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深夜emo,是因為沒和北京i人聊過天

Sayings:
今天想安利下:北京i人
提起北京人,大家可能會想到《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裡的張大民,嘴皮子溜得像西瓜皮,損人不帶髒字,卻能把人氣死。
或是王朔電影裡的葛優,張嘴就是一篇小作文,從國家大事侃到柴米油鹽,侃個三天三夜,都不帶打磕巴兒的。
能侃,貧,多是北京人給人留下的印象。
但北京 i 人有點特殊,他們能說,會說,但沒那麼愛說。
比如,北京i人大張偉、付航在節目裡耍寶,接梗,“癲狂”,看著比e人還e。但私下裡,卻頹,怕生,懶得張嘴。
生活中,和北京i人交往,會很舒服。
他們懂聆聽。沒e人話多、話密,不鬧騰。
他們“通人性”。愛用一些大白話,輸出深刻的人生智慧。像活在凡間的菩提,掌握智慧,會開解、安慰人。
他們有趣,會玩。把玩當成正經事兒,還能玩出花來,和他們呆在一起不無聊。
不誇張地說,擁有一個北京i人朋友,你的精神和生活都能得到救贖。
不信,您往下看。‍‍‍
北京i人喜歡“bin”(拘束)著,看著不稀得搭理人。
第一次見我的朋友@Yabadaba doo 時,別人坐在一起聊天,他抱著膀,嘬著電子煙,一副愛誰誰的神情。
“牛什麼呀?” 可能你還沒跟一個陌生的北京i人搭上話,已經在心裡和他們劃清了界限。
他們看著高冷,實際上心裡怕極了生人。
@星海 是個北京i人,從小在衚衕里長大。
他發現,北京的e人健談、不見外,每天,吃完晚飯去別人家遛彎、聊天是必備事項。
“天南海北都能聊,而且共情能力特好。誰遇到不平事兒了,都能做到和當事人一樣義憤填膺”。
e人喜歡分享、交流,但作為i人,他卻害怕和人社交。
“怕說多錯多,讓人覺得我傻;也怕戳中別人不高興的點,不被待見,索性就不在群體裡發言。”@星海 說。
@Yabadaba doo 跟生人說話時,會臉紅、心跳、嘴抽筋。
抱臂旁觀、抽電子煙,都是他在社交場緩解壓力的方式。
對於i人來說,社交也是一種消耗。
“每次參加完一個局,第二天,我一定要拿睡覺來補。”@瑤瑤 說。
北京i人怕生;社交能量有限;加上有偶像包袱,愛面子的北京孩子,一輩子害怕露怯。
這導致他們看起來“端著”,難以接近,但真不是不好處。
北京i人敏銳、幽默。
第一次見面,@Yabadaba doo 能察覺到他人的緊張,知道對方害怕說錯話,會先說自嘲“我也犯怵著呢”。
之後,用開玩笑的方式幫對方放鬆下來,“沒事兒,咱往砸裡幹。幹不好,還幹不砸嗎?”
他們善於用自嘲、玩笑的方式幫別人緩解尷尬、卸下壓力。
北京i人懂人性,會圓場。
連愛遲到的人,都能在他們那裡得到療愈。‍‍‍‍‍‍‍
一次聚會,我遲到了。當大家在群裡@ 我時,知道我有出門困難症的@Yabadaba doo  在群裡回 “估計自己跟家犯蒙呢,再給義大利人(愛遲到)一點時間。”
北京i人的話沒e人多,但會逗趣,他們的幽默出其不意,但又都在點上。
北京人的血脈裡天生就流淌著幽默的基因。
老舍就被稱為“語言大師”,“幽默大師”。
他在《離婚》裡寫,“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
“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兒就這麼足”。
‍‍‍
北京人把說話當作正經事,遍地都是玩弄語言藝術的專家。
在他們評價體系裡,“會逗悶子”,意味著人機靈、反應快,社交能力強。
在這種文化下,打小話少的i人多少是有點自卑的。
“別人都能說會道的,你一上來就打磕巴兒,也會質疑自己。”@瑤瑤 說。
@星海 從小就特羨慕能大大方方跟人一起玩耍的人,但他從來都是一個人在家看電視,玩玩具。
“和人見面頂多說句‘吃了嗎?’。i人像衚衕的小透明或老好人。”@星海 說。
北京評價不愛說話的人:
“杵窩子”
“嘴皮子不利索,是不是傻?笨?”
