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把南京逼瘋了

作者丨燕梳樓
隨著DeepSeek的大火,杭州“六小龍”進入輿論視野。
很多人對“六小龍”知之甚少,更不太清楚“六小龍”在全球AI領域意味著什麼。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六小龍”為:DeepSeek的深度求索、春晚扭秧歌的宇樹科技,以及遊戲科學、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
這些最近集體崛起的新技新貴,憑藉各自領域創新,成為暴打矽谷的“東方神秘力量”。因為齊齊扎堆杭州,所以被科技觀察者稱為杭州“六小龍“。
對此杭州也是不遑多讓。新年伊始,就在《浙江日報》以《打響“創新浙江”品牌當頭炮,“杭州六小龍”引發“神秘東方力量”》為題,介紹他們在助力科技創新方面的經驗。
最先破防的是廣州。因為“AI三傑”的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Kimi創始人楊植麟、人工智慧專家何愷明都是廣東人。為什麼他們不選廣州甚至不選深圳,偏偏落子杭州?
然後廣州人就開始反思了,廣東雖然同樣經濟發達、創新包容,但在基礎科學、原始創新方面還不夠,頂尖大學少,科研力量不足,最後痛定思痛,根子落在缺乏長期主義上。
這種反思確實觸及靈魂。最早廣州依託三來一補起家,在模仿香港的道路的狂奔。高週轉、容易掙的快錢掙多了,就很難再沉下心來搞創新。心氣上的消糜,必須導致君以此興,必以此衰。
此後深圳、武漢、上海也都開始加入反思陣營。但反思最深刻的是南京。從2月7日短短4天,連發四問反思南京為什麼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從產業土壤到營商環境,從創新基因到城市服務,可謂深入骨髓。
南京狠起來真是連自己都不放過。雖說南京和杭州同為長三角省會,高鐵距離僅僅1小時。但經濟首位度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杭州GDP佔全省的25%,幾乎是南京的2倍。在省內,蘇州才是江蘇的經濟一哥。
既然沒有可比性,其它省會城市躲都來不及,為什麼南京非要趟這渾水,甚至透過省委機關報公開質問自揭家醜呢?所以有人認為南京用力過猛。我倒是覺得,南京需要這樣的當頭棒喝,這是一種敢於破局的勇氣。
他們接著廣州的思路繼續追問:作為中國軟體第一城、坐擁全國前三的科教資源,為何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連杭州六小龍中的一條蛇都沒有抓到?為什麼國家級新區不如一個餘杭未來科技城?
他們赫然發現:廣東缺的,南京都有。比如說科教資源,南京擁有53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在內的13所雙一流高校,總數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在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南京大學有37個學科上榜。
同時南京還擁有中科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80位院士。在國家級科技成果中南京獨攬116項,在15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南京排第5,遠高於杭州的13。
但如此豐富的科教資源和超凡的智力密度,卻陷入“實驗室到貨架”的死亡谷。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技術合同交易額僅是杭州的一半。每年培養出的幾十萬高階人才,最終都是為他城做嫁衣裳。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城市定位不同。杭州是服務型,南京則是研究型。正像一位圈內人士所感慨的那樣,南京的教授在悶頭搞論文、從上面拿課題,而杭州的教授則忙著研究市場、招團隊開公司。
這就是文化差異。事實上像14所、南大、南瑞都很強,而且都是國家隊主導。但在從0到1的過程中,南京就是邁不出關鍵性一步,缺乏落地土壤。一位晶片創業者曾抱怨:在南京找產業化資金,比找院士還難。
資料顯示,南京年均科技補貼超30億,力量不可謂不大。但其中的75%都流向營收10億以上企業。這對小微特別是科技小微企業非常不友好,也就不可能孵化出DeepSeek這樣的新質生產力。
但這並不代表南京就沒有參與創新產業鏈,事實上南京缺的是創業生態,缺的是科技巨頭,缺的是新興產業叢集的氛圍。但這種氛圍並不是喊喊口號,出幾個政策就能營造的,需要堅持的是長期主義。
從政策支援上來看,杭州僅僅三個 “15%”支援政策就讓人羨慕到哭。實打實的資金吸引了大量的小微科創企業落戶。肉眼可見的是,杭州到處都是眾創空間,創新咖啡,無論是場景還是服務,那叫一個好。
再從高階人才來看,雖然南京坐擁13所雙一流大學,擁有292個博士點、21萬在讀研究生,但2024年人工智慧企業50強中無一入圍,說明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高階人才流失較為嚴重。而杭州一個阿里就虹吸數萬人才。
再從城市調性來看,南京作為江蘇的實際省會、安徽的經濟省會、臺灣的精神省會,一個連砍幾棵梧桐樹都能引發一場輿論喧譁的地方,怎麼可能卸下路徑依賴,把鋼鐵,化工等優勢丟掉,去扎堆搞科技應用?
個人認為,南京作為科研成果的輸出城和產業鏈的配套城是歷史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並不是說南京不努力。恰恰南京是非常努力而且常常反思。此前南京就“為什麼會錯過網際網路電商”也進行過一場深入靈魂的討論。
但南京的區位和文化基因決定了偏體制偏傳統偏大國重器,這是屬於南京的長坡厚雪,歷史使命。不是所有城市都要搞個網紅臉,一窩蜂地搞AI搞直播經濟。南京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南京之所以拿自己的短板比別人的長處,並不是為了要在這波AI大潮中拍馬趕上,硬造出南京七小龍八小蛇出來。而是為了擺脫路徑依賴,提升創業容錯率,趕上新質生產力這班車。
正如市委書記周紅波指出的那樣,“我們希望南京可以發揮自己的長板優勢,並能迅速彌補自己的短板,讓自己的城市氛圍更寬容、更包容民營力量的生長、更注重小微企業。”
他們從與杭州的全方位比較後發現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杭州的容錯率較高,也比較能容忍一定的創投失敗,年輕人敢闖敢做。
發文前得知南京江北新區一間年輕科技企業,剛研發出全球最薄的柔性電池。這告訴我們:
南京缺的從來都不是技術,而是躬身破局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
昨天的文章好多讀者還沒來及檢視,我把連結放在下方,請點選文字檢視——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dx2021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