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的觀點可參考,但不可全信!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已經上岸學生家長做“意見領袖”透過給機構推學生獲取佣金的話題在各個家長群討論。其實SAT君不太想討論對錯,都被做成“商業模式”了,人家肯定是要考慮利益的。中國有句老話說“無利不起早”,透過自己掌握的資訊差獲利,也無不可,和中介的本質是一樣的。但不明真相的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獨立判斷能力,不能偏聽偏信,否則就是“被賣了,還幫人數錢”了。
進入規劃階段,一些家長能加入幾十個家長群,每天吸取各種留學相關知識,看的眼花繚亂,不進行系統梳理,反而會讓自己更加迷茫。就拿下面這兩個聊天截圖的觀點,就比較片面:
1、留學中介的核心價值,只是文書嗎?不一定吧,對於那些非頂尖牛娃來說,大多數還是需要有經驗的老師幫助梳理專業興趣,討論一些課外活動的,機構的資訊差確實能節省孩子很多自己探索的時間,難道這不是價值嗎?否則留學行業也不會存在20多年,面臨各種家長群,還依然存在了…
2、還是強調規劃作用不大,但後面提到大藤錄取的案例。這段記錄部分觀點認同,真正大藤的牛娃大部分確實不是機構規劃出來的,但是很多家長迷信大藤錄取,找機構會盯著“你們有沒有大藤錄取”,好像自己孩子就是下一個大藤似的。但是,還是那句話,大藤是極少數,對於大多數學生,還是需要外部老師助力的。
3、“意見領袖”的觀點可參考,但不可全信!她的觀點來自自家孩子的經歷和經驗總結,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者邏輯,每一個大藤的孩子都不一樣,同樣,每一個準備留學的孩子情況也都不一樣,不要輕易下某種結論,很容易片面,誤導一部分家長。
接下來,我就針對要不要找升學機構,什麼時間找?分享下自己的觀點,SAT君先給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去年八月份,有一組家庭向我諮詢,說高一的時候,剛升學,在學校老師的推薦下籤了一家升學機構,當時剛接觸申請相關的事情,也比較懵,老師推薦也不敢違背,就稀裡糊塗的簽約了,交了一二十萬,兩年間也沒提供什麼實質性服務,很多活動、考試都是孩子自己安排的。眼下該申請了,對籤的顧問完全沒有信心,除了賣各種專案,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性服務,很擔心兩年前籤的這個“助攻”變成“豬隊友”,後來索性不糾結了,就又籤一家,反正學校推薦的機構已經不退費了…

PS:這種情況在二線城市比較普遍,老師的話就是聖旨,家長不敢違背,北上廣深的家長才不慣著你…

還有一組家庭:來自新一線城市,孩子非常優秀,屬於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學生,乖乖女。班級排名沒有出過前三名,瞭解到申請美國大學需要有標化考試,託福首考113,ACT35分,如果只看成績,這是前20的標配。但是沒有任何競賽獎項、最好的獎項就是年級三好學生…,課外活動全部是老師推薦的社團,倒是兼顧文理雙修了,物理、計算機、文學社都有參加,還都是主力角色,老師也各種表揚。但在9月份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專業方向不明確,也沒有活動主線,一堆文書不知道怎麼寫,家長火燒眉毛的時候帶著孩子四處找機構…雖然今年的錄取結果也還能接受,20多名的學校,但如果稍微用心規劃一下,可能結果會更好。

PS:這種情況也比較常見,有些家長就是非常放權,完全不參與孩子的申請,覺得孩子能搞定,但孩子對於申請研究也不夠透徹,就出現了這種局面。

這是兩類比較典型,在每年申請季都能見到,要麼偏聽偏信定了不完全瞭解的機構,要麼到申請季找機構,他們的選擇都對了嗎?很顯然,如果找到更好的老師,完全能做出更好的規劃。
回到我們的問題:
什麼時間找升學顧問?

