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賣100萬個,AI眼鏡浪潮來了!但背後有啥巨大挑戰?

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AI眼鏡,會全軍覆滅嗎?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在今年的“科技春晚”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25)上,AI眼鏡無疑是一個非常熱門的品類。
2024年,Meta聯合雷朋(Ray-Ban)共同推出Meta眼鏡後,僅上半年的出貨量就超過100萬臺,成為了一個爆款AI硬體。
和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想要捕捉溫馨瞬間,Meta眼鏡的攝像頭都能抓拍下來。當然,最關鍵的是,使用者可以透過“Hey Meta”呼喚AI,可以呼叫Meta AI進行一些簡單的問答。
Meta眼鏡
於是,最近被外界稱之為“百鏡大戰”的AI熱悄然興起。在CES展上,我們也看到了眾多AI眼鏡廠商,據不完全統計,有50多家相關企業參展。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當我戴著某款AI眼鏡,問桌面上有什麼物品,它確實會跟我說出來,說明後面的AI技術也已經部分的到位了。
但是,我們仍然認為,雖然看似形勢一片大好,但AI眼鏡確實還面臨著不小挑戰,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和AIPin、Rabbit R1一樣快速消亡。
當前,大家批評AI眼鏡的點主要集中在電池續航有限、裝置重量較大不適宜長期佩戴、算力不足以及價格較高等方面。
這些確實都制約AI眼鏡的普及,但並不是我們所擔心的問題。因為它們都是產品仍處於初級階段的表現,隨著後續的工程調優和相關技術的發展,都會逐步解決。
甚至可以說,如果AI眼鏡真的是未來趨勢,那麼誰能夠率先解決這些問題,誰就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行業巨頭。
在我看來,AI眼鏡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仍然沒有一個持續存在的真實應用場景。
AI眼鏡與如網約車、外賣、共享單車等服務,以及智慧手機、電動汽車等產品,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們都有明確的基本需求,並且這些需求有著廣泛的使用者基礎。
如果有真實需求,哪怕是“百鏡大戰”,最終總能殺出幾個獲勝者。但如果AI眼鏡缺乏基本需求,那麼它最終可能面臨全軍覆滅的困境。
Meta眼鏡能爆賣的一個底層邏輯在於,它既保持了雷朋眼鏡的時尚元素,吸引了追求時髦的年輕人群,又擁有AI等附加功能。
對於那些需要戴眼鏡的人來說,這樣一款既好看又有額外價值的眼鏡,確實有不小吸引力。畢竟,現在配一副好點的眼鏡也需要兩三千塊錢,在美國還會更貴一些。
但是,關鍵問題來了,大家或許發現了,此時AI更多是個附加功能,有點像是個“贈品”。“贈品”永遠不會成為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的決定性因素,只能是“有你更好,沒你也行”。
原因也很簡單,AI眼鏡的拍照質量必定不如手機和GoPro等運動相機,專門買個AI眼鏡用於拍照和攝影的可能性不大。而聽音樂或是語音互動,更多人會用AI耳機,同等價格,音質更好也更舒服。
那麼,“贈品”有沒有可能變成大家都需要的東西呢?關鍵點在於能否真正滿足某個持續的強需求。
舉個例子,我覺得翻譯耳機就是一個有明確應用場景的產品。我在CES展上就看到過一款Timekettle時空壺耳機,它不僅能即時翻譯40多種語言,還支援隨時的雙向互動,能在嘈雜環境中實現定向降噪,保證清晰穩定的交談體驗。
這樣一來,它的市場定位和使用者群體就很明確了。而且全球需要即時翻譯的人可不少,至少數以千萬計,翻譯耳機有著堅實的使用者基礎,看似冷門,卻反而挺有前景。
目前看,AI眼鏡還缺乏這樣的明確的應用場景,就很難吸引更廣泛的消費者購買,而缺乏使用者基礎,開發者也就不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去開發新的應用。這樣一來,AI眼鏡就容易陷入惡性迴圈。
那麼,AI眼鏡是否有可能透過某個“殺手級應用”獲得轉機呢?當然,但我們認為關鍵還是在於與AI功能的深度結合。
我們觀察到,所謂“殺手級應用”,往往需要能完美滿足那些因技術原因而長期未被滿足的普遍需求。例如,共享單車滿足了人們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需求,微信紅包滿足了大家在群裡活躍氣氛的互動需求等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導航、資訊查詢和資訊回憶都是高頻且需要即時響應的需求,與AI眼鏡有一定的適配度。
例如,在陌生的街區如果能直接用AI眼鏡來識別場景、並用聲音指示方向,就會比掏出手機、點開地圖APP、再確定位置、明確方向、最終進行導航要方便得多,當然也要酷得多。
再如,工作中看到了某個重要的內容,之後卻回憶不起來了。如果AI眼鏡同步進行了記錄,就可以迅速找到那個內容。這在我們看紙質材料、聽講座、上課、或是CES觀展時,尤為有用。
也就是說,未來AI眼鏡或將在“行動智慧”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很明顯,AI眼鏡自身難以獨立實現這些功能。
就像智慧手錶出現之初,大家在驚呼手機要被替代了。但智慧手錶並沒有替代手機,不過也沒消亡,而是為使用者提供額外的功能,如健康監測、訊息提醒等,而手機則能更好地分析和展示手錶裡的資訊。最終手錶成為了手機的輔助裝置,找到了生存的空間。
所以,展望未來,我認為AI眼鏡的機會可能最終還是屬於各大手機廠商。它們有著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和應用生態,可以為AI眼鏡提供支援。
如果手機廠商還能將AI眼鏡與手機深度融合,以即時呼叫手機的算力和AI分析能力以及通訊能力,甚至呼叫手機中的第三方應用,就能增強AI眼鏡的功能和體驗,那麼AI眼鏡就有可能成為手機的延伸和擴充套件,成為手機的“殺手級”附屬裝置。
但這也表明,AI眼鏡的爆發點會在AI手機和手機AI應用興起之後,樂觀估計,也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可見,要把握產業發展趨勢,離不開一線的觀察和對於底層規律的深刻理解。上週,我和眾多企業家、投資人們一起參觀了CES展。上週六,我還在特訓營直播課上對本次CES展中顯現的各個趨勢進行了深入剖析,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前來學習探討。
此外,往期我們也對各個科技產業進行了深入分析,相信一定能助你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更多詳細的產業分析和底層邏輯,我會在科技特訓營裡分享,歡迎關注全球風口微訊號,報名加入。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點選加入學會用AI為你工作(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2025年CES展AI眼鏡十大參展企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