髓。未來的贏家,很可能是那些既具備東方式的堅韌與專注,又擁有西方式的創新與批判思維的人才。
本文來自:穀雨星球(ID:guyujihua2021),邀你一起做內卷下的教育長期主義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