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消費者信心並不總是經濟走勢的精準指標,但它有時能反映公眾對總統領導力的直觀感受。資料顯示,共和黨人中的信心指數本月也下降了6%,而川普則一邊放風徵稅、一邊推出一系列激進的新關稅措施,最後又在週三宣佈暫緩實施90天。
荷蘭國際集團(ING)首席國際經濟學家詹姆斯·奈特利(James Knightley)指出:“有趣的是,公眾顯然將本輪信心惡化的大部分責任歸咎於川普,67%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在抑制通脹和失業方面做得‘很差’,僅有18%認為政府做得‘很好’。”
貿易戰的最新局勢是美國對大多數國家的基礎進口關稅定為10%,而來自中國的商品總稅率高達145%。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徵收的關稅最高達到25%,進口的汽車、鋼鐵和鋁也被徵收同樣的稅率。作為回應,中國於週三宣佈對美國商品加徵125%關稅。
儘管局勢緊張,川普政府仍聲稱計劃在90天內與75個以上國家簽署新的貿易協定。
但美國國內信心已經明顯動搖,這種情緒在金融市場中也有所體現:投資者正在拋售美國國債,10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在週五早盤一度升至4.57%,而本週初還在4%左右。
與此同時,美元匯率也在承壓,對歐元跌至3年來最低水平。
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信心調查還顯示,公眾對長期通脹的預期升至4.4%,較上月的4.1%有所上升,這一資料可能引發美聯儲的擔憂。因為一旦民眾預期物價會上漲,往往會提前消費或要求更高薪資,從而推動通脹進一步上升。
雖然資料顯示3月的年化消費者通脹率下降至2.4%,但民眾顯然把這當作“暫時現象”,在當前緊張的貿易局勢下,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通脹將會重新升溫。
據預測機構Capital Economics表示,美國人對未來5年的通脹預期已升至199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Capital Economics助理經濟學家Harry Chambers在一封郵件中表示:“美國家庭似乎和市場得出了同一個結論:關稅將對美國經濟造成長期損害。”
儘管消費者信心在黨派之間仍存在巨大分歧——民主黨人指數為34.1,共和黨人為81.9——但4月雙方信心指數都出現明顯下跌。
獨立選民的信心指數從55.7急劇下降至46.8,遠低於大選後的峰值70.2。這個資料甚至比喬·拜登任期內任何時候都還要低。
關於通脹預期的擔憂也在上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上個月在新聞釋出會上稱,密歇根大學的通脹預期指標是“離群值”,因為市場基於通脹調整後的國債(TIPS)計算的通脹預期仍維持在接近美聯儲2%目標的低位。
一般而言,消費者信心下滑意味著人們會減少消費。雖然近年來在整體悲觀情緒中消費者支出依舊強勁,但當前情況卻多了一個不安因素——就業市場的擔憂加劇。
正如密歇根大學的經濟學家喬安妮·許所說:“消費者對勞動力市場的信心缺失,與過去幾年形成鮮明對比。此前的強勁支出主要依靠強勁的就業市場和收入支撐。”
現在,如果人們開始擔心自己的飯碗是否保得住,消費慾望很可能會開始降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