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的七個步驟、三個規矩,堅持一個月就會看到變化

作者:秋秋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
導作業的痛苦,每個家長都有一籮筐素材可訴說,咱也沒必要重複羅列,懂的都懂。
話不多說,分享陪孩子寫作業七個步驟、三個規矩,堅持一個月就會看到變化,從地獄模式走向無痛模式。
01
七個步驟
第一步,先運動再學習
我們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在學校坐一整天,連課間十分鐘都被限制,不能跑跳。
好不容易盼到放學,心想終於能放鬆一會兒。結果被要求回家坐在某個固定座位,去面對枯燥的知識,大腦疲憊,運轉緩慢;體內精力上躥下跳,卻被壓制,無處釋放。這根本不符合他們的天性,孩子對寫作業和學習的反感簡直達到頂峰。
先出去玩半小時,然後立馬開始寫作業,效果最佳。
《認知覺醒》中提到,運動能使大腦生長出新的神經元。神經元需要經過發育,長出神經軸和樹突,才能形成真正的神經細胞。所以,運動後的1~2個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高難度的腦力活動,可以讓新的神經元受到刺激,不斷生長。
長期堅持運動+學習的模式,腦子會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靈活。
《多動的孩子也能好好學》一書中提到:運動可以促進大腦血液迴圈,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提高學習能力。運動後能更有精神、更容易吸收知識、更有動力重新投入到學習中。
步行或騎腳踏車回家、在小區裡玩一會兒、跳繩、上下樓梯幾次都可以作為寫作業前用來活躍大腦的運動。
第二步,寫作業前5分鐘處理好雜事。
有些孩子寫作業不專注,是因為有很多事情可以讓他分心。可能是周圍環境嘈雜,孩子被電視聲、說話聲干擾;可能是身體需求沒滿足,一會兒喝水、吃零食,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又看到了桌上的玩具。
在孩子寫作業前,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和孩子約定好,把準備工作做好:桌面保持乾淨整潔,不留玩具,提前喝水、上廁所,肚子餓的話可以先墊墊肚子再寫。一旦開始寫作業,不要離開座位。
第三步,給作業排序
把每天的作業一項一項分類寫下來,確定寫作業的順序。寫作業前,由孩子來確定先寫哪一項,也就是判斷一下難易。寫作業時,寫完一項,打個對勾,再完成下一項。這樣的好處是,無形中會使孩子做事有計劃性和條理性,以後學習難度加深、學習任務增加,很需要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
第四步,複習
複習當天所學知識再寫作業,看似浪費時間,實則提升了效率。課堂時間有限,很多知識並沒有完全消化,如果邊寫作業邊翻書,其實就和抄寫沒區別了。
明確寫作業的目的:看孩子是不是學會了上課學的內容,並把不懂的題目搞懂,而不是為了給老師一個交代。
引導孩子拿到作業,去想老師為什麼留這樣的作業。因為上課學了**,所以今天的作業是為了鞏固、為了熟練、為了運用**……
作業是有檢驗、反映課堂成果的作用的。
我寫得快,說明我學得好。我寫得慢,是有不熟悉、沒聽懂的地方。當然還有一種我寫得錯誤百出,就是沒學會
寫作業前先複習,不僅鞏固了當天所學知識,還能提高寫作業的效率,磨刀不誤砍柴工。
第五步,進入“測試”模式
清晰的反饋,是孩子進步的關鍵。
定好時間,不翻書、不看答案、不隨時詢問,像對待小測試一樣對待每天的作業,一氣呵成。
每天寫作業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清晰的反饋,把錯誤當作改進的方向。在鍛鍊孩子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孩子進行自我測試、自我反饋。
比如背單詞時,不是一遍一遍看著書讀,而是看合上書,自己是否能夠讀出、寫出。有不會的問題可以留到最後一起問。這也要求家長不要在一邊一直看著,一看到錯誤就立馬糾正。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Andrew C. Butler和耶魯大學Henry L. Roediger兩位心理及腦科學教授的研究表明,稍微把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反饋延遲一段時間,產生的長期學習效果會比立刻反饋更好。
論學習效果,學習後不測驗<測驗後不反饋<測驗後即時反饋<測驗後延遲反饋。
等孩子全部寫完,再解釋糾錯,就相當於讓孩子學了2次,印象會更深,效果更好
第六步,檢查和提問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檢查作業的時候可以劃定一個範圍:這四道題裡有一個錯誤,引導孩子自查。大孩子則可以劃定一個大的範圍讓孩子自查,並引導孩子思考:
我哪裡學會了,哪裡比較薄弱?
