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AI,阿里終於被市場看作一家要做102年的公司了

作者

summer

郵箱

[email protected]

阿里巴巴又迎來一次“歷史轉折”。
以前的阿里財報釋出後,電話會上全是“GMV在哪裡”的提問;而剛剛釋出的2025財年三季度財報,市場只關心一個問題:阿里的AI往哪走,接下來的投資會有多大,指引如何——不僅對阿里自己,對整個AI行業的指引如何。
問題從關心眼前的電商資料,變成了從這家公司這裡試探整個行業未來的樣子。
2月20日,阿里巴巴釋出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季度營收達到2801.5億元,同比增長8%;第三季度調整後EBITDA 620.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淨利潤為人民幣464.34億元,同比增長333%。
僅僅從數字來看,這可能是阿里宣佈重組以來最好的一份成績單,營收直接遠超市場預估的2773.7億元,且如下表所示,除了僅有淘天集團的“直營及其他”是由於業務主動收縮導致的收入縮減,以及菜鳥集團的重新梳理,關聯電商的業務被併入淘天集團及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以外,其他各個業務線的增速都在上漲。
財報釋出後,美股就應聲上漲8%。而且,這不是股價一頹再頹之下的業績雞血,而是建立在年初開始阿里股價不斷上漲50%之後的8%。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這份財報釋出之後的種種訊號,都在證實:AI讓阿里重新贏得了想象力。儘管過去兩年,阿里就已經在各種會議、公開信、財報中喊到“All in AI”,但它更像是一種戰鬥宣言,始終難以緩解外界包括阿里對自己的“未來焦慮”。但在這個季度,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經歷了數年的估值迷霧後,阿里巴巴終於把AI的新敘事做實了。
三個細節印證了這一轉變:
首先,過去1個月,DeepSeek席捲全球之後,AI的行業熱度空前,且Qwen在DS的技術報告中、各項榜單中以及社群開發者討論中的亮眼程度都不降反升,再加上阿里巴巴和蘋果的中國區AI合作公佈,讓阿里AI直接搭上了成為數億使用者規模消費級應用的快車,拿下了關鍵且穩定的硬體埠……一系列事件都在為阿里AI的崛起作下鋪墊。
其次,在長達一小時的財報電話會提問環節,分析師的問題清單幾乎完全從“GMV”轉向“AGI”,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少見地大段大段地表達AI戰略計劃和集團的堅定,一個問題回答超過10分鐘。
最後,基於財報會中提到的未來阿里資本支出環比增長80%、單季度達到300億元的訊息,直接讓市場討論焦點轉向了AI產業鏈投資機會,基本面資料反而成了配角。
回過頭來,仔細看這份財報增長的基礎,其實跟AI並不是太相關,甚至動力都不夠堅實:電商收入的提升不少來自於基礎軟體服務費率,雲業務的增長源於過去長久的高額投入並佔比仍然不高。
但如今,沒有人在意這些,AI的火焰已經完全點燃了阿里,以及所有人。
1
全線增長,阿里不焦慮
電商始終是阿里的基本盤。過去一年,市場對阿里電商業務的關注焦點從“能否止住下滑”轉向“增長拐點在哪裡”。這份財報給出了新的答案。
據財報顯示,淘天集團營收增速達到5%,是連續五個季度以來的最高增速。其中的核心收入“客戶管理收入”是商家基於經營進行廣告投放的收入,直接代表著平臺對於商家的吸引力。此次客戶管理收入同比增長9%,為連續五個季度最高,至1007.90億元。
據解釋,這一增長主要由線上GMV提升和Take rate改善推動,其中Take rate的提升得益於基礎軟體服務費的全季度影響,以及“全站推廣”滲透率的顯著提升。該季度,淘寶正式開始向平臺賣家對交易狀態為“交易成功”(即買家完成確認收貨)的訂單,按“成交額x0.6%”收取基礎軟體服務費,這是一個較為輕鬆的增收手段,由此帶來客戶管理費用的高速增長並不奇怪。
總體來說,去年年底三個月的電商業務的財務指標更多的是穩定,更值得關注的是阿里電商板塊正在經歷的根本性轉變。
據晚點Latepost報道,2月2日(大年初五)的一場高管會議中,阿里電商事業群CEO蔣凡明確定調:2025年淘寶天貓的首要任務是透過扶持優質品牌和商家實現增長,並任命天貓事業部總裁劉博(花名:家洛)為第一負責人。
幾經輾轉,天貓又回到了最中心。這個大任務背後,阿里電商正在重新明確,和過去的搖擺、焦慮劃開界限。
首先就是,不再糾結到底客戶第一還是使用者第一,而是回到最樸素的商業邏輯:幫商家賺錢為第一指標。鬆綁僅退款,88VIP不再無上限退貨免運費,以及1月20日推出的一系列惠商舉措都在印證這一點。
其次,是更徹底地開放,為了幫商家賺錢,不再執著於和抖音、小紅書、拼多多爭奪流量,例如陷入低價戰、搶奪使用者心智等行為,而是幫助中小品牌在全網範圍內做大,為新品牌提供的免費流量支援,以及配合商家在站外投放給予現金補貼的政策,透過商家的全網成長來實現平臺的成長。
