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工集團:一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地方國企成功範例

文丨馬戈
2024年12月7日,南京一家屬地國有企業召開了一場年度創新發展大會。南京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兩位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廣基、中國科學院院士尤肖虎的與會,讓這場會議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這家企業是南京新工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工集團)。
2024年,新工集團在南京市屬地國企中以7%的資產創造了47%的營收,貢獻了17%的利潤,25%的稅費,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371位,“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第128位。2024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公佈“雙百企業”2023年度專項考核評估結果,新工集團獲評“雙百企業”最高等級“標杆”。
榮譽和資料,無疑是對新工集團2012年重組以來,連續13年進行創新性改革的最大肯定。
一部新工集團史,堪稱三分之一部南京工業史。
2012年6月,新工集團由機電、輕紡、化建、醫藥四家市屬產業集團重組而成,其前身為南京市15個工業局(公司)。有當地媒體稱當時狀況為“包袱沉重、機制不活、產品附加值不高、核心競爭力不突出”。改革和創新,或是新工集團唯一可選的出路。
 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所屬中央物流中心,採用自主研發倉儲排程系統及“儲配一體”智慧穿梭自動揀選系統,大大提高了物流智慧化水平和配送效率
近五年,新工集團踐行“核心企業+科創載體+基金化投資”的產業發展路徑,實現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主動將企業發展融入地方發展戰略,走出了創新與改革的加速度。
人們不禁好奇:新工集團走出了怎樣的新型工業之路?又是如何走通這條路的?新工集團的探索路對其他地方國企改革的借鑑意義如何?
以科技創新推進傳統產業轉型
仔細梳理新工集團科技創新棋局,可以發現該企業近年謀定而後動,先後走出三招妙棋。
第一招棋是對標全球尤其中國產業升級帶來的市場需求升級,利用科技創新實現傳統產業的煥新。
近年,新工集團將旗下國有資產和企業發展情況進行梳理,確定了“3+3”的產業佈局,即重點發展新醫藥與生命健康、高階裝備製造、新材料三個核心產業,培育發展黃金珠寶、生產性服務業和未來新興產業三個特色產業。
新型工業主要指三個核心產業,新工集團董事長王雪根對該三個產業的要求是“傳統產業穩得住、轉得好”。
高階裝備製造產業近年創新速度最快,湧現出4家龍頭企業,分別是南京工藝、南二機床、先正電子和中旭電子。
南京工藝成立70餘年,原是一家主要為國內機床企業生產配套滾動裝置的企業,近十多年經歷多輪改制後,因進行持續產品創新而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南京工藝裝備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滾動功能部件生產車間,作為智慧製造裝備產業的“鏈”上企業,南京工藝現已建成我國規模最大的滾動功能部件研發製造基地,其高效能滾珠絲槓副、滾動直線導軌副產品亮相國家“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被工信部授予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南京工藝持續改進其滾珠絲槓副、直線導軌副和滾珠花鍵副等核心產品,在降噪、強度和精度方面對標國際頂尖企業,已多次應用於我國載人航天領域。從2022年起,我國部分晶片製造企業也開始向南京工藝訂貨,配套於晶片製造機械的關鍵部位。
2020年起,南京工藝兩次入選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範企業”名單。2022年10月,被工信部授予“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2023年度榮獲江蘇省省長質量獎提名獎。
南二機床的前身是百年老廠南京第二機床廠,2010年前曾一度因經營問題停業。近十年,南二機床堅持自主研發,其六軸資料高速滾齒機、數控高速插齒機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一躍成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
先正電子近年聚焦於電阻器行業,持續升級創新其數十種的電阻器產品,成為大量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格供應商。中旭電子的可程式設計晶片式霍爾感測器實現了自主可控,被應用於我國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南京醫藥和金陵藥業是新工集團新醫藥與生命健康板塊的核心企業。南京醫藥以醫藥批發及醫藥零售為主業,近年利用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完成數字化運營改革,已連續兩年居全國醫藥流通行業規模第六名。金陵藥業擁有以脈絡寧注射液、速力菲等知名產品在內的近百個品規的中西藥品的生產能力,連續登上“中國醫藥工業最具成長力企業”,並獲得“2024年中國創新力醫藥企業20強”稱號。
僅2024年,新工集團就被授權53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專利27項,獲批國家9項重大科技專項,新增2家省級科創平臺。集團完成營收669億元,實現利潤2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8%、2.34%。
建20+科創園區實現新興產業集聚叢集
新工集團的第二招棋可謂點石成金,盤活存量資產,打造科創載體,成為吸引新興產業的強磁場。
利用老舊工業廠房,新工集團以“6+1”模式打造“新工產園”品牌,透過自主經營、聯合經營等形式,最佳化服務、強化招商,實現了土地、資源、資產的整合,讓新工產園品牌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以新工·泰融生物試劑產業集聚區為例,目前該園區已吸引33家科技企業,集聚30多位院士、專家,產生400多項專利、400多項高校院所合作科研專案,形成了示範效應。
事實上,我國大量城市近年建設城市矽巷或利用城區老舊廠房建設產業園區,但招商難、招商質量不高成為較為普遍的困擾。那麼,新工集團的做法有何獨到之處?
