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最近微信推薦機制調整了,可能有些朋友會收不到我們的推送,請大家關注留學字典加上星標,以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正文

2025年4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股東大會上的發言——“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裡面有間諜”——引發軒然大波;這一言論將海歸人才的就業問題推向輿論風口。

然而,與格力“保守選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多地政府及國企的招聘名單中,海歸身影頻現。
從財政部公務員錄用名單到深圳海歸專場招聘會,海歸人才正在以“國際化視野+本土化實踐”的雙重優勢,成為推動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4月22日,格力電器董事會換屆塵埃落定,71歲的"鐵娘子"董明珠再度執掌權杖,開啟其掌舵格力的第五個三年任期。
這位從基層銷售員逆襲成中國商界傳奇的女性領導者,曾帶領格力締造了諸多業界神話。

影片截圖
然而在當日的股東大會上,這位傳奇掌舵者的用人宣言卻引發輿論震盪。當被問及管理層年輕化議題時,董明珠強調格力選拔人才"不唯年齡資歷,唯思想年輕化與創新能力",但隨即丟擲"絕不用海歸派"的驚人之語。其原話是:
“我們在人才培養當中,絕不用一個海歸派,這海歸派裡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我只能保守地選擇在國內的高校裡面,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

現如今對海歸學子“一刀切”,轉而對“國內優秀學子的肯定”,與其國際化戰略形成微妙反差,董明珠似乎忘記了格力在否定海歸人才的同時,其引以為傲的格力發展史本身便刻著全球化印記:
從朱江洪時代引進日本壓縮機技術,到與德國博世聯合研發,乃至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國際專利佈局,企業每個關鍵躍升都伴隨著全球技術資源的整合。
我們當然理解國家對資訊安全的重視,但這種帶有偏見的言論只會寒了真正有志歸國者的心。
請問,那些放棄國外高薪、選擇回國打拼的留學生,是為了“做間諜”?還是為了“做實事”?
一組真實資料,讓你重新認識“海歸”
根據《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來源:智聯招聘)的最新權威資料,我們可知:
✅回國人數創歷史新高:2024年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人數同比增長20%,是2018年的兩倍。

圖源:智聯招聘
✅ 學歷結構高質量:79.3%的海歸擁有碩士學歷,2.7%為博士學歷,說明這是一個真正高素質的人才群體。

圖源:智聯招聘
✅ 熱門行業緊缺海歸:教育培訓(32.7%)、諮詢服務(9%)、網際網路(7.1%)成為海歸首選崗位方向。

圖源:智聯招聘
✅薪酬水平連續6年上漲:海歸優先崗位平均月薪達15440元,外貿經理高達18224元,企業用“真金白銀”搶人!

圖源:智聯招聘
海歸不是“特殊群體”,他們只是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用自己的努力、學歷和經驗為國家尋找更多可能性的人。
尤其是在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關鍵領域——這些高增長行業,都對具有國際經驗和技術視野的“海歸”人才敞開懷抱。
你說他們是間諜?
那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些資料背後:
數以萬計的創業專案
上百萬的新增崗位
數千萬的納稅額與專利申請

圖源:北京海外學人中心
如果真的擔心資訊洩露、技術外流,應靠健全的用人機制、稽核流程與技術手段。而不是靠“口頭貼標籤”。
不能因為“一滴墨水”,就抹黑整杯清水。
更不能因為極個別事件,就懷疑整個留學生群體。
很多人喜歡用“吃著中國飯,砸中國鍋”來攻擊留學生。
但你知道嗎?
他們才是真正一邊吃著中國飯,一邊想辦法讓中國飯更香的人——
有人回國參與雙語教育改革;
有人投身國產新能源科技研發;
有人創業,帶動地方就業和稅收;
還有人回到基層,用自己的專業技能服務家鄉。

董明珠的發言不是“安全問題”,而是“信任危機”
我想說的是:
留學不是原罪;
海歸不是間諜;
懷疑一個群體,比稽核一個人更危險。
如果連最熱愛祖國、最願意回國的人都被誤解和排斥,那我們拿什麼去建設一個真正開放、自信、有未來的中國?
《留學字典》原創文章精選
Berkley、UCLA、UCSD在中國高中錄取人數 | 疫情三年,美國大學現在怎麼樣了?| 2022年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人數減半?最新官方資料 | 2022年哈佛新生背景 | 哈佛MIT vs 北大清華:畢業生去向有何不同 | 加州大學有多中國學生?伯克利2769人、UCLA 2654人
美國大學國際學生錄取率 | 美國TOP20大學4年美本申請錄取資料 | 除了計算機和金融,還有哪些好專業?| 哈佛大學2022年新生錄取文書 | 加州伯克利、洛杉磯中國學生錄取率僅8-9% | MIT2022年新生亞裔佔40%,國際學生錄取率 1% | 耶魯大學2022年新生資料 | 康奈爾大學2022新生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