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名校女碩士,一個選擇做快樂食堂阿姨一個遭遇領導霸凌自殺,職場人該如何平衡能力與慾望

兩個高學歷女孩的故事,正在給職場人上一堂殘酷的生存哲學課。

01 兩個選擇,兩種人生

26歲的北大新聞學碩士黃同學,在網際網路大廠實習後,選擇留校成為食堂的"洗碗阿姨"。每天五點下班,研究菜品研發,計劃三年內競聘食堂經理。面對"學歷浪費"的質疑,她笑稱:"不用熬夜開會,不用改第38版方案,現在月薪5500元比網際網路大廠更快樂。"
詳情請點選:
而另一位海歸女碩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9歲。法院判決書顯示,她在上海某諮詢公司因請婚假被領導嘲諷"結婚影響工作",遭遇調崗、扣發獎金等不公正待遇,最終在婚前選擇輕生。母親在法庭上哭訴:"她總說再拼兩年就能升合夥人。"
詳情請點選:

02 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悖論

這兩個極端案例,撕開了當代職場最深的焦慮:我們究竟在為誰的慾望買單?
在人均985的網際網路行業,35歲程式設計師轉行外賣員、大廠總監辭職賣烤腸的故事屢見不鮮。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網際網路從業者主動降薪跳槽非技術崗位人數同比激增217%,背後是無數個"黃媽"在重新丈量人生尺度。
那位輕生的海歸精英,像極了凌晨兩點還在回工作訊息的我們——在KPI、晉升、房貸構建的慾望迷宮裡,把他人定義的"成功"錯認為自己的剛需。心理學中的"能力-慾望壓力模型"顯示:當現實能力與預期目標的比值低於0.7時,抑鬱風險將提升3倍。

03 找到你的能力慾望平衡點

網際網路人需要的不是更高效的時間管理,而是更清醒的自我認知:
  1. 給慾望做減法
    字節跳動前員工轉型家庭烘焙師後坦言:"放棄百萬年薪才發現,真正需要支付的賬單隻有快樂。"
  2. 讓能力有彈性
    阿里P8離職做露營營地主理人的案例證明:溝通協調、資源整合等"可遷移能力"才是永不下崗的競爭力。
  3. 建立第三座標系
    停止用"薪資職級"的二維尺度丈量人生。就像黃媽在食堂找到的"使用者即時反饋的滿足感",或許比朋友圈曬工牌更真實。
在演算法支配一切的年代,選擇"不進步"有時需要更大勇氣。那位食堂裡的北大碩士正在改寫成功學劇本:當她把菜品損耗率從8%降到3.5%時,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使用者增長"?
網際網路教給我們迭代思維,卻忘了提醒:人生不是APP,不需要強制升級到最新版本。正如《倦怠社會》所言:"當過度積極成為暴力,暫停本身就是反抗。"
每個人選擇的對錯,只有自己才是裁判員。其實任何選擇都有利有弊,你只需要在選擇前多瞭解和綜合評估,只要自己能清楚的知道你選擇的路意味著你要承擔什麼後果,那就是最好的選擇!
當今社會中的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人,是能力高過慾望的。這類人,深諳人生的幸福法則,活得比較通透,能於無為之處有可為,也能以一顆平淡之心看見世間最美的風景
第二類人,能力與慾望分庭抗禮,此消彼長。他們雖然活得平庸,甚至不乏艱辛,但卻因為擁有一定的自省和自查機制,同樣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第三類人,慾望遠遠高過能力。這類人大多活得比較尷尬,不僅浮躁、焦慮和痛苦,而且終其一生都只能做情緒和金錢的奴隸。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只不過屬於第二類和第三類罷了,而且隨著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劇,第三類人已經成為了我們當代社會的主流。
清代的《解人頤》中,有一首富含哲理的白話詩:
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這首詩,可謂是真真切切道出了慾望的本質。
幸福有一道不二法則:別讓你的慾望,高過能力!
當人的慾望高過能力的時候,我們就得在心裡聽到那句古老的生命迴響:別走得太快,等一等你的靈魂!
更多網際網路行業爆料,以及職場資訊,職業技能經驗分享
關注我,給你好看
部分內容引用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回覆“健康指南”,Get《程式設計師健康指南》電子書】
回覆“1024”,Get程式猿求職面試葵花寶典電子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