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459期
11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陳屹視線】導語北大社會學系85級校友林少洲所書寫的《一生未曾走出的校園》,是一篇真摯感人、直戳人心、引人共鳴的回憶!走進北大校園,不僅是一段歲月,更是一生的烙印。80年代的北大,是理想主義的沃土,是青春與夢想的交匯。走出未名湖畔、步入社會的北大人,帶著北大的精神和信念,迎接風雲變幻的世界。從地產江湖的腥風血雨到人生旅途的高低起伏,北大賦予的,絕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與技巧,而是一種深植內心的信念,一種歷久彌新的執著。對於作者,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那份從北大走來的信念、那股鐫刻於心的力量,北大的印記,從未因時光流轉而淡去,它早已融入血液,成為指導人生的準則,賦予的力量。三十年風雨,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懵懂,到地產危機中迎難而上的堅定果敢,每一次跨越困境、挑戰自我,背後都離不開北大精神的支撐——那份理想主義,那份獨有的書生氣。北大教會作者如何在喧囂浮躁中保持冷靜,如何在波瀾起伏中堅持本心。即使面對市場經濟的浪潮,依然守住了北大的遠見與情懷,始終堅守初心,在平凡中追求卓越。此文不僅是一代北大人的深情回眸,也是對北大精神的深刻禮讚。
一生未曾走出的校園

作者 北大社會學系85級林少洲

楊力偉同學當了八五大群群主,肩挑重擔,約我寫一篇入學40週年感言,談北大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活到這個歲數,該經歷的都經歷了,本來已經沒有表達的慾望,但是跟力偉同學一向要好,又是談北大,這個場,必須捧,這篇文章,也必須寫。
一轉眼之間,半生已過,世事紛紜,潮起潮落,千言萬語總結成一句話:北大在我們的一生中分量太重,重到了我們一生都無法擺脫,也無法走出!
1989年畢業時我回了廣東,以為從此天各一方,沒想到1996年又被萬科派到北京公司擔任總經理,從此長住北京。
從2001年開始,我把家搬到中關村,之後更把辦公室也放到海淀橋附近。這一切,都是為了離北大更近,北大情結之重,可見一斑。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的人生、職業生涯、朋友圈、為人處世,一直都保留著濃濃的北大校園的味道,理想主義和書生氣,這些東西貫穿了過去的三十年。
若干年前,我請大學時期的班主任孫立平老師給我爸寫的回憶錄作序,孫老師在其中寫了這麼一段話:“少洲不是鋒芒畢露的人,在他很得意的時候也沉穩低調;而在不順的時候,卻堅韌而頑強。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一個我看起來多少有些“匪氣”且又唯利是圖的房地產界,少洲總是用他特有的溫和在一個最不適合理想主義存在的地方堅持著他的理想主義。”
孫老師的這段話,對我關於北大的總結也算是一個註解。
我職業生涯的主要部分都跟房地產有關。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地產業者,三十多年來,我伴隨這個行業從起步、發展、繁榮到如今痛苦的深度調整,在大風大浪、潮起潮落的地產江湖中親手鍛造過諸多傳奇,而在最終堪稱慘烈、幾近全軍覆沒的行業大洗牌中能全身而退、安然無恙,幸運之餘,最重要的原因恐怕也在於此。
市場經濟的《新青年》

1991-1994年,我擔任萬科研究室主任和《萬科週刊》主編,有了畢業後第一個能夠發揮作用的平臺。初生牛犢不怕虎,我根本不管它只是一個企業內部刊物的現實,硬是把八十年代北大學生治國平天下的壯志豪情都灌注進去,評點江山、激揚文字,辦成了一份風靡一時的財經刊物,成為那個時代無數財經人士渴望的精神食糧。
時至今日,雖然《萬科週刊》已經停刊12年,但是還會有《人民懷念萬科週刊》這樣的文章在媒體上廣泛傳播。當年《萬科週刊》的那批讀者(多數是財經界的精英人士),會象懷念八十年代港臺金曲一樣去懷念《萬科週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萬科週刊》的成功,除了特定的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當時萬科領導人王石的胸懷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為主編的我,是以五四新文化運動啟蒙刊物《新青年》為標杆,用市場經濟啟蒙讀物的定位來辦刊。
它的高度、它的力量、它的想象力、它的天馬行空,都根源於此。
它是北大思想和北大精神的產物,這是造就《萬科週刊》獨特魅力的根源。
社群辦學和企業科研的爭議