這種大刀闊斧的堅定也在其他業務上有所顯現,包括高鑫零售、銀泰都在該財報季簽訂了出售協議,讓阿里巴巴的業務更加聚焦。
站在穩固的電商基本盤之上,其他各個集團分部的業務也都在增長的正軌之上。據財報顯示,雲智慧集團收入317.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377.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主要受跨境業務強勁表現驅動;菜鳥集團收入282.4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主要由於電商的業務要發生重組;本地生活集團收入169.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主要受高德和餓了麼訂單增長驅動;大文娛集團收入54.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主要得益於優酷廣告收入增長。
這也是為什麼市場對這份財報反應積極 —— 它不僅展示了增長的拐點,更勾勒出一個更穩健的阿里:不再是一個焦慮的流量競爭者,而是一個專注自己、轉守為攻的商業生態建設者。
1
AGI,AGI,還是AGI
當基本盤不再是包袱,近兩個月不斷積累起的阿里AI想象力,才真正釋放了出來。
在長達一小時的財報會問答環節上,分析師們幾乎清一色地詢問著AI問題。而這一次,吳泳銘罕見地詳盡闡述了阿里的AI版圖:從模型到應用,從基建到生態,並不斷重複提到“AGI”。
“AI 是幾十年一遇的機會。阿里的 AI 戰略第一目標是 AGI (通用人工智慧)的實現,可能遠遠超過現在可見的任何一個應用場景。”
仔細看這份財報中的各項增長,都不足以代表阿里已經度過了AI轉型期。在阿里堅定的電商+AI戰略中,電商層面除了上文提到的淘天電商增速以外,國際數字商業集團還在一如既往地投入期,收入與虧損同時擴大;AI層面則也沒有在收入和利潤中有突破性的變化,更多的是延續了過去數個季度的增長趨勢。例如雲智慧集團收入增長的13%,主要受到包括 AI 相關產品在內的公共雲產品的收入雙位數增長驅動,但這一收入只佔到阿里巴巴整體收入的11%,還遠不足以成為新的核心曲線;AI產品收入連續六季度三位數增長,但基數仍小;以及為了支撐AI佈局,自由現金流下降了31%等等。
不過,財報業績只代表過去,阿里當下正在經歷另一幅圖景:從模型層、應用層到雲服務層的具有競爭力的完整架構。
在模型層面,新發布的Qwen2.5-VL和Qwen2.5-Max模型在全球基準測試中表現優異,特別是在多模態理解和程式碼生成領域。財報披露,截至2025年1月底,基於Qwen模型家族在 Hugging Face開發的衍生模型數量已經超過9萬個。Hugging Face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在社群內模型下載量份額排名中,Qwen模型下載量佔比達到26%。
CEO吳泳銘還在財報會上表示,阿里將於近期釋出基於千問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DeepSeek的成功不僅驗證了開源路線的可行性,也照亮了阿里AI的路線。在大模型的競爭遠未到終局的背景下,Qwen模型在開源生態和技術能力上,都成為了一個繞不開的核心參與者;再加上阿里對月之暗面等創新企業的投入,以及自身的資金優勢,讓阿里在大模型賽道上實現卡位。
在應用層面,儘管目前,阿里AI To C的應用只有夸克,目前正在透過整合產品線、招兵買馬進行新一輪的探索,還沒有出現實績,但僅憑與蘋果達成的合作,就已經為未來的消費級AI應用打開了絕對的想象空間。
在雲服務層面,基於自研大模型的雲服務業務穩健增長,大規模基礎設施投入也在進行中。Qwen的開源策略與雲服務形成良性互動,加上利潤率的持續改善,以及DeepSeek背後推理算力需求提升,行業遇到的算力瓶頸也從側面印證了雲服務商的戰略機遇。
Qwen大模型的開源正在給阿里雲帶來大量新增使用者,“由於通義是開源模型,相當多開發者會基於我們開源模型開發他的垂直模型,或者開發他的應用,這部分開發者天然會去使用阿里雲,因為使用阿里雲整個通義及通義的衍生模型方面效率是最好的。”財報會中提到。
為支撐這一全方位佈局,在加大AI算力基建導致阿里巴巴自由現金流同比下降31%的基礎上,阿里提到未來三年資本開支將繼續擴大,超過過去十年總和。
去年9月,馬雲在阿里巴巴成立25週年時難得對整個阿里發聲,其中最執念的還是“要做能生存102年的公司”。“要做一家有理想有作為而不僅僅是能賺錢的公司更不容易”。
而今天創始人馬雲已重回舞臺中央,AI成了阿里的新敘事,外界最關注阿里的三個字母從賺錢的“GMV”變成了理想的“AGI”,它終於開始被當作一家要做102年的公司來看待了。
* 頭圖來源於網路

點個愛心,再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