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人吃飯吧唧嘴就暴跳如雷,可能患上了一種精神疾病

對於患有恐音症的人來說,像咂嘴聲或咀嚼聲這類日常聲音,都可能引發“憤怒或逃避”反應。科學家們正致力於探究其中的原因。|國家地理圖片集
生活中,時不時地,每個人都會被某些噪音惹得心煩意亂。也許是麥克風傳來的尖銳回授聲,讓你不禁皺起眉頭;又或許是窗外建築工人使用風鑽發出的聲響,讓你恨不得衝他們大喊。
可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最細微的聲音卻能帶來最為強烈的痛苦。
對於患有恐音症(misophonia)的人來說,諸如吮吸聲、敲擊聲或者吸鼻子聲這類日常聲音,可不只是讓人厭煩那麼簡單,它們能引發強烈的“憤怒或逃避”反應。
“恐音症”一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對聲音的厭惡”。這種病症會影響神經系統,致使哪怕最輕微的噪音都變得難以忍受。據科學家估計,5%到20%的成年人存在這種極度敏感的情況,然而,人們對恐音症的瞭解依舊十分有限。
“我年輕那會兒,有一種聲音讓我感覺特別怪異,就是鴿子發出的那種重複叫聲。”牛津大學的心理學家簡·格雷戈裡說道,她本人就患有恐音症,同時也是《聽起來像恐音症》一書的作者,“它們曾住在我臥室窗外,而我常在那兒學習,這讓我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在學校裡,按動鋼筆的聲音也讓我困擾不已,尤其是那種人們每隔兩秒就按一下的四色筆。這簡直快把我逼瘋了。”
雖說美國心理協會並未正式承認恐音症,但它正逐漸被更多健康專業人士所認可2024年10月,恐音症研究基金宣佈為相關專案提供250萬美元資金。該基金執行董事勞倫·哈特 – 哈格羅夫表示:“恐音症長期以來被誤解,研究也不夠充分,這使得許多受影響的人得不到足夠的解答和支援。”
接下來,讓我們一同瞭解科學家為探究為何某些聲音會引發如此極端反應所做的研究,以及有哪些應對措施能提供幫助。
恐音症的病因
科學家們仍在探尋恐音症的成因,有一種理論認為,它源於大腦檢測潛在威脅的本能。
例如,心理學家兼研究員詹妮弗·布勞特表示,在狩獵採集時代,對哪怕最細微危險跡象豎起耳朵,或許就能挽救性命。她創立了恐音症研究網路。
“要是你聽到了別人聽不到的咀嚼聲,那就可能意味著有人在偷你的食物,又或者附近有捕食者正在咀嚼,接下來可能就會找上你。”她說。
布勞特還補充道:“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咳嗽、打噴嚏、吸鼻子和清嗓子的聲音,可能表明存在病原體。”但在當下,同樣的神經線路卻讓無害的噪音變得難以忍受。“就好像你的大腦把這些聲音錯誤解讀成了有毒或者有害的,所以你的注意力會一直集中在這些聲音上,沒辦法像其他人那樣對其置之不理。”她解釋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安靜來實現自我療愈。)
除了進化根源,恐音症似乎與其他病症存在複雜關聯。2022年的一項文獻綜述發現,恐音症與多種病症同時出現,包括抑鬱症、焦慮症、自閉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強迫症。
然而,科學家們尚未確定恐音症究竟是一種症狀、一種獨立病症,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某種狀態。有些病例在創傷性事件後出現,這就引發了關於環境因素是否會誘發恐音症的疑問。
與此同時,恐音症會在家族中遺傳的證據表明,可能存在遺傳因素,儘管目前還未確定具體基因。
恐音症如何診斷和治療?
目前,還沒有針對恐音症的標準化測試,不過醫生會藉助篩查工具來評估其嚴重程度。其中一種常見工具是杜克恐音症問卷(DMQ),它能幫助判斷一個人的聲音敏感度是否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比如影響工作、學習、自尊心或人際關係。
“大多數人表示,他們對恐音症最早的記憶大概出現在8歲到12歲之間。”布勞特說,正因如此,阿姆斯特丹恐音症量表被開發出來,用於評估兒童的恐音症情況。
儘管恐音症越來越被認可,但它仍未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 5,這是精神病學病症的主要診斷手冊)。研究人員期望有一天它能被納入其中,不過他們眼下更迫切的目標是獲得一個國際疾病分類(ICD)編碼,以便患者能獲得私人醫療報銷。
“這真的很重要,因為一旦有了編碼,恐音症就能得到更多認可。”哈特-哈格羅夫說,“人們就能真正去看臨床醫生,費用也能由醫療保健提供者支付。” 由於目前還沒有治癒恐音症的已知方法,治療主要聚焦於控制症狀。許多患者依靠降噪耳機或白噪音來遮蔽觸發聲音,心理治療方法同樣也有幫助。
最常見的心理干預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CBT),這是一種談話療法,旨在訓練大腦重新構建對觸發聲音的反應。“這關乎對聲音的控制,以及以不同方式與它們互動,幫助大腦更新認知,讓大腦意識到這些聲音雖煩人,但並無危害。”格雷戈裡解釋道。
與暴露療法不同,暴露療法是強迫面對恐懼,而針對恐音症的認知行為療法是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量身定製的。“它還用於減少自責,特別是針對那些覺得‘我本質上是個易怒的人,我不該有這種感覺’,或者‘人們是故意這麼做的,發出那種聲音的人根本不在乎我’的人。它能幫助更新這些想法。”她補充道。
研究顯示,認知行為療法頗具前景,荷蘭和美國的研究表明,它能顯著減輕大約三分之一到一半患者的症狀。
與此同時,科學家們正在探索新的治療可能性,包括用於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腦刺激技術。“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為患有恐音症的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療選擇。”哈特 – 哈格羅夫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