1994年和1996年,萬科旗下的上海萬科城市花園和北京萬科城市花園因為倉促趕工、逾期交付等問題,加上市場下行,專案出現嚴重的質量投訴、媒體曝光和大量的客戶退房危機,危如累卵。
我兩度臨危受命,前往一線救火,主持現場工作。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艱難局面下,僅靠在現場的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兩個瀕危專案從困境扭轉,一躍成為在市場上熱銷的明星樓盤。
兩次戲劇性的大反轉,讓整個地產業界為之嘖嘖稱奇,我也因次被業界稱為“救火隊長”和地產界“京城四少”之首。

時隔多年,我對當年救火的情節依然記憶猶新,過程的艱辛和壓力,不親身經歷實難體會,尤其當時我年紀尚輕,並無操盤經驗,公司賬上沒錢,也沒人指點,全靠自己一口氣挺住。
當年那些為了爭取憤怒客戶的諒解而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那些無師自通又收效神奇的營銷創舉,很多後來成了北大清華EMBA總裁班和地產教科書上的經典教學案例。
但是今天回想起來,讓我最難忘的並不是專案由千夫所指的爛尾盤到市場大明星的神奇逆轉,而是我為了扭轉專案頹勢而採取的那些超前而不被理解的措施。
第一件
1995年我在上海萬科,把專案配建的配套學校,透過引入復旦附中合作辦學,辦成了高標準的復旦萬科實驗學校,而不是按慣例把學校甩給地方政府辦成普通學校。
後來專案成為令人嚮往的學區房,有效帶動了後期樓盤的銷售,這所學校也成了走後門都很難進的名校。但是在當初上海萬科管理層那裡,這項決策幾乎遭到公司所有領導的反對。

我作為當時上海萬科的一位副總,頂著重重壓力,硬是力排眾議,促成了這件事的落地。
在之後不久萬科集團的一次管理層會議上,董事長王石還對上海萬科社群辦學這件事做了批評。有意思的是,20年之後,王石自己卻當了這所學校的名譽理事長。
第二件
1997年我在北京萬科,透過跟母系北大社會學系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學萬科社群發展研究中心,由北京萬科提供經費、北大社會學系提供科研力量,合作開展城市化和社群發展的研究。
研究中心成立的新聞釋出會在北大勺園舉行,當時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雷潔瓊老師和北大副校長郝平到場講話祝賀。
輪到王石發言的時候,他卻在會上說,今天我們搞這個社群發展研究中心,是因為我們小林是學社會學的,如果他是學歷史的,估計今天我們搞的可能是一個考古研究中心。
會議結束後,我非常生氣地走到王石面前,指著他的鼻子說:“王總,你覺得我是幹私活嗎?萬科目前在北京市場的形象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成立研究中心這件事,首先是一次巧妙挽救公司形象的危機公關。今天,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到場,北大副校長到場,幾十家主流媒體到場,全部給與高度評價,公司一年只需要花費6萬元的預算,你卻在這裡說風涼話,這合適嗎?”
王石被我說得表情尷尬,一時無言以對。
23年後,萬科捐出2億股企業股股票,摺合市值53億元,跟清華大學合作成立了清華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這是後話。

當年我在上海萬科和北京萬科救火的經歷,無論銷售業績多麼輝煌,如今時過境遷,一切都已成過眼雲煙。唯有當年力排眾議創辦復旦萬科實驗學校和北大萬科社群發展研究中心這兩件有爭議的事,於我而言,最有意義。
當年這些舉措,短期上是快速改善企業形象、促進企業經營的妙手,長期上更是具有廣闊科研前景和社會意義的創舉。但是在思路提出之初,由於想法過於超前而難以為周圍的人們所接受,連王石這樣很有眼光的企業領導人,剛開始都無法理解。
但是,獨特的眼光和超前的舉動,正是企業家的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所在。
作為具有學院派背景的企業經營者,我們這些貌似書生氣的經營思路,背後其實包含了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超前預判和提前準備的成分在內,之後市場的發展一再驗證了這些思路的意義。
而這些東西,無疑都與在北大的教育背景有關。
滯銷庫存的神奇逆轉

