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強的“大男子主義”會傷身!研究證實:過度強化傳統男性氣質(MGE)的個體,心血管疾病漏診率飆升27%,治療延誤風險增加33%!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場景你熟不熟悉:家中的“倔驢”身體不舒服,強裝自己可以,不肯去醫院檢查,要麼自行吃藥,要麼跟你說“這點小毛病有什麼要緊的,大驚小怪”……
這種現象背後,其實是社會對男性氣概的期待在作祟。男子氣概,即男性在行為、態度和自我認知上符合傳統男性角色規範的程度,常常與自我依賴、情感控制和力量展示相關,同時避免表現出脆弱和尋求幫助。
在很多人心中,男性就應該堅強、獨立,不能輕易示弱。社會賦予的“男子漢”勳章不僅影響著男性的行為,也可能對他們的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這篇文獻,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團隊2024年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聚焦於男性氣概表達與心血管疾病風險診斷和治療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這種傳統的男子氣概表達方式可能對男性的健康,尤其是心血管健康,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如何科學衡量一個人的“大男子主義”程度。
男性性別表達(Male Gender Expressivity, MGE)是一個用於衡量男性行為與主流社會對男性角色期待匹配程度的指標。這一指標透過分析男性在問卷調查中與同性同齡人行為的相似性來量化。例如,問卷中可能會涉及“男人應該獨立解決問題”“流露情緒是軟弱的表現”等觀念的認同程度。高MGE的男性往往更傾向於隱藏脆弱,迴避醫療幫助,甚至刻意忽視身體訊號。
這種社會壓力並非憑空想象。早前的小規模研究表明,男性在胸痛發作時,平均比女性晚2小時就醫;面對抑鬱症症狀時,男性尋求心理幫助的比例僅為女性的三分之一。但此前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而這項覆蓋4230名美國男性、追蹤超過20年的研究,首次透過大規模資料揭示了MGE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量化關係。
研究人員分析了參與者從青少年(12-18歲)到成年早期(24-32歲),再到中年(32-42歲)的資料。結果發現,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青少年MGE,成年後接受高血壓治療的機率降低11%,糖尿病確診率降低15%。
並且,這種關聯獨立於種族、教育程度、醫療保險等社會因素。例如,兩個社會經濟地位相似的白人男性,MGE較高者確診糖尿病的可能性顯著更低,但這並非因為MGE較高者更健康,而是Ta更可能迴避篩查。

圖一:男性性別表現度 (MGE) 與成人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診斷的關聯

隨著男性年齡增長至24-32歲,MGE對健康的影響更加明顯。具體來說,當MGE增加一個標準差時,男性被確診為高血壓的可能性降低4%,接受降壓治療的可能性降低7%,接受糖尿病治療的可能性降低10%。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差異並非由生理指標(如血壓、血糖水平)的差異引起。生物檢測資料顯示,高MGE和低MGE群體在實際患病率上並無顯著差異,這表明問題的關鍵在於“就醫行為”,而非“疾病本身”。

圖二:男性性別表現(MGE)與成人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治療的關係

研究者指出,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如“均衡飲食、定期篩查”,對高MGE男性可能效果不佳。與其用“高血壓危害生命”這樣的標語,不如強調“控制血壓是負責任的表現”,將健康行為與“擔當”這一男性特質聯絡起來,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健身房、體育賽事等男性常去的地方提供免費篩查,比在醫院宣傳更能減少男性的牴觸情緒。研究顯示,64%的男性有高血壓(≥130/80 mmHg),但只有23%被確診,這意味著很多男性因為迴避就醫而錯過了干預的最佳時機。
為此,研究人員認為,醫療系統可以在常規體檢中增加自動化檢測,比如無人值守血壓儀,以減少主動陳述症狀的壓力。同時,醫生也需要學會識別與“男子氣概”相關的就醫障礙,比如患者可能用“最近工作太忙”來掩飾胸痛症狀。
小結
總的來說,這項歷時20年的追蹤研究揭示了一個需要我們正視的事實:社會文化所讚許的“男子氣概”,正在讓許多男性付出健康的代價。
面對這個全世界男性的”通病“,如果我們可以將MGE納入公共衛生的視野,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或能打破這些“倔驢們”的惡性迴圈。
因此,各位讀者朋友們,真正的“強大”,不在於忍受病痛的能力,而在於智慧地守護自己的健康。畢竟,心血管疾病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成功率超過80%!而能否跨出就醫的第一步,往往決定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
看到這裡,快把這篇文章,轉給你關心的Ta吧!
參考文獻:
Glasser NJ, Jameson JC, Huang ES, et al. Male Gender Expressivity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s in Men. JAMA Netw Open. 2024;7(10):e2441281. Published 2024 Oct 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41281
撰文之予
編輯 | lcc
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精彩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