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315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大量行業即將迎來一輪劇烈的洗牌,這已經是明牌!最近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中央財經委員會的職能是負責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對宏觀經濟走向的影響巨大。話音剛落,光伏、鋼鐵、水泥、建材,甚至母豬,陸續宣佈減產、限產,或上調價格……
這是時隔十年,國家重提「去落後產能」。上一次的「去產能」讓全國粗鋼產能壓減了1億噸,煤炭足足減產了5億噸……一大批行業劇烈洗牌。今天,我們又站在了一個新的關鍵路口,但並非十年前的簡單重演。
在財委會會議的同一天(7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文章《深刻認識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所以,這次表面上看是去產能,實質是要反內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時代浪潮下,地方政府、企業、個人,都要調整自身的發展思路。

1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經斷言,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並稱這個制度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長效率的制度。
在這一模式下,地方政府以GDP為被考核依據,官員傾向於想盡各種辦法提高轄區內的經濟增長。為了吸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地方政府會大力興建各類經濟開發區、技術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等。同時,給予稅收優惠,降低新進入企業稅負;或降低汙染排放監管標準,放松管制等。
這種模式,在產能不足,市場空間巨大的時候,問題不大。可是,隨著產能不斷放大,市場趨於飽和。弊病就會越來越明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短期經濟增長而搞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惡性比拼招商引資政策等,妨礙資源要素高效流動。
市場經濟的有效執行,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果政府缺位越位,就會影響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形成。「內卷式」競爭就是市場失靈現象的體現……
過去,惡性競爭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輕工產品等傳統產業,當前一個突出現象是,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電商平臺等新興行業,也深陷其中。
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這些行業,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市場份額,中國都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內卷現象依然很嚴重。這與地方政府也有很大的關係……
6月29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在分析光伏領域的內卷現象時就指出:
一邊,行業各環節年產能均超1100吉瓦,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企業疾呼,產品價格像「坐滑梯」一樣,從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到元件價格均大幅下跌。
另一邊,一些地方政府依舊熱衷於招商引資、上馬專案,給土地、給政策、給資金。據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投資額超8000億元。
這就是為什麼中央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的政策一個接一個,因為時不我待,必須要從制度上破解內卷的深層次問題。
對地方政府來說,盲目追風口、鋪攤子、上專案,搞「補貼競賽」、打造「政策窪地」的模式,路只會越來越窄。必須轉換角色、重塑政府職能、轉變招商方式——從過去透過稅收優惠和財政獎補來吸引企業投資,向更加註重公共服務職能、重視產業生態和營商環境最佳化轉變。
杭州能孕育出「六小龍」,跟其招商的「三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密不可分。
2
「內卷式」競爭,是指經濟主體為了維持市場地位或爭奪有限市場,不斷投入大量精力和資源,卻沒有帶來整體收益增長的惡性競爭現象。這是《求是》雜誌最近刊發的文章中,對「內卷式」競爭的定義,非常精準。
由此,企業「內卷式」競爭的表現,也是十分清晰了:一是低價競爭,二是同質化競爭,三是宣傳營銷「逐底競爭」(只重宣傳、不重品質)。
以低價競爭為例,有的企業利用優勢地位透過墊資施工、延後支付賬款、用非現金結算等手段降低成本。這嚴重擠壓了產業鏈上下游利潤空間,影響企業再生產與研發投入,影響整個行業發展後勁。
對此,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從中小企業採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3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付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60日;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採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
條例施行之後,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吉利、比亞迪等十餘家車企宣佈,將供應商賬期全面壓縮至60天內。而早在4月份,電商平臺集體取消「僅退款」條款。
企業反內卷這塊,國央企做得比較到位。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分拆過很多國央企。當時,分拆是有必要的。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大而不強、過度競爭和功能分散等問題越發突出。推進國央企重組就成了必然選擇。
中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合併,不僅解決了兩家公司之間的惡性競爭,而且形成了規模效應,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如今,中國中車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商之一,產品和服務遠銷至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中國中車還成功將高鐵技術應用到其他領域,比如風力發電、儲能裝置以及汽車減振及輕量化材料等,開拓了新的增長點。
既然方向正確,那就加速落地。近幾年國央企動作頻頻,一邊重組整合、聚焦主責主業;一邊持續發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不斷加碼的大背景下,這一趨勢還將延續……
3
百年未有之變局之下,國家無論是要提升內迴圈的質量,還是押注大國博弈和科技創新,都必須先讓各行各業擺脫「內卷式」競爭的泥潭。
只有結束內卷大戰,讓企業有足夠的利潤進行產業升級,才能拉動工資上漲、收入改善,進而促進消費,實現正向迴圈。
所以,這一輪轟轟烈烈的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既是國之大事,也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今年3月份,大疆開始強制員工21點下班,美的被曝強制18點20下班,就一度衝上熱搜。
反內卷,是在倒逼企業最佳化管理。透過最佳化管理流程、使用最新技術提效,在正常工作時間完成既定工作。
比如,某國企員工告訴小明,今年公司開工第一次開會,領導就要求杜絕一切形式主義,精簡決策環節,堅持數字化提效。過去,他們公司的大量資產租賃合同籤都是線下籤署,不僅效率低,而且對合同條款的把控存在很大困難,容易埋下定時炸彈。此外,此前,科創減免也要人工一個一個的算,十分費勁。公司上線了數字化系統之後,上述問題迎刃而解,大家都能準點下班。
到點下班,是對員工休息權的保障,但另一方面也對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掌握新工具新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1月15日,人社部等八部門就聯合釋出《關於推動技能強企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企業將職業技能等級作為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推動工資分配向關鍵崗位、生產一線和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傾斜。

指導意見還要求國企發揮帶頭示範作用,建立與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相匹配的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實施股權、專案和崗位分紅等中長期激勵的,高技能人才應占一定比例。
5月17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又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大國有企業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勵的通知》。
今年初,隨著DeepSeek爆火,AI熱度持續走高。多家央企丟擲「薪資上不封頂」,以年薪制+協議工資制爭奪全球AI頂尖人才。某國企老總告訴小明,他今年參加最多的講座是AI專題講座。
4
號角已經響起。然而,整治「內卷式」競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也就給到了地方政府、企業、個人緩衝適應的空間。但是切不可因此抱有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