1997年,我正在北京萬科城市花園想辦法促銷一期工程的尾房,這些被客戶反覆挑選後剩下來的老大難,也是我解決專案所有問題唯一的資金來源。
其中的一種產品,是多層洋房一樓帶地下室的戶型,由於地下室施工的原因,在原有一樓三房兩廳130多平米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同樣面積的地下室。雖然地下面積只按照半價銷售,但是總價增加了,推出之後,一套都沒有賣掉。
我研究完產品之後,認為問題在於來訪客戶對這種缺乏定義的產品具有陌生感,缺乏消費經驗,無所適從,所以沒有產生購買慾望。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這種產品和使用者群體重新定位,找到準確的使用者群並找到使用者需求和產品功能之間的對應關係。
經過思考,我對地下室功能提出了兩種定位:一種是做家庭工作室使用,對應自由職業者居家辦公的需求;另一種是做家庭娛樂室使用,對應全家人的家庭娛樂需求。之後我帶著營銷部門用“家庭生活方式的二次革命”為標題,在媒體上專門推出帶家庭工作室和帶家庭娛樂室兩種創新戶型的廣告,結果市場反應熱烈,帶著明確目標的客戶紛至沓來,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積壓三年的庫存就一掃而空。
2000年我辭職離開了萬科,在亞運村操盤一個名叫歐陸經典的樓盤。我接手的時候,樓盤銷售基本處於停頓狀態。
其中一個三房兩廳145平米的戶型,有一個房間靠外牆部分多出了一根1.2米長的承重柱,導致房間一頭大一頭小,被客戶說成“刀把房”,風水不好,推出之後,一套都沒賣出去。
我去看樣板間的時候,這個有承重柱的房間佈置成兒童房,有14平米多。看完樣板間,我有了一個創意,決定把這個兒童房一分為二,把帶承重柱的部分獨立成一個小空間,4平米左右,定位成兒童書房;其餘10平米的方正空間,依然作為兒童房使用。
在現場佈置上,只是加了一塊拉簾布,放置了一套兒童書桌椅,改動不大。就這麼簡單一改,一個刀把房搖身一變成了一套別出心裁的創新戶型。
隨後我們以“獨創雙書房設計”為題推出廣告,講了一個普希金小時候在家中的大書房博覽群書,最終成為一代文豪的故事,號召望子成龍的父母們給孩子配置專門的書房,讓孩子養成愛書、讀書的習慣。
廣告推出之後,效果神奇,很多家裡有適齡兒童的家庭紛紛上門,這個之前賣不出去的戶型一下子成為歐陸經典最搶手的產品,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三十多套長期滯銷的庫存銷售一空,還帶動了其他產品的銷售。
我們在推廣兒童書房戶型的同時,還在專案裡搞了很多跟人文精神建設有關的活動,比如跟羅曼羅蘭的故鄉——維茲萊小鎮共建中法兒童友好社群,在社群裡建歌德、梅里美和羅曼羅蘭三位法國作家的雕像。
這些帶有學院氣質的舉措,收穫了大量的人心,一舉改變了歐陸經典之前沉悶低迷的銷售局面,專案一躍成為2000年亞運村地區最熱銷的明星樓盤。
積壓多時的庫存的快速去化,為專案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專案經營從此走上了良性迴圈。之前專案上束手無策的老大難問題,在我手上被一個一個對症下藥、輕鬆化解,效果神奇,業界同行無不歎服。
我從小喜歡文史,對經商營業並無太大興趣,連一本完整的經濟學書籍和營銷書籍都懶得看完,不經意之間卻成了營銷大師和經營大師,治好了專案久治不愈的絕症。
回想起來,應該是我的社會學思維發揮了關鍵作用,比如對潛在客戶群體的精準預判,對客戶需求的深度挖掘,對需求場景的大膽想象,以及對客戶心智價值的強烈感知,等等。
我們上學的時候,有個“社會學的想象力”概念,給了我很多啟發。家庭工作室、兒童書房這些在一般經營者眼中過於書生氣的東西,在我手裡,卻成為救死扶傷、逆天改命的經營神器,體現了學院派思維的獨特價值。
和莊奇蹟的文化託舉

