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很多國人想不到的是,南京近年突然在科技創新方面成為了“打榜高手”。不僅在國內權威榜單上名列前茅,在國際權威榜單上也不遑多讓。
〓南京獲得了全國首個“中國軟體名城”稱號,在南京軟體谷集聚引領發展下,南京市軟體與資訊服務收入規模位居全國前列,打造萬億級產業地標。圖為位於軟體谷內的中興全球雲計算中心。
2024年11月28日,英國《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公佈2023年全球領先的科研城市及都市圈最新名單,南京在該名單中超過美國舊金山灣區,排名升至世界第五。前四位為北京、上海、紐約都市圈、波士頓都市圈。此前3年,南京在該榜單上排名分別為第六、第八和第八。
3個月前的8月27日,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釋出《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先期報告,南京科技創新叢集排名進入全球前十,位居第九,較2023年上升2位。
11月2日,《中國城市科技創業評價報告(2024)》釋出,2023年南京科技創業能力排名全國第三,部分基礎指標摘得全國第一。該報告由上海科技大學創業與管理學院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支援下編寫。
我國科技部每年透過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等五大維度30項指標,對我國創新型城市進行綜合評價。在2024年1月釋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中,2023年的南京,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中國第四大創新型城市。
另外,在多份國內外民間智庫或研究機構名單中,南京的科創排名也名列前幾甲。
如果說經濟總量即GDP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硬實力的話,那科研、科技創新能力無疑最能代表一個城市的軟實力。顯然,南京不僅硬實力在全國城市中排進了前十,軟實力也穩穩進了前五。
在一定程度上,科創能力比經濟能力更加來之不易。《鳳凰週刊》記者近期在南京多方探訪,試圖揭秘這座“才力豐厚”的城市,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創力爆發”的。
在本次採訪中,談及南京成為科創“打榜高手”的原因,大量受訪的南京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第三方研究學者,都共同提到一個基本事實——南京是一座“才力豐厚”的城市,“南京五多”是其科創的根本基礎。
第一多是大學多。南京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高教第三城”,優質高校資源僅低於北京、上海。數量上擁有52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大學,且重點大學密度較大。
第二是大學生多。據人民網報道,截至2024年5月,南京在校大學生100.75萬人,首次突破百萬。考慮到2023年南京常住人口954.7萬,常住人口與大學生比例達到驚人的10比1,這在我國城市中極為罕見。
第三是人才多,人才比例大。《南京日報》報道顯示,目前南京人才資源總量接近400萬人。這相當於每10個南京人中有4個被統計為“人才”。人們開玩笑常說“你真是個人才”,但在南京,不開玩笑也能說“差不多一半真是人才”。
第四是科研機構多。南京擁有60家以上的科研院所,120個以上的國家級研發平臺。截至目前,在寧“兩院院士”96位,居全國第三;累計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突破10萬名;在南京創新創業的中外院士有125人。
第五是論文數量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24年釋出的全球科技創新叢集排名,其依據主要為兩項指標,其中一項是已發表科技論文的作者所在地。據相關統計,南京市過去五年發表科技論文數量為12.56萬篇。
在英國《自然》增刊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近四年的榜單中,南京排名由第八名升至第五名,也主要是因為論文數量的上升。該排名主要追蹤發表在全球82本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數量。
“才力豐厚”只是理論上的軟實力,能轉化為實際的產業創造力,才真正算數。
在南京,這種轉化近年實實在在地發生。三個案例可以鮮明地看到這種轉化。
第一個案例是南京新質生產力最集中的產業——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的軟體與資訊服務產業。該產業中的3600多家涉軟企業共計擁有85萬左右的與軟體相關從業人員,其中極大比例為“南京本地高校製造”,當然也有產業吸引而來的大量“外來人才”。但很難想象,沒有百萬在校大學生資源,沒有400萬人才資源,南京能有這樣一個龐大的知識密集產業。
第二個案例是南京市領先全國的智慧電網產業的崛起。其起因是南京有世界級的電力學術叢集,因此電力央企將多家科研機構設定在南京。最終,由科研機構孵化出的南瑞繼保、國電南自等龍頭企業崛起,在新能源、智慧電網新形勢下帶動出一整條產業鏈、數千家企業。2023年,南京的新型電力(智慧電網)產業叢集年營業收入超過3600億元。
第三個案例是南京近三年自然生長出來的跨境電商產業。資料顯示,2023年南京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297億元,佔全省約四成。
南京並非傳統的電商城市,學者普遍認為有兩大優勢幫助南京跨境電商脫穎而出。首先就是人才優勢,除了高校相關專業的培養,還有近百萬與軟體相關從業人員作為基礎。其次才是周邊產業鏈齊全等“地利”原因。
更進一步地看,南京近年發展出的六大新興產業、六大未來產業,甚至傳統制造業向先進製造的轉型,其重要基石同樣是前述的“新五多”。
或許,可以從三個硬指標來判斷南京科創之城的成色有多深。
第一個硬指標是國家科技進步獎項。據“南京釋出”訊息,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共評選出250個專案,南京有29項科研成果獲獎,佔全國總數的11.6%,獲獎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另據央廣網報道,從2012年至2021年底,南京市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18項,獲得省科學技術獎1213項。
第二個硬指標是專利和發明數量。南京能在2024年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釋出的全球科技創新叢集排名第九,除了論文數量佔優外,另一主要優勢就是公開的專利和發明數量。
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南京有效專利量達410664件。截至2023年底,該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46.80件,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三。
第三個硬指標是城市高新企業數量。2024年1月16日,南京市長陳之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3萬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7家、總量達213家。科技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顯示,南京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名全國第十。
在三個硬指標之外,《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給出了更豐富的評價維度。該報告從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創新驅動力等五大維度的30項指標,對我國創新型城市進行綜合評價。經歷“過篩子般”的指標評估,南京的科創能力為全國第四,僅次於北上深。
多位受訪學者指出,南京科技創新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即近年來南京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科研成果向產業、實業轉化,這種轉化在南京已從自發階段走到機制階段。
南京近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了“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並出臺了相關制度。2024年8月,當地正式出臺《南京市構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的實施意見》,一共22條切實舉措。
在實踐層面,南京按照“兩端一鏈”的思路搭建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在供給端,圍繞高校院所建設了一批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大學科技園和高校創新港。在需求端,推動組建了16個“龍頭企業+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的創新聯合體,開展聯合攻關專案43個。在轉化鏈方面,強化平臺賦能,依託概念驗證中心、中試服務基地、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新型研發機構、省產研院,打造了“4+1”全鏈條轉移轉化平臺矩陣。
貫通式科技成果轉化體系近兩年已結出累累碩果。前述的國家科技進步獎項中的成就,就大量存在著體系的助推。
統計數字顯示,近兩年,在寧高校院所輸出到南京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54%。2023年南京市19個省重大成果轉化專案中,有14個與高校院所合作。
再例如,位於江寧區的紫金山實驗室,成立6年已先後釋出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近30項,並建立了業界首個6G實驗室,初步建成了6G端到端實驗平臺;相關技術被應用到“東數西算”等國家戰略工程。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