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的產能會是未來戰爭的決勝因素嗎?
1
最近看(聽)了一些關於烏克蘭戰爭的文章和播客,有一些很有趣的觀點。其中一個論點就是無人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現代戰爭。
在烏克蘭前線作戰的一個美國僱傭兵說,烏克蘭戰場到處都是無人機像蚊子一樣的嗡嗡聲,從戰壕裡去上個廁所都不安全。澤連斯基曾經放言要生產/購買一百萬架無人機,但實際上根本沒做到。目前的俄烏戰場上,俄羅斯的無人機更多更好。
目前的無人機主流還是要靠人操控,透過VR眼鏡等裝備,用第一人稱視角(FPV)操控無人機。未來應該是AI自動控制的無人機。控制無人機的AI並不是GPT4這種大語言模型,而是更接近自動駕駛的AI,執行自動搜尋,識別,攻擊這些功能。
在一個播客中,一位美國的軍事記者提到了可能的中國的戰爭。烏克蘭說取得勝利要裝備一百萬架無人機,但中國的工業生產有能力生產出1億架無人機。面對1億架AI操控的無人機,怎麼防禦。說一億架無人機有點誇張,中國民用無人機去年好像生產了300多萬架。如果軍事動員,每年搞出一千萬架應該沒啥問題。
相比之下,五角大樓的廉價無人機的生產計劃是數千架。

無人機很容易受到防空系統的攻擊。具有獨特雷達截面的大型無人機很容易成為防空攔截機和反無人機槍的緩慢移動目標;烏克蘭和俄羅斯都用攔截機和火炮擊落了數千架無人機。然而,烏克蘭和俄羅斯防禦無人機成本可能會高得令人望而卻步,因為攔截一架無人機可能要花費數千甚至數百萬美元。無人機戰爭是成本遊戲,如果擊落一架無人機的成本遠大於生產一架無人機,那麼無人機海就能淹沒一切防禦。無人機的數量決定一切。
反無人機防禦的最大挑戰是需要開發和使用比目標更便宜的系統。一個關鍵的對策是利用干擾器、欺騙器和高能雷射等形式的電子戰來阻止無人機到達目標。俄羅斯和烏克蘭都使用的干擾器發出強大的電磁訊號,可能導致目標無人機墜落地面、偏離航線或掉頭攻擊其操作員。隨著戰爭的進展,雙方都在不斷投資和調整電子戰戰術,以對抗對手的創新。
遙控無人機比較容易干擾。干擾AI控制的自動尋的無人機難度大得多。這種無人機不需要遙控制導,可以自主攻擊。一億架自主攻擊的無人機海戰術,好像完全沒辦法防禦。
電磁脈衝武器(EMP)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案。EMP武器不是干擾,而是用超強電磁波摧毀電子裝置裡面的晶片和電路板。就算是閉環的自主攻擊無人機,裡面的電子裝置也無法抵禦這種電磁脈衝炸彈。那個播客裡面說,矽谷的創業企業和美國軍方合作,正在研究定向摧毀無人機晶片的定向電磁脈衝武器等等。
這些事情讓我想起了劉慈欣的一本小說 – 《全頻帶阻塞干擾》。
那本小說中中國面臨西方國家的聯合進攻,西方國家有明顯的技術和電子優勢,中國戰局岌岌可危。為了挽救戰局,最終中國宇航員駕駛探測太陽的宇宙飛船撞入太陽,引發了太陽黑子劇烈活動,製造“全頻帶阻塞干擾”,干擾了地球上所有的電子裝置,這樣讓雙方的軍隊都陷入了沒有電子裝置支援的處境,這才讓中國軍隊有了喘息的機會。
那篇小說是在2001年發表的,寫作時間應該更早。小說中的中美戰爭,一開始是一邊倒的,我們經歷過國土淪陷,被一群西方來的北約“鬣狗”包圍撕咬…..最終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使用了無與倫比的戰略,才擊敗了侵略者。小說中西方的技術優勢令人絕望。
風水輪流轉,今天的美國軍隊在面臨中國的在無人機領域的產能優勢,居然也開始琢磨“全頻帶阻塞干擾”了。
2
最近聽的另一篇播客,是Lex Fridman的關於核戰爭的播客,請的嘉賓是 Annie Jacobsen,她剛寫了一本書,名字是《核戰爭:一個場景》。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北朝鮮對美國發動核打擊的假設場景。
