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SKP被賣了

PE出手。
作者 I 王露 餘夢瑩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靴子終於落地。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稱,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透過其關聯方擬收購北京SKP部分股權,目前尚未公佈交易金額。至此,傳聞已久的訊息終成定局。
外界不免唏噓之聲。要知道,北京SKP堪稱中國奢侈品零售行業的傳奇。作為中國頂級的百貨商場,靠著京圈貴婦曾創造過門店單日賣出10億的銷售神話,多年蟬聯“中國店王”。
如今交易即將落錘,老股東華聯集團退出,PE巨頭博裕資本接手。悄然間,消費浪潮如水流轉,有人急流勇退,有人奮力前行。
博裕操刀
中國最賺錢商場賣了
具體交易細節浮出水面。
此次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收購北京華聯(SKP)百貨有限公司(下稱北京SKP)股權案,公示期截至5月9日。
檔案顯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透過其關聯方擬收購北京SKP部分股權。完成交易後,博裕五期美元基金關聯方透過財務投資間接取得北京SKP的42%-45%股權,北京 SKP 仍保持之前的運營管理結構。
此次交易主體為北京華聯百貨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註冊資本10億元人民幣。此次交易前,Radiance Investment Holdings(下稱Radiance)與北京華聯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分別持有60%和40%的股權。
作為北京SKP原股東,華聯集團成立於1997年,旗下業態涵蓋生活超市、食品超市、社群購物中心及商業地產等。而Radiance於2011年9月14日成立於新加坡,主要從事投資控股業務。
交易完成後,Radiance將繼續間接持有北京SKP42%-45%的股權,博裕基金關聯方則將間接持有北京SKP42%-45%的股權,與Radiance共同控制北京SKP。以此計算,華聯集團將出讓24%-30%股權,Radiance公司約出讓15%-18%的公司股權。
此次交易傳聞已久。早在3月底,觀察者網報道稱,北京華聯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博裕資本接近達成協議,或將出售北京SKP。整體SKP業務的估值在40億-50億美元。
若以該估值計算,意味著華聯集團將透過此次股權轉讓回籠資金約69億元至108億元。
交易買方為博裕五期美元基金,於2021年3月30日成立於新加坡,主要從事私募股權基金投資業務,為博裕資本旗下基金。根據其官網資訊,博裕資本成立於2011年,覆蓋私募股權、二級市場、不動產與新基建以及風險投資領域的專業機構。
對於北京SKP人們並不陌生,幾乎是奢侈品的代名詞。目前在營商場分佈於北京、西安、成都、武漢等城市,其中北京SKP商場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店王。如今,商場傳奇即將易主。
頂流如何煉成
位於東三環的CBD區域,毗鄰長安街,附近的華貿中心和國貿寫字樓裡聚集了近一半的世界500強企業和無數VC/PE機構,可謂是流淌著奶與蜜之地。可以說,北京SKP從一開始就錨定了最有錢的那撥人。
將時間倒撥20年,這裡曾是北京熱電廠舊址,彼時還是城鄉結合部樣貌。2003年,華貿中心動工,打出了“華貿中心,世界的商圈”口號。四年後,其商業配套主力店新光天地——也就是北京SKP前身正式開業,由新光三越和北京華聯共同創立。
彼時,新光三越已是中國臺灣知名的百貨公司,渴望進一步進入大陸市場,而北京華聯曾手握華聯綜超和華聯商廈兩家上市公司,二者一拍即合。
一開業,新光天地就引入了938個品牌,包括PRADA、Fendi、GUCCI等90多個世界頂級品牌,超過40%為首次進駐北京的國際品牌。將這麼多高階品牌集合在一起,在當時的商場極為罕見。
這裡有一段插曲:品牌洽談時,新光天地給LV預留了C位,但LV已經入駐國貿商城,拒絕了邀請。新光天地轉頭選擇GUCCI與PRADA作為領頭品牌。8年後,LV不請自來,但商場裡已沒有很好的位置,此事一度成為LV管理層的心中遺憾。
此後,新光天地連續4年保持年銷售額30%的增長。2011年,以65億銷售額拉下“中國百貨店王”杭州大廈,成為“新店王”,並穩坐寶座十多年。
也是這一年,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開始分道揚鑣,最終華聯取得控制權獨立運營,並於2015年正式更名為SKP,取自新光天地Shin Kong Place的縮寫。據說連客服接電話都改為“您好,這裡是北京SKP”,說錯一次罰款50元。
在華聯主導下,北京SKP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組建自營品牌矩陣,牢牢掌握品牌控制權;建立起會員管理系統,洞悉顧客需求。兩種做法在當時都堪稱業界先鋒。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有錢,建議去北京SKP逛逛。”全國首店、新款首發、限量版預訂等是北京SKP的標籤。在這裡逛街,講究的是效率。近百個國際大牌的門店按品類緊密排列,上新快、密度高。毫不誇張地說,法國巴黎釋出了新品,SKP會以最快速度上架。只要你想買,幾乎沒有買不到。
每一年,SKP的店慶都被稱作是“有錢人的雙十一”,這是全年折扣力度最大的活動。商場開門前,全北京乃至整個北方的有錢人已大排長龍,準備百米衝刺血拼全場,豪車們至少排隊四十分鐘才開得進停車場。
有人說,在SKP不敢呼吸,全是金錢的味道。2019年,北京SKP的店慶活動創造了一個神話:單日賣出了10.1億元。意味著每分鐘能賣出139萬元,比許多商場一年的營業額都多。2020年,更是以177億元的銷售額超過世界最負盛名的奢侈百貨公司哈羅德百貨,成為“全球店王”。
北京SKP永不停歇的旋轉門似乎隔開了兩個世界。這座頂奢商場對於打工人來說,最常去的則是星巴克和樓下餐飲。而在社交平臺上,“窮人逛SKP”則一度成為流量密碼。
後來,SKP走出了北京,陸續進軍西安、成都、武漢等城市,試圖在全國範圍內複製“店王”的成功。然而,中國店王的印鈔機,也開始慢了下來。
抄底的機會?
