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讓“傳音入密”驚現江湖;嚼口香糖時會吞下數百粒塑膠微粒|科技趣評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01
新技術讓“傳音入密”驚現江湖
圖源Jiaxin Zhong et al./PNAS, CC BY-NC-ND
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藉助新材料,實現了一種特殊的傳聲方式:讓聲音只讓特定聽眾才能聽到。一般來說,控制聲音的傳播方向非常困難,因為聲波會產生衍射現象,向四周擴散,那種輕聲說話卻只讓人群中某個人聽到的方法只存在於武俠小說裡。
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新方法:超聲波。人耳聽不到頻率高於20 kHz的超聲波,因此在空氣中傳播時,周圍的人聽不到。而當兩束不同頻率的超聲波(如40 kHz和39.5kHz)相交時,會透過“差頻生成”產生一個新頻率(如500 Hz),這屬於人類可聽到的範圍。透過聲學超材料(類似光學透鏡操控光線),研究人員設計出能自行彎曲的超聲波束。這些聲束不像普通聲波那樣直線傳播,而是可以透過精確控制相位,形成彎曲路徑,繞過障礙物並在目標位置相交。當兩束超聲波在特定點交匯時,生成的差頻聲波僅在該位置可聽見,從而實現讓特定人聽到特定聲音。
無所不能的內力是假的,但是作者的想象力是真的。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researchers-created-sound-that-can-bend-itself-through-space-reaching-only-your-ear-in-a-crowd-252266

02
嚼口香糖時會吞下數百粒塑膠微粒

根據美國化學學會兩年一度年會公佈的1項最新前導研究,在咀嚼口香糖過程中,口香糖會釋放數以百計塑膠微粒到口中。研究分析了市售的10款口香糖,包含5款合成及5款天然產品。結果顯示,無論是合成或天然口香糖,每克平均釋放約100個塑膠微粒,部分產品甚至達到637個。研究還發現,94%的塑膠微粒在咀嚼的前8分鐘內釋放,主要因為咀嚼產生的機械作用,而非唾液的酵素反應。之前的研究顯示,塑膠微粒會透過攝入和吸入進入人體,存在於身體各部位或體液中,包括血液、肺部、胎盤、大腦和睪丸。

現代人的成份比較複雜。
小編
文章連結:
https://www.acs.org/pressroom/presspacs/2025/march/chewing-gum-can-shed-microplastics-into-saliva-pilot-study-finds.html
03
蟾蜍也具備超強導航能力
圖源:Daniel Shaykevich
一項新研究發現,澳大利亞的甘蔗蟾蜍(Rhinella marina)具備非凡的導航能力,即使它們的嗅覺和磁感系統受到干擾,這些兩棲動物仍能準確返回原棲息地。實驗中,他們將蟾蜍移至離家數公里外的新地點,並分別阻斷其嗅覺(透過暫時封閉鼻孔)和磁感(使用磁場干擾)。令人驚訝的是,超過半數的蟾蜍仍能在幾天內返回出發點,表明它們可能依賴其他未被識別的導航線索,如地形、聲音或記憶。
說不定它們只是尋找食物比較多的地方。
小編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579-1

04
嬰幼兒確實有記憶,只是想不起來了
人類對七歲以前的記憶非常模糊,常見的說法是“小孩不記事”,尤其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更是認為他們不會記得日常生活。但是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嬰兒和幼兒的大腦的確能夠編碼和形成記憶,只是長大後很難讀取這部分內容。
透過MRI掃描發現,嬰兒的大腦在出生後不久就開始記錄經歷,尤其是在海馬體和相關區域,這些區域對記憶至關重要。而之所以成年後無法回憶,可能是因為大腦在發育過程中發生了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種“嬰兒失憶症”可能與語言能力尚未成熟或神經連線的重組有關。
就像C盤越來越滿,卻不知道存了什麼。
小編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855-0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結婚使男性肥胖風險增加三倍
AI看完鬼故事被嚇到了?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