2004年,我帶著探索中國人居理想的願景,在合肥開始了新中式建築的探索。我們開發的第一個專案叫和莊,這是我創立厚土機構之後開發的第一個專案。
當時合肥商品房市場剛剛起步。和莊地處合肥西郊大蜀山腳下,位置偏遠。專案用地面積只有100畝,規劃建築面積3萬平米,周邊是綠城和錢塘集團等大開發商開發的從30萬到100萬平米不等的大盤。從規模、實力、品牌等角度,和莊都毫無優勢,如何從高手如林的激烈競爭中勝出,非常有挑戰。
經過精心的策劃和規劃,最後我們呈現出來的和莊,是帶有鮮明新徽派文化風格的中式建築群,由104套合院組成,按裡坊式風格佈局,三五成群,錯落有致,以崇仁坊、永安坊、青雲裡等唐代裡坊命名,體現鄰里感和群體歸屬感。建築粉牆黛瓦、前庭後院,戶戶有觀山平臺,家家門前有溪水流過。
專案的單體建築,根據每戶不同的建築特徵,分別用高山流水、陽光三疊、滿庭芳等詞牌起名,顯得貼切而浪漫。
小區入口依託原有地形打造了一個荷塘,裡面種植荷花、放養錦鯉。荷塘邊上特意建了一座景觀塔,作為專案的精神堡壘,也是大蜀山地區的地標性建築。
在專案開盤前,我們搞了一個“中國人居理想暨和莊專案研討會”,《合肥晚報》用了兩個整版刊登了研討會的內容紀要。我們在合肥市中心豎的路牌,上面的廣告語是:“一百年後,還看和莊”。
在房展會上,跟其他所有開發商極力表現洋派的風格不同,和莊 “琴棋書畫、花鳥魚蟲”的經典中式元素,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展會上非常與眾不同,迅速成為展會期間人氣最旺的展位。
2004年底和莊正式推出銷售,迅速熱銷。
開盤那天我們在現場搞了“百人共和”、“蓮池放生”、“寶塔開光”三大活動,以體現“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文化和諧”的專案理念。
在年末合肥媒體舉行的年度樓盤排行榜評選中,和莊被評為合肥三大名盤之首。和莊以其強烈而鮮明的文化屬性贏得了市場。依靠文化力量的託舉,小而美的和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力壓群雄。
在我過往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類似的案例很多,由於篇幅原因,不再贅述。
每個專案所處環境、所面對的客群都不一樣,但是其精神核心都有相似之處。
厚土方法論核心“尋根找魂”,解讀土地密碼和客戶需求密碼是兩大要點,其中最難解也最神奇的是精神文化部分,這是大多數競爭對手無法企及或者淺嘗輒止的地方,而它又是我們可以充分發揮、縱橫捭闔的地方。
我們用精神和文化的能量給專案塑魂、給產品賦能,給客戶帶來心理滿足和情感價值,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深入人心、難以替代,從而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而這些,無疑是北大教育背景的優勢。
我們終其一生,只不過是將自己在燕園所受的教育和薰陶,用自己的方式在專案和實踐中加以發揮和創造性體現,就像在校園裡做了一次作業、參加了一次考試,僅此而已。


人們常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們幾十年在野蠻生長、陷阱重重的地產江湖上行走,一直沒有跌入懸崖、掉入陷阱,也頗為神奇和幸運。
究其原因,就如同唐玄奘面對西天路上種種妖魔鬼怪的誘惑始終能夠守身以正沒有淪陷,是因為我們內心存有一座靈山,我們一直保有對北大校園文化強大的信念,一直保留著一份學子的純真和赤誠。

人在江湖,心始終在校園。北大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如同強大的磁場籠罩住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內心擁有一種超常的定力,能夠對外界的誘惑產生抵抗,也讓我們最終得到上蒼的庇護和眷顧。
北大不但給了我們一生用之不竭的力量,還給了我們一生的福祉和安康。
北大,我心中永遠的校園,永遠的精神家園。
餘生有涯,歲月有期,餘生最大的夢想是打造一個帶有八十年代校園氣息的學院派康養社群,讓我們這一代人在美好的回憶和氛圍中活到老、學到老、幸福終老,願與有緣人同行!
延伸閱讀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精選彙編 ↓↓↓ 百篇盡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