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業不再是‘鎬頭+卡車’的傳統模式,而是科技、綠色與智慧的融合體。”西澳福建同學會暨總商會會長謝宇政在接受中國僑網“僑商道·博鰲華商錄”專訪時說道。

圖為謝宇政。(受訪者 供圖)
從 “借船” 到 “造船”
2005年,謝宇政在澳大利亞創立資源公司進入礦石貿易領域,2012年,他成立黃金谷集團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此後陸續涉足礦山開發、農產品貿易等板塊。
“貿易是‘借船出海’,掌握資源才能‘造船遠航’。經過轉型,我們開啟了從貿易商向資源擁有者和運營者的角色轉變。”謝宇政說道。
“找對的人比追逐熱門生意更重要。”轉型過程中,謝宇政堅持“本地化團隊+精準市場切入”的策略,每進入一個新領域,他都會提前組織專業調研小組,深入當地各個角落,瞭解產業鏈上下游的供需情況、消費者的細微偏好,以及潛在競爭對手的佈局態勢。
從“愛拼會贏”到“拼智慧、拼共贏”
“福建人出海,口袋裡可能只有一張船票,但腦子裡裝著一本生意經。”談及閩商,謝宇政表示,閩籍企業家的成功離不開敢闖敢拼的勇氣、吃苦耐勞的韌性,以及開放包容的胸懷。
“西澳礦業市場早期由歐美巨頭主導,福建華商從邊緣環節切入,逐步積累資源與經驗,最終贏得行業話語權。”謝宇政說,在農產品貿易領域,儘管週期長、利潤薄,但閩商憑藉堅持和靈活的策略,成功開啟市場。
謝宇政說,遍佈全球的福建商會網路,成為資訊與資源互通的重要平臺,體現了閩商“以和為貴”的協作精神。
謝宇政感慨道,閩商常說“愛拼才會贏”,在當今全球化、科技化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僅僅靠拼搏已不夠,更要“拼智慧、拼共贏”。
礦業“綠”動迎新機
謝宇政指出,新質生產力為礦業帶來鉅變,核心在於技術創新與智慧化應用。過去礦業盡顯粗放,人力、傳統裝置主導生產。
當下,隨著中國在前沿技術領域屢獲突破,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深度嵌入礦業全程。無人礦卡、智慧排程系統登場,採礦效率飛躍,人工成本、安全風險銳減,全程數字化管控,清晰可追溯。

圖為採礦現場。(受訪者 供圖)
“新能源技術植入,更是礦業綠色轉型關鍵。”謝宇政說,礦山曾是能耗、排放 “大戶”,極度依賴化石能源。如今,眾多礦企在礦區佈局分散式光伏、儲能、氫能動力裝置,以清潔能源取代傳統能源,既呼應中“雙碳” 戰略,又開闢降本增效新路。
尤為重要的是,技術創新讓低品位礦山、尾礦重煥生機。過去,它們因經濟效益欠佳遭忽視。現今,先進選礦、智慧勘探技術賦能,資源得以高效利用,附加值大幅攀升,成為新質生產力一大亮點,驅動礦業邁向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創業20年,謝宇政親歷了中國市場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中國市場正從技術引進變為技術輸出。與中國企業過程中,環境、社會、治理標準(ESG)成為中外合作的硬門檻。”
當下,謝宇政看好中澳在“光伏+採礦”領域的協同創新模式,他認為,華商可以憑藉對兩地市場的深刻理解,搭建技術合作與資源整合的橋樑。
責編: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