“逢人不理,瞎啊?”
e 人因為外放、不怕人的性格,天然在說話這個賽道有優勢。
北京i人想擠進這個賽道,或在這個賽道獲勝,就得另闢蹊徑。
“說話要比他們還繞圈子”,@Yabadaba doo 說:“或做一個一擊必殺的冷麵笑匠。”
觀察、思考、琢磨,是不善言辭的北京i人找到的生存策略。
這樣反倒讓他們能夠提取到被人忽視或想不到的梗或笑點。
比如,被稱為“癲公”的i人付航在《喜劇大會》上,科普髒冰棒兒的吃法。
“冰棒兒掉地上了,怎麼吃?”
“你不告訴別人,就能吃。”
冷門,意想不到,但又無法反駁,這是北京i人獨特的幽默方式。
北京i人幽默起來,有輕有重的。
貧嘴在北京文化裡,除了指話多、能逗趣,還指說話損。
大張偉在節目裡分享去張紹剛家做客的經歷,張紹剛想展示自己的健身效果,穿著背心迎客,大張偉看著他繃緊的胸肌,誇了句“背心不錯”。
北京人把不好好說話、擠兌人,當作一種拉近關係、聯絡感情的方式,他們把這叫做“嚓”。
@嬌姐 說,她從小的成長環境就是家人之間互相嚓。
一次,她爸喝酒,把酒杯送到嘴邊,倒完,嘴巴抿成一條線,嘶哈了幾聲,動作、神情比較誇張。
她姑父瞅見了,說:“嘿,跟武大郎喝藥似的”。 
大家都樂了。她爸也樂。
北京人喜歡你,就損你。越關係好的人之間,越會互相“嚓來嚓去”。
別人嚓你一句,你再嚓回去,話不落在地上,被北京人視為一種社交樂趣。
“不瞭解的人,會覺得你怎麼這麼不禮貌、不孝順,懟父母、噎父母的,其實它就是一種地方文化。”@小光 說。
但光貧不行,沒眼力見在北京也是不受待見的。
北京話裡有很多詞形容人的不機靈,輕點是“蒙”,重點是“面”,頂級嚴重就是“傻X”。
“話說到位就行,沒必要太貧太密,尤其不喜歡情商低又很貧的。”@長營 說。
北京i人話沒e人密,但善於察言觀色,他們更能把握耍貧嘴的尺度。
一個人情練達的北京i人是天生的脫口秀演員,現掛的高手。
比如付航,出名前,他最出圈的就是和觀眾的互動影片。
現場互動沒劇本,更考驗一個人的臨場反應能力。有效果,但也不能讓觀眾下不來臺。這要求演員要會識人,懂得推,也要有能力往回拉。
@Yabadaba doo 沒說過脫口秀,但作為北京i人,卻深諳這手藝的精髓。
“得摟住了。先試探別人的接受度,看看對方臉色,不對了,就要往回圓。” @Yabadaba doo 說。
北京人i人不愛主動熱場子,但總有能力把場子熱起來。
北京人的主體性強,他們不太會委屈自個兒。在一個局裡,他們不太會主動張羅事兒,主動熱場,但總有能力成為社交場的核心人物。
北京i人身上多有絕活兒。
@星海 喜歡研究占星、紫微斗數、心理學等,會幫人相面。因為內向的性格,在社交場,他很少主動說話。
但別人一聽說他會這個,他自然就成為了社交場的“香餑餑”。
@Yabadaba doo 脖子上戴著大粗鏈子,穿寬鬆的衣服,個人風格很明顯。你一見他,忍不住對他好奇,想打聽他。
從中學時,@Yabadaba doo 就看《我愛搖滾樂》雜誌。對北京古早的地下嘻哈、搖滾樂隊史如數家珍。去他家,他能給你科普一下午的hip hop 文化,不打磕巴兒。‍‍‍
北京本地人圖安逸,更願意把時間分給興趣、愛好本身。
在北京大街上,你常能看見用大鞭子抽陀螺的、用彈弓打樹葉的北京大爺。他們的眼神認真、專注,像有一團火,充滿了passion。
王朔有部小說叫《頑主》,寫了一群把玩當正事的北京青年的故事。頑主的人生信條是,玩也要兢兢業業,玩出花兒來。‍‍‍‍‍
北京人骨子追求“牛掰”,不甘人後。他們也卷,只是卷的領域和外地人不同。
對於不善於向外社交的北京i人來說,鑽營興趣、愛好也是他們獲得關注和重視的方式。
“對於i人來說,你得有完整的知識體系、興趣體系,才能維繫來自他人的認可和尊重。”@Yabadaba doo  說。
一個北京i人可以為興趣付出很多。大學時,組樂隊的的付航為了參加一場演出,推遲了畢業一年。
但北京i人不喜歡把努力擺在明面上,那樣顯得沒才華,不牛掰,他們都是暗自發力,偷偷卷。