“全球店王”的疲態,早已顯現。
連續十多年蟬聯銷冠的北京SKP,在2024年遭遇了滑鐵盧。按聯商網等第三方統計資料,當年銷售額同比下降17%至220億元,“店王”寶座被南京德基廣場取而代之。
細看下來,昔日SKP進擊的步伐早已放緩。北京SKP曾先後拿下了杭州、昆明地塊,計劃在2023年、2025年建成SKP商場。不過截至目前,兩家商場建設均已延期。
有著相同煩惱的頂奢商場不止SKP。恆隆地產2024年財報顯示,全年商場收入減少3%,高階商場收入更是下滑4%。其中,“坪效王”上海恆隆廣場租戶銷售額下跌22%至133.38億元。恆隆地產歸因為“消費力稍遜的顧客對高階消費更加謹慎,並在海外尋找更優惠商品”。
頂奢商場的冷熱,直接折射出奢侈品行業的溫度。2024年,LV、Dior等品牌母公司LVMH,收入同比下跌2%至847億歐元;Gucci、Saint Laurent等品牌母公司開雲集團,營收同比下降12%至171.94億歐元。
麥肯錫預測2025年全球奢侈品市場將僅增長1%至3%,與以往動輒雙位數增長相比明顯回落。貝恩公司則指出,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下降18%至20%,業績回落至2020年水平。
歸根結底,奢侈品的生意沒那麼好做了。20年前,奢侈品的表達方式一如既往——廣告、時裝秀和商場櫥窗。但過去5年,現實消費習慣和網路電商早已將這一切攪得天翻地覆,舊故事講不通了。
向上看品牌,向下看價格,消費者越來越聰明和理性。除了一些堅定選擇愛馬仕和香奈兒的高淨值人群,中產開始對奢侈品祛魅,轉而去老鋪黃金排隊尋求保值,用鬆弛的尼龍包和小眾運動品牌表達風格。
時尚也有保質期,沒有人能一勞永逸。從這個角度來看,頂奢商場與奢侈品遇到的困境如出一轍——不再新鮮。這些年,北京SKP仍舊是多品牌匯聚的“百貨”傳統思路,沒有更多新玩法。
不得不提到新“店王”南京德基,不僅一年新開首店多達54家,連衛生間都成網紅打卡地,日均接待超3萬人次。遊客在森系花園、賽博朋克風格的衛生間舉著手機,邊拍邊感嘆:“這廁所比我家還貴。”
儘管“網紅廁所”消解了頂奢商場的高冷形象,但潑天流量帶來的“平民幻覺”,反而強化了奢侈品的符號價值。資料顯示,德基客單價從2021年的1.2萬元升至2024年的1.8萬元。
回到這筆交易,最大賣方華聯集團選擇落袋為安。而博裕資本此時出手SKP,更像是抓住了機會。放眼國內乃至全球,北京SKP無疑仍是能夠穿越週期的稀缺優質資產。背後邏輯不難理解——當資產優質但規模龐大的標的,估值正迴歸合理。甚至為了集團利益,不惜打折出售,這便給了資金充裕的行業龍頭和PE抄底的機會。
“對於PE來說,中國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買方市場,因為競爭少得多。”想起太盟投資集團聯合創始人單偉建曾提及的,低估值只有在中國目前的買方市場才能實現。
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