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風口
本期要點:AI眼鏡的新意義在於——生態新入口!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上週四晚,小米舉辦了年度“人車家全生態”新品釋出會。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自然還是小米新款車型YU7的完整亮相。雷軍不僅現場公佈了配置細節,展示了9種配色,還揭曉了三個版本的價格——各版本價格相比對應的Model Y車型低了1到2.5萬元不等。
因此,開售1小時,YU7訂單即接近了驚人的30萬臺,其中鎖單量達到12萬臺。
不過,之前我們已經評論過小米汽車,今天的文章暫不深入討論。

但在這次釋出會上,小米推出的首款AI眼鏡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據官方介紹,小米AI眼鏡的起售價為1999元,重量僅40克,但配備了1200萬畫素高畫質攝像頭、開放式耳機和5顆麥克風,續航達8.6小時。
而且小米AI眼鏡還整合了AI助手功能,可以完成如拍照識別植物種類、即時翻譯、掃碼支付等操作。
這是小米的一貫產品策略,有個可以對標的產品–Meta的AI眼鏡,但價效比更高一些。
不同於沒有硬體生態的Meta,小米AI眼鏡和自家的手機也有一定的協同。依託手機算力,這個眼鏡可以實現更強的功能,比如10種語言的同聲傳譯、會議錄音即時轉文字等等。使用者在使用手機直播時,也可以切換至眼鏡攝像頭,能看到第一視角的畫面。
最關鍵的是,這些功能都可以透過語音控制完成,從而解放了使用者的雙手。
我認為,小米的入局固然值得肯定,但不能復刻手機的價效比路線,而是要對人機互動方式進行大膽嘗試。
如果說這次釋出會,小米在試圖構建一個全生態的宏大藍圖,那麼AI眼鏡就應被定位於連線一切的隨身新入口,成為日常生活中更自然、更實用的“助理”。
小米的新機會
首先,正如我之前所說,AI眼鏡有成為手機“殺手級”配件的潛力,但很難成為手機的替代品。因此,AI眼鏡要取得成功,背後的企業就必須具有強大的生態整合能力。
很多人一看到AI眼鏡,就總是驚呼“手機將被淘汰”。然而,在當前電池和晶片技術的限制下,AI眼鏡很難滿足人們的期望。
如小米AI眼鏡搭載的高通驍龍AR1+晶片,算力只有不到5TOPS,而智慧手機常用的驍龍8系列晶片,AI算力可達60 TOPS以上,還配備了更大記憶體和多核CPU。更不用提,智慧手機的電池容量通常是AI眼鏡的十倍以上,才足以支撐各種AI任務的執行。

可想而知,在可預見的未來,智慧手機仍然是我們隨手裝置的“算力中心”和“資料庫”。
AI眼鏡最好的歸屬就是作為手機能力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如果脫離手機獨立使用,它就難以實現複雜功能,變成一個孤立的科技玩具。
所以,在AI眼鏡領域,如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無疑具有很大優勢。不知道擁有同樣優勢的蘋果什麼時候才能跟進。
龐大的使用者基礎為AI眼鏡的起步提供了良好條件。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多了個產品, AI眼鏡和其他產品協同工作,還能為使用者提供連貫且便捷的體驗。
AI新入口!
不過,我想強調的是一個大趨勢——AI眼鏡可能將加速“後APP時代”的到來。
現在,我們的手機還是採用“一個APP一個入口”的互動模式。要點外賣了,開啟美團,要聽要聞評論了,開啟今日頭條,要找人聊天了,開啟微信。
但未來,所有的服務和功能都將由AI助理來呼叫。因此,使用者不再需要去點開APP,而是直接透過自然語言下達指令。
此時,AI眼鏡很有可能成為使用者隨時下達語音指令的入口。同時AI眼鏡的攝像頭還可以收集畫面,為任務的執行提供更多資訊。
這無疑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併為掌握核心語音技術的平臺公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而且,我想,認識到了AI眼鏡會提升互動能力後,也許就該改變產品的設計思維了。
常識認為,AI眼鏡只是為極客設計的。但其實,和以往的技術產品不同,AI把技術門檻打到了地面,不再需要極客首先建立產品體驗,這時與其讓一個極客為了耍酷而多戴一副AI眼鏡,不如去滿足中老年人的普遍真需求。
比如,健康養生和營養知識、或者心理諮詢影片在中老年使用者中非常受歡迎,這表明他們對健康管理和心理服務有著強烈需求。然而,很多時候,這些使用者又會覺得智慧手錶或智慧手機裡的應用操作過於複雜。
此時AI眼鏡反而大有可為。
當他們想知道一盤菜的熱量是否過高,或者食品包裝上密密麻麻的配方表裡有什麼不健康的成分,又或是想跟親友語音或影片、在開車時想立刻拍下眼前的美景時,就不用再開啟手機進行繁瑣的操作了,而是可以對AI眼鏡喊一句“小愛同學”,並交代具體任務。
別忘了,中老年人在生活中大都需要戴眼鏡。對他們來說,選擇一副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的AI眼鏡,其實決策成本並不高。
所以,雖然小米一直專注於年輕人市場,但實際上有一個更大且消費能力同樣強勁的人群——中老年人,也是AI眼鏡的潛在使用者。針對這一群體設計並推廣AI眼鏡,可能反而能起到“中心開花”的效果,比傳統的從邊緣向大眾滲透的方法更加有效。
最後,總結一下,雖然近期AI眼鏡很熱門,但我認為,它仍面臨著關鍵的技術瓶頸。長期看,AI眼鏡的成長依賴於智慧手機、尤其是AI手機的普及。
樂觀估計,這個過程或許至少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起步,未來市場能否爆發,還要觀察手機廠商能能否建立對應的應用生態,能否孵化出屬於AI眼鏡的“殺手級”應用。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再做個預告,今天晚上,我將進行一次公開直播課,和你一起聊聊,AI時代哪些職業有危險,哪些職業有機會。感興趣的朋友快點選下方按鈕預約吧!
再提醒一下,現在購買或續費“前哨•科技特訓營”,可額外獲贈2個月的學時!今天是活動的最後一天了,歡迎掃碼加入,和我一起,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最後,鑑於公眾號推送機制的改變,你未來刷到要聞評論的機會可能沒那麼多了,建議你加入粉絲群,第一時間得到我的獨家前沿分析,而且我們還會每天在粉絲群裡釋出獨家資料,快快掃碼加入吧!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領先一路!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個獨家思維導圖,掃描加群即可領取
“AI眼鏡的熱潮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