這個問題不能籠統回答,既不能說高一就需要籤,也不能說12年級也不晚,因人而異。(

注:以下孩子能力強,表示學習能力強,自驅力強,做事有主見;家長能力強,表示家長學習能力強,執行力強,追求真相,不道聽途說

第一類:孩子能力強,家長能力也強。

這類是天選之子,好事佔全那種(截圖中的大藤媽媽所說的群體),申請季前,如果精力不足,可以臨時去找。同時,

學校也會特別照顧頭部學生(無論哪所學校,都是如此),儘量把校內資源最大化利用,不花錢就是省錢

。這裡說的校內資源是免費資源,不是學校推薦的中介、付費專案,有些學校的老師下限也比較低,透過這類操作賺取佣金。

第二類:孩子能力很強,家長能力一般

。可以放權給孩子,因為申請本身還是依賴孩子本人,家長只是助攻,

沒有這個助攻,真牛娃也能攻下名校堡壘

。但放權不要做甩手家長,還是要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有些家長為了自己安心,會早早給孩子定機構,也不是特別可取,起碼你要有能力篩選出靠譜的機構,否則可能成為豬隊友。

以上兩類孩子,無論在什麼學校都會被特別重視,重點保護物件,畢竟他們三年後的錄取結果就是學校的臉面,學校的優質資源,你們可以放開利用,你的一舉一動校長主任比親爹媽都關注。但是他們推薦的機構就只能作參考了,有些學校就是利益關係,推薦的不一定是特別優秀的機構。牛娃們完全有自己選擇權利,不喜歡就不籤,否則就會出現第一個故事中的情景。要相信自己,你們到什麼顧問手裡,結果都不會差,當然,肯定是越專業的顧問,越有利。

第三類:孩子能力一般,家長能力很強。最典型的學霸二代、富二代,家長心氣很高,上來就是前30,但孩子死活不爭氣。這類就要依賴機構來協助了,有些家庭親子關係可能都有問題,有個中間人協調也是好事。所謂“能力不夠,資源來湊”就是這個意思。而這類家庭需要警惕的就是一些高大上的專案,給個保分、保錄畫一個大餅,家長毫不猶豫就接住了,投其所好,正好下套。這類家長需要找機構,並且是非常靠譜的機構,否則面臨的就是沒完沒了的薅羊毛(可能有錢人的家庭也不在乎)。
第四類:孩子能力一般,家長能力一般。這類家庭最容易進入誤區,即想著省錢,又想要結果,還想機構服務好,是“最焦慮”主要群體,並且往往架不住伶牙利嘴的忽悠,想省錢最終卻多花冤枉錢。這類家庭,需要理性認識孩子條件,目標定位合理,不急功近利,家長調整好自己,認真研究留美知識,努力做好助攻,不拖後腿;孩子腳踏實地,認真規劃,結果也不會太差。但前期需要非常明確自己的訴求,用心找到可以託付的老師。
第三類、第四類家庭是最容易受騙的一個群體,一定要遠離短影片“某哥”“某姐”“某媽”這類博主,否則90%以上都難逃被賣到不靠譜的機構的命運。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無論家長能力強弱,都覺得孩子是藤校、前三十的料,但看著孩子和目標的差距,就很焦慮,很容易被過度承諾的機構收割,反倒是佛系的家長更容易避坑。
強調一下,這裡所謂的家長能力強,不是自以為強的那種。很多家長覺得自己不含糊,事業有成,財富自由,在申請這件事上,過於強勢,幫孩子做了很多決策,但最終申請的時候,才發現一個比一個糟糕,省的錢加倍補過來,甚至可能影響到申請結果。因此,家長要客觀、理性評估自己。
基於以上的幾種情況,大部分家長可以對號入座,按照如下建議做決策:
1、第一、第二類家庭可以不那麼急於定機構,可以留出充分的時間篩選,高一下或者高二上都可以定,如果校內資源充足,甚至可以申請當季再定也不晚;
2、第三、第四類家庭可以考慮儘早選適合孩子的顧問

,9、10年級能合理的定製升學規劃,少走彎路,興許最終申請結果能更理想一些。

3、不要為了定機構而定機構,一定是要確認好你篩選的機構是不是靠譜。儘量少聽小紅書、短影片博主的“冒死推薦”,都是託,賣你沒商量。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研究你篩選的機構公眾號或官網的文章、案例、講座。透過內容看機構的調性、專業度、和學生的關係、錄取結果等,然後再篩選出來的機構中,再嘗試約著面談,不要見一家聊一家,最後只能自己看花眼。
以上建議僅供家長們參考,無意針對各位意見領袖,你們也是為行業做出很多貢獻的,鼓勵家長們加強學習,才能減少進坑的機率。

如果您想和SAT君討論規劃


請掃碼交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