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業反內卷,會帶來物價全面上漲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主筆|謝九
最近,各行各業掀起一股反內卷之風,尤其是企業低價競爭行為成為重點治理物件。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當企業降價競爭被遏制之後,會不會意味著物價將全面上漲呢?
從最新公佈的物價資料來看,已經開始出現了輕微上漲的跡象。統計局的資料顯示,6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0.1%,雖然漲幅不大,但這是我國CPI在連續4個月負增長之後,首次實現了正增長,具有較強的象徵意義。
《小巷人家》劇照
6月份物價反彈的原因有很多,我國當前整理整頓“反內卷”競爭是其中之一。國家統計局最近談到治理“內卷式”競爭時也表示,這些措施有利於“促進價格合理回升”。
最近幾年,由於很多行業面臨較大的產能過剩壓力,加上經濟下行導致需求不足,所以,很多企業不得不透過大幅降價來提升產品銷量,“內卷式”競爭愈演愈烈。
從短期來看,企業降價競爭的確能促進銷量。不過從中國經濟的高度來看,當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過度降價,就會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
首先,企業的利潤會越來越薄,最終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增速。2022年到202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已經連續3年下滑,今年上半年繼續下降。如果這樣的趨勢不能得到逆轉,部分頭部優勢企業可能會在降價競爭中存活,但更多企業會因為過度降價競爭而虧損倒閉,不僅會拉低中國經濟增速,還會對整體就業帶來衝擊。
其次,企業之間過度降價,還可能會加劇中國經濟的通縮風險。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的通縮陰影一直揮之不去, 2023年和2024年的CPI漲幅均只有0.2%,遠低於3%的物價目標。進入2025年之後,通縮壓力進一步上升,今年上半年,有4個月的CPI同比負增長。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更是已經連續32個月保持負增長。今年我國將物價目標下調為2%,但以目前的物價走勢來看,想要達標也是非常困難。
《我不是購物狂》劇照
和通脹相比,通縮對經濟的殺傷力其實更大,不僅會擠壓企業利潤,更是會衝擊消費。因為在通縮壓力之下,普通民眾預期未來物價會持續下跌,就會減少和延遲當前消費,就如同現在的網路熱詞,“你不買,我不買,明天還能降二百”。當越來越多民眾開始延遲消費,就會讓當前消費更加低迷。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在出口面臨巨大壓力的背景下,消費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減輕民眾的降價預期,擺脫通縮陰影,讓物價實現適度溫和上漲,才能讓消費進入一個合理軌道。
所以,從中國經濟全域性出發,反內卷競爭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破局的重要出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以來,我國對“內卷式”競爭的治理整頓持續升級。
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今年5月份,發改委對反內卷式競爭做出了更詳細的回應。發改委表示——一些企業陷入“內卷式”競爭,有的以低價、超低價、甚至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有的製假售假、以次充好。這些都突破了市場競爭的邊界和底線,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必須加以整治。
今年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再次將反內卷式競爭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如果說反內卷競爭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麼,對於普通民眾又意味著什麼呢?如果企業之間的過度降價行為被遏制,會不會影響消費者的權益,甚至會引發物價全面上漲呢?
如果從短期來看,的確有可能會帶來這樣的效應。
我國企業的降價競爭行為,很多發生在消費終端,和普通民眾直接相關,比如汽車和電子產品等大幅降價。還有些降價行為發生在生產上游,比如光伏行業為代表的大幅降價競爭等等,雖然不直接和消費者發生關係,但是上游降價最終也會傳導到終端,導致最終消費品價格下降。
所以,如果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企業之間的降價競爭,消費者是受益者,企業降價越激烈,消費者受益越大。從表面上來看,當企業之間的價格戰被叫停之後,消費者能夠享受到的降價紅利的確會減少,物價確實會出現反彈的可能性。
《小歡喜》劇照
不過,消費者雖然因為企業降價而得到了實惠,但是當企業之間過度降價時,消費者可能反而成為受害者。
首先,如果企業陷入惡性競爭,甚至以低於成本價銷售,很多企業可能會犧牲產品品質,最終消費者得到的只是質量低劣的產品。
其次,部分行業的降價競爭,也是頭部企業打擊甚至消滅競爭對手的策略。當一個行業的大部分對手被淘汰出局之後,行業形成壟斷格局,到時候頭部企業就可以大幅漲價。先消滅對手,再坐地起價,這樣的現象其實已經屢見不鮮,過去幾年的網際網路行業,很多都是這樣的操作手法。
從更高層面來看,普通民眾不僅只是消費者,同時也是就業者。從就業角度來看,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因為內卷式競爭導致利潤大幅下滑,甚至破產倒閉,普通民眾也會面臨收入下降甚至失業的風險。所以,企業過度降價,最終也會對普通民眾帶來衝擊。
《東京女子圖鑑》劇照
那麼,大力整頓內卷式競爭,最終對物價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從短期來看,當企業過度降價行為被遏制之後,部分行業降價的速度會得到緩解,但是,這還遠遠不足以讓物價全面上漲。
通縮的治理難度遠大於通脹。日本用30多年的時間才走出通縮泥潭,中國經濟雖然不至於重蹈日本覆轍,但想要快速擺脫通縮陰影也非易事。
因為中國經濟當前最大的挑戰在於需求不足,通縮的源頭也主要來自於此。治理企業的內卷式降價,主要是對供給層面發力,但是對於民眾的需求層面影響不大。而民眾的需求層面,主要還是在於提升收入。
治理企業內卷式降價,中國邁出了對抗通縮的重要一步。如果下一步我國開始大力推動收入分配改革,當民眾收入得到大幅提升,這才有可能刺激消費,推動中國經濟走出通縮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稽核:小風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