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牛津畢業、NTU博士!39歲學霸中年失業回國送外賣…

高考放榜,不少考生正在糾結:成績不理想怎麼辦?讀書有用嗎?未來該選讀大學還是直接就業?
近日,一位“超級學霸”老丁(化名)的影片,火爆全網!他先後就讀過清華、北大、牛津,又是新加坡南大博士生,還在新加坡國大做過博士後研究員。
但最後,他卻回到了中國,當起了一名普通的外賣員。
老丁用自己的真實故事告訴大家,人生的價值,絕不只看一紙文憑。

清華北大牛津南大畢業小哥
入職新加坡國大
老丁是誰?他今年39歲,是個名副其實的“學霸”。
圖右為老丁
2004年,老丁以高分直接進入清華大學,攻讀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本科畢業後又考入北京大學讀碩士專業為能源與資源工程。
之後的2012-2017年間,他又申請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完成了生物學博士學位。學成之後,他還不滿足,繼續遠赴英國,在2018年-2020年拿下牛津大學的第二個碩士學位
最終,他入職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一名博士後研究員

如此履歷,足以讓許多人望塵莫及。但學業再光鮮,也沒能幫他在現實中輕鬆“上岸”。

中年失業在新加坡送外賣
每天12小時不停歇,月入$3000
2024年3月,老丁的研究員協議合約期滿。新加坡國大通知他不再續約,老丁打聽後發現,他所在的團隊中一半的人都沒續約,被迫離職。
於是,38歲,風光十足的高學歷學霸老丁,失業了!
老丁在新加坡多次投簡歷找工作,始終沒能找到合適的崗位。
按他自己的說法,在五年、十年前找工作時,他一個禮拜,最多一個月就能拿到一份offer。但現在找了好幾個月也無法找到,接連投了上百份簡歷都石沉大海。
為了生計,他在新加坡本地的熊貓快餐當起了全職外賣員,每月收入大約3000新元(約16000人民幣)
有單的時候風雨不停工,沒單的時候只能坐在餐廳門口等派單,這一等有時就是一個小時。

但總的來說,他每天工作11-12個小時,每週7天不停歇
他也曾曬出自己的收入流水,平均每天能賺50-100新元,一週700新元不在話下。有時候,週末一天就能賺254新元(約1400元)。
老丁這樣形容:越跑越像打了雞血,完全停不下來”。

39歲的老丁從新加坡回國
穿制服送外賣、曬清華獎學金證書
如今一年過去,39歲的老丁再次亮相。但IP卻並非在新加坡,而是在中國。只見他穿著一身美團的員工制服,回國送起了外賣。

為了證明自己是清華北大畢業,老丁還曬出了自己的清華獎學金證書。
有人替他惋惜,但老丁卻看得很開——“這份工作雖然普通,但能養活自己,也是在為社會出力。”
老丁還說,自己並非一直送外賣,這只是過渡性工作,目的是維持生計,同時尋找求職的機會。
他強調說,這不是丟人的選擇。他相信中國對高學歷人才的渴求,自己能在科研等領域找到工作。

老丁勉勵高考生:
不管成績如何,都不要對未來失望
眼下正值高考放榜季,老丁特別想對考生們說幾句肺腑之言:
“考得好或者不好,心態都放平。考得不好,沒必要悲觀失望,因為考得好,大家之後的工作也都差不太多。比如送外賣,服務社會、養活自家、付出汗水、拿到回報,這送外賣是個不錯的好活,一起加油!”

不管你考得好不好,都不要對未來失望。人生的路很長,工作和生活也遠比一場考試複雜得多。只要肯努力,幹什麼都不丟人。
他說,送外賣也是靠勞動賺錢,只要不偷不搶、憑本事吃飯,就沒什麼可自卑的。又能做有氧運動,還能賺錢。
外賣界臥虎藏龍
演員、博士、鋼琴家全都有
老丁的影片火爆全網後,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質疑。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外賣屆,真的臥虎藏龍,有很多高階人才!
比如曾出演《新蕭十一郎》《新邊城浪子》等電視劇,有著“內地陳小春”之稱的演員於清斌,現年41歲的他送起了外賣,還哽咽自稱“借錢度日”。

北京大學學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之後穿梭於學界和業界——武漢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阿里巴巴的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袁哲,也曾送過一段時間外賣。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的冠軍雷海為,獲得冠軍當天還在送外賣。

重慶市鋼琴協會理事、中國歌劇舞劇院音樂類考級評委,知名鋼琴家陳霓,也在送外賣。前段時間他還與琴行老闆打賭自己會彈鋼琴…

寫程式碼、打遊戲、修電路、當主播…外賣小哥,無所不能!

中國3.3萬名碩士送外賣
顯龍:不是人人都適合念大學,行行都能出狀元
外賣員中,到底藏著多少牛人呢?
美團研究院2025年資料顯示,中國470萬外賣騎手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佔比 6.9%,碩士研究生佔比0.7%。也就是約32.4萬本科、3.3萬碩士正在送外賣。

老丁的經歷,並非個例。說不定哪天給你送外賣的小哥,就是一名清華北大碩士呢~
他的故事之所以引發熱議,恰恰因為它打破了人們對“高學歷=高成就”的刻板印象。
在眾人眼中,從清華本科,到北大&牛津碩士,再到新加坡南大博士,老丁的履歷堪稱“精英模板”,是無數人求而不能得的履歷,按說應該順風順水,獲得風生水起。但老丁依舊在中年失業,不得不選擇送外賣,才會讓人感到錯愕甚至惋惜。

老丁的故事也折射出一個現實:學歷只是敲門磚,並非保險箱。 在技術迭代加速的時代,終身學習的能力、跨界適應的靈活性,或許比一紙文憑更能定義一個人的競爭力。
你可能不是清華、北大的學生,但你一樣可以活得體面;你也可能不是博士,但依舊可以為自己努力、為家人撐起一片天。
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所說:不是人人都適合念大學,行行都能出狀元。
你的人生,還長得很。
李顯龍:成長的過程更是對人格和能力的培養
我們從老丁的故事中也能看到,他從上小學開始,就一直在學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這還不夠,還得再拿個牛津碩士…直到34歲才從校園走出。
20多年的時間,老丁一直在學習。這並非是個壞事,只是終究有些過猶不及。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曾說過:不要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學習上!”Don't spend all your time only studying.
李顯龍認為,孩子們需要時間去玩耍、去探索、去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才能。學習固然重要,但成長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
而李顯龍所說的這句話,很有道理!
來源:新加坡萬事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