新工集團產業園區最大特點是“6+1”模式,即“定位一個細分產業、建設一個科創載體、依託一家核心企業、設立一支股權基金、構建一個共性平臺、聚集一批科創企業,和配套一組招商政策”,透過共性平臺的專業功能、基金賦能、產業協同,圍繞細分產業持續深化產業鏈研究,圍繞產業鏈招商,圍繞產業鏈投資,促進產業鏈協同,做好產業鏈經營者,因此促進了新興產業的集聚叢集,受到了市場歡迎,園區平均去化率達80%以上,持續位居市屬企業前列。
目前,新工產園已承載市場主體近千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2家,規上企業50家,專精特新企業9家,帶動就業人數近萬人。
構建開放式科創體系謀劃未來新興產業
新工集團科技創新之路走出的第三招妙棋,是構建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謀劃培育和發展未來新興產業。
雖然新工集團原先的未來產業底子較薄,但進入該賽道卻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有利因素。天時是數字經濟、數字科技近年獲得大力發展;地利是南京近年發展“4266產業體系”取得成效,未來產業原本已蔚然成形;人和則是作為地方國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政府賦予的職責。
新工集團發展未來產業板塊的最大特色是獨特的“1+2+3+N”開放式創新體系。“1”是組建新工中央研究院,“2”是推進金陵藥業、南京工藝兩家國家級技術中心建設,“3”是策應國家紫金山實驗室、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效能膜材料創新中心3個國家級創新中心,推進N個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平臺及戰略性創新專案。
該體系的成效,在新工集團2023年牽頭組建紫金山集團推進紫金山實驗室重大科研成果實現市場轉化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紫金山實驗室是2018年江蘇省和南京市重點打造的服務國家戰略的重大科研平臺,成立以來已釋出了一批世界領先的重大創新成果。2024年紫金山集團在新工集團的指導下,快速對接紫金山實驗室科研成果,完成了三件大事。
一是推動省、市、區聯動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撥投結合”資金池,完成紫金山實驗室3項科技成果轉化。二是設立規模5億元的紫金山未來產業天使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已儲備10個待投專案。三是搭建了10項可觀可感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
目前,落地專案均受到了市場熱烈歡迎。紫金山集團已初步培育了一支技術經理人隊伍,作為全方位促進技術成果開發與市場化的“操盤手”,幫助科學家團隊跨越“技術陷阱”和“產業化陷阱”,成為消除科學家與企業家溝通障礙的“翻譯官”。
寫在結尾:
近三年來,新工集團研發投入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承擔國家(部委)科技攻關專案17項,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11項、行業標準3項。
更值得說的是,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新興產業集聚還是未來產業培育,新工集團正深入挖掘自身產業基礎和資本資源優勢,著力提升產業經營、科技創新、投資與資本運作及資產經營能力,推動內涵迴圈增長和外延併購增長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在企業落地生根,走出了一條地方國企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