這本書描繪的未來並不美好。美國的核戰爭政策是“收到警告即發射”。這意味著,核武器不需要落在美國本土上,只要美國收到了其他國家可能發射核武器的警報,就會發動核報復。然而,核預警系統可以預警到核武器發射,但並不能一開始就知道核武器的打擊目標。
另一件很多人不瞭解的事情是,無論是北朝鮮向美國發射核武器,還是美國反擊,都會經過俄羅斯上空。
這本書中描繪的場景是,朝鮮認為自己將遭到美國的進攻,於是發射核武器反擊,美國收到了警報,於是發射了50枚民兵洲際導彈反擊,目標是朝鮮的核武器基地和指揮中心。但這些導彈會飛越俄羅斯上空。俄羅斯的預警系統做了導彈發射的預警,但並不知道導彈的目標是朝鮮還是俄羅斯。
美國總統非常清楚誤判的危險,因此試圖聯絡俄羅斯總統。但這兩個人以及他們管理的國家相處得並不融洽,他失敗了,並沒有說服俄羅斯總統。更糟糕的是,俄羅斯衛星預警系統 Tundra 誇大了美國齊射的規模,俄羅斯總統在他的西伯利亞掩體中下令對美國發動全面核攻擊。
然後,人類的歷史就走向了終點。
這個播客裡。有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Annie Jacobsen認為美國一直的核報復政策是“警告即發射”,收到敵方發射的警報,就會發起核反擊。而冷戰時期的蘇聯,至少對外公佈的政策是被攻擊後發射,需要被核武器攻擊後才會反擊。反而是冷戰結束後的俄羅斯,把政策也改成了和美國一樣的“警告即發射”。收到警告後,美國總統做出是否核報復的決策視窗只有六分鐘。而總統周邊的軍事顧問,大機率會建議立即發動“核報復”。
里根的回憶錄中提到了六分鐘的視窗期,他稱之為非理性,事實也確實如此。他說:“誰能根據雷達範圍內的一個訊號點來決定發射核武器。”他的話。“發動世界末日。”然而,這就是核戰爭背後的現實。
Annie Jacobsen說歷史上有六次差一點就發動核戰爭。其中一次有不少報道,1983年9月26日,蘇聯預警衛星先後偵測到五枚美國洲際彈道導彈從美國的基地發射。這些導彈攻擊警告被一位蘇聯國土防空軍的軍官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判斷為誤報,避免了蘇聯的核報復。
美國的誤報報道的比較少,Annie 講了其中一次:
其中一個是由一位實際參與者、前國防部長比爾·佩裡向我描述的,他描述了 1979 年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他當時還不是國防部長。他曾擔任研究與工程部副主任,這在五角大樓是一項重要工作。值夜班基本上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他在半夜接到了這個電話。他被告知俄羅斯不僅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而且還向美國發射了潛射彈道導彈。當他正要通知總統六分鐘視窗期必須開始時,他發現這是一個錯誤。
錯誤在於有一個帶有核戰爭場景的訓練磁帶被錯誤地插入五角大樓的系統中。它實際上是一個模擬測試帶。佩裡向我描述了當時的情況,當他意識到“我必須告訴總統他需要發射核武器”時,他的精神、思想和心靈都陷入了停頓。他在緊要關頭才知道這是一個錯誤。
Annie還提到了俄羅斯核政策最近非常危險的轉變:俄羅斯官方一直堅稱它從未採用“警告即發射”的政策。“我們會等到真正被核彈攻擊後才發射。”但2022年前普京發表講話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普京說他們的立場已經改變,他們將不再等待而和美國一樣,“警告即發射”。
Annie還認為美國的所謂導彈防禦系統只是“政治秀”,一旦爆發核戰爭,根本不管事。
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有中譯本,但看新聞,傳奇影業,沙丘的導演維倫紐夫購買了這本書的電影版權,也許我們能看到這本書改編成的電影。
自從蘑菇雲從洛斯阿拉莫斯升起的那一天開始,人類就掌握了自我毀滅的能力,那麼,什麼時候人類會用這種能力,為自己的歷史畫上句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