這道題在考查什麼?
這個知識點的難度如何?
和過去學的有什麼聯絡?
用什麼方法能學會這個難點?
對於易錯點該用什麼方法不犯錯?
這道題做錯了,我的思路是怎麼樣的?
調整一下思路、方法看是不是能做對?
……
在平時生活中也要多注重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多讓孩子思考“為什麼”,而不是事事讓家長包辦。用提問、檢查的辦法去“逼迫”孩子多思考、多動腦。要知道,一個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傾聽能力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學習力。
第七步,平時分類整理好錯題
做錯的題,是最能精準反映出知識盲點的。錯題本身就是自己的薄弱環節,一聽老師講解或檢視答案後就直接改正了,那你只是瞬間記憶,根本沒有分析和總結這類題目後續應該如何應對或需要注意的問題,下次做還是一樣的錯。
只有透過總結才能舉一反三。檢查出來的錯題,收集在錯題本上,方便以後定期訂正複習,錯題本是學霸的必備之物。
對待錯題,需要有幾個思考過程:
看看錯的題,大致是哪種型別?
這些錯誤是如何發生的?在今後的學習/做題中,哪個環節做出改變,能有效減少/避免這類錯誤?
平時及時整理好錯題,隔幾天翻看並獨立做一遍,考前拿出來複習,可謂事半功倍。
02
三個規矩
1.不拖拉
寫作業時不說話、不東瞅西看、不邊寫邊玩,而是專注高效完成。我們都知道專注的重要性。
就像《認知覺醒》裡說的那樣:專注是學習中披荊斬棘的利劍。
而專注的真正動力,並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斷發現技巧上的微妙差異和持續存在的關注點,精力越集中則感知越細微。
2.不喊媽
不會寫的字,可以查字典,不要喊媽;寫完先自己檢查,作文自己讀通順,再喊媽!不會的題可以先思考,實在不會的可以留到最後翻翻書解決,最終確定不會再喊媽!
3.不敷衍
這體現在一些朗讀和背誦作業上。
(1)重視朗讀
不就是讀嗎?會念就是會讀。
考試的時候又不考朗讀?
練習朗讀能多考幾分嗎?
但是朗讀的好處不要太多!
朗讀,講究眼到、口到、心到、耳到,該停頓時停頓、該重讀重讀。要想做到正確流利,字的讀音、標點、句型都是該重點關注的內容。
正確的朗讀過程,是可以讀出逗號和頓號的區別,省略號和破折號的區別,理解區分祈使句和反問句的語氣等,以及遇到長句子該如何斷句的問題。
平時可以讓孩子朗讀一段文字或一篇課文。不管是哪個學科中的文段或題目,讀的時候都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重複字句,合適的斷句和停頓,有想法和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簡單在書上做個批註。
朗讀對提升專注力也有一定作用。朗讀的進階就是默讀。練習好朗讀,然後把這個過程調成靜音,考試中做題默讀時才能準確有效。
(2)背誦要落實到筆上
背誦古詩、古文、英語單詞很熟練,一到聽寫、考試還是拿不到滿分,錯誤基本就集中在寫上。
一邊背一邊寫,一方面能寫出來才算背過,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肌肉記憶,考試時才不易出錯。
作業這個東西,孩子們一旦開始接觸,就要與之有持續十二年的交手時長,可謂是“任重道遠”。
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慢慢調整孩子的作戰計劃,不斷精進,以一種獨立和遊刃有餘的姿態,獲得這場持久戰的勝利。
祝孩子們都能勝利!
作者:秋秋。圖片來源:網路,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
來源:深度育兒(ID:baomabaobao)每天中午一點半,為您分享有深度,有態度的育兒知識。
END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