比如在綜藝上,輸出諸多金句的大張偉:
“前邊是一片海,xx就是不願意變成藍色” 
“現在我們拿慾望當志向”
“他們不是離開了這個世界,是走出了時間”
它們來自法國詩人阿蒂爾·蘭波、梁漱溟和餘華。大張偉看似不著調,實則句句引經據典。
在一個北京i人吊兒郎當的背後,滿滿都是努力。
和這樣一個愛學習,有passion,愛卷興趣的朋友在一起,你不會覺得無聊,每天準保有新鮮見聞可以聽。
他們對興趣的專注還時不時還衝擊你的價值體系,讓你忍不住問問自己“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有個北京i人朋友,不怕你想不開。他們通透,會勸人,各個都“人間清醒”。
北京人有自己的勸人哲學。
@阿瓷 問她的北京i人朋友,如何克服恐懼。‍‍‍‍‍‍‍‍‍
對方沒有教她具體應對的方式,而是直接告訴她,恐懼是無法消失的。
“抱著無可奈何的心態,也許會心安一些。”
聽起來有點喪,對不對?但這句話卻被@阿瓷 記在了小本上。
“既然負面情緒註定是要來,那就學著和它相處。”@阿瓷 說。
我聽過最有效的一句安慰也來自我的北京i人朋友@Yabadaba doo ,我向他分享最近的煩心事兒,等我啪啪一頓輸出完了。
他來了句,“沒事兒,都得死。”
我下巴一下驚掉了。這個回答太存在主義了,有點向死而生那味兒了。
它讓我忍不住捫心自問:如果明天就死了,我還會為眼下的煩惱而苦惱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反正人的終點都是死亡。所有人的終點都是。那還有啥可愁的?吃點好吃的再說吧!
北京i人是有些悲觀和看破世事的,這可能和北京這個城市的歷史有關。
作為多朝的政治中心,北京老百姓看慣了朝代更迭、時事變幻。
小時候,@Yabadaba doo 聽老人兒聊天,說, “溥儀兒又怎麼著呢?”“我吃我這碗兒白麵條就挺好”。
北京的老百姓自古喜歡關心大事,大人物。老舍在《茶館》裡寫,“各處都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
愛向內探索的北京i人能從大人物的境遇裡,咂摸出人生道理,轉而自我撫慰。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北京人看得多了,他們更懂得世事和人生無常的道理。
因此,他們知足、豁達,心大。
每個i人心裡都有一本人生感悟集。
他們勸人不用高大上的語言,說的都是大白話,但足夠四兩撥千斤。
比如,付航勸失戀,陷入自責的男孩,“人們總覺得陪伴能解決一切”。
“但吳磊陪伴她了嗎?”(指向旁邊喜歡明星吳磊的女孩)
北京i人勸人的方式是往你腦門上狠狠敲一下。
你不是被一些教條、信念束縛住了嗎?
我直接把捆住你的大道理消解掉,讓你去質疑道理本身,而不是懷疑自己。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不同老人言,多活好幾年”,這也是大張偉勸人語錄打動人的原因。
在勸人這件事上,北京i人的情緒價值拉滿。
除了會講理,他們說話直,還愛接茬兒。
你對他吐槽誰誰誰“啥也不是”,他立刻跟你罵“一幫垃圾”。
甚至比你還氣憤,“這不傻X嗎?” 一頓輸出,罵得比你還起勁兒。
不同北京e人熱情、大方、不見外,什麼事兒都能說出三五二,不愛說話的北京i人常被打上“傲慢”“清高”的標籤。
今天這篇稿子就是為了安利下北京i人。
如果你有個北京i 人朋友,相當於你有了個笑話庫、一個能帶你玩的頑主,還有一個會開解人的心理諮詢師。
他們能給你講笑話,帶你吃喝玩樂,在你傷心時,還能開解你。但有一點,你心得大,懟你可不興哭。
撰稿:甄珍‍‍‍‍
  晚禱時刻  

 你堅持的東西,
 這個世界
 不能沒有北京i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