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腳步近了,蛇年的第一場一席現場,週六上海見。
以下是關鍵資訊:
活動時間:3月1日(週六)
13:00-19:00
活動地點: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大劇場
參加現場:識別文末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演講順序和結束時間以現場為準。
………………………………………………
本場講者
01.
陳小雨
編劇、導演,代表作《乘船而去》
價值觀的變化就像流水,在它流向你想要去的方向之前,很多時候是沒有自己的主意的。

先後經歷家庭破產、父母離異等變故,2008年,14歲的陳小雨隨父親遷往阿聯酋。語言和文化的壁壘,又令他陷入孤獨與困惑。生活時常處於動盪之中,創作是他唯一能夠抓住的繩索,也成為他尋找答案的路徑。
到底要追求世俗的成功,還是心靈的自由?長久以來,陳小雨徘徊在價值光譜的兩端,找不到平衡。
他曾在迪拜和大理都生活過一段時間,共享“失敗者的天堂”名號的兩地,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迪拜為失敗者打造“東山再起”的財富幻夢,大理則以自然山野的質樸無華吸引著從城市逃離的疲倦者。陳小雨用鏡頭記錄下兩種人生選擇,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享受鄉村生活的平靜,卻也不甘被這樣的平靜束縛住。
陳小雨將自己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都融入到《乘船而去》的創作中。2024年,這部影片上映,藉由一位老人即將到來的死亡引發的家庭震盪和觀念碰撞,他試圖探討:在充滿分歧的世界裡,我們該怎麼找到生活當中的安定和自由?
………………………………………………
02.
宋明蔚
記者,作家
正是這些世俗意義上的失敗者,書寫了過去二十年來中國最壯麗、最隱秘的登山史詩。

2012年,中國傳奇攀登者嚴冬冬跌落暗冰裂縫中意外身亡。那時,宋明蔚剛加入大學登山隊不久,事故傳出的那天下午,他呆坐在宿舍的電腦前,長久地沉默。這個攀登界的“自由之魂”,隕落時只有28歲。
嚴冬冬是中國阿式自由攀登的領軍人物之一。與喜馬拉雅式攀登不同,自由攀登者並不追求高度功利主義的登頂,而是在攀登過程中獲得快樂,並從中提煉出生命的存在感。他們大多是世俗生活中的“失敗者”,卻擁有一份最純粹極致的理想主義,徘徊在死亡邊緣,尋找自由與自我。
在嚴冬冬去世後的數年,宋明蔚開始走進這群中國自由攀登者的生命世界,在歷史中打撈往事。他想知道,他們年少時如何一步步走進了山的世界?透過登山獲得了什麼,失去了什麼?他們如何看待物質與精神?一個人可以為自己熱愛的事情付出到什麼程度?
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凝結在《比山更高》一書中,長久地迴響。每個人的故事都寫滿了悲情與榮耀,又最終化作一聲嘆息。
………………………………………………
03.
蔣政宇
海軍軍醫大學特色醫學中心麻醉科主治醫師、醫學科普作者
即使你哪天不幸在看病治療時要沉沉睡去一會兒,也會有一個戴著花帽子的人守護在你身旁。

你有沒有好奇過麻醉醫生的工作是什麼樣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麻醉醫生並不經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他們在手術室中默默地關注著病人的每一項指標變化,為手術保駕護航。他們不直接治療特定疾病、不關注單一器官部位,但從一個嬰兒的呱呱墜地,到生命的盡頭,麻醉醫生參與了人生全程的守護。
伴隨著“舒適化醫療”的提出,麻醉醫生開始走出手術室,參與到無痛分娩、無痛胃鏡、麻醉門診等更加日常化的場景中,每個人都越來越多地開始與麻醉醫生打交道。
為了揭開麻醉醫生的面紗,蔣政宇開始了他的科普之路,講述麻醉醫生與患者的互動,也思考醫生的職責、生命的意義。
………………………………………………
04.
周軼君
紀錄片導演、寫作者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成為人。

2019年和2024年,周軼君用兩季《他鄉的童年》帶我們前往世界諸國,探訪當地的家庭、學校和公共空間,希望瞭解不同的教育形態。
在德國和法國,孩子們早早地接觸到了古典音樂和哲學;在日本,幼兒園的小朋友們被不斷教導集體社會的觀念和意識;在新加坡,學生們面臨的是更早的分流和激烈的競爭。
成為母親之後,周軼君開始不自覺地為孩子的教育而焦慮,她希望透過這趟旅程,給自己一個答案。在看到不同社會塑造的不同教育模式後,周軼君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教育的本質是一個國家對公民的定義,是一種文化對人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成為人。
或許並不存在理想的教育,但或許每個人都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答案。
………………………………………………
05.
姚璐
攝影師,自由撰稿人
千里之外的故事並非與我們毫不相干。

在做風光攝影師時,姚璐經常被問到“你一個女生,怎麼一個人出來旅遊呢?”性別成了左右生活方式和評判能力的標準,這令她十分費解。她決定去性別極度不平等的國度,看看那裡的女性過著怎樣的生活、普通人的命運如何被時代和戰爭左右。
2016年到2020年,姚璐去了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她採用“沙發客”的旅行方式,住進了31個陌生的中東人的家裡,深入體驗和感受當地的生活。
在伊拉克巴格達,她看到沙發主姐妹精心裝扮罩袍下的自己;在大馬士革,她聽到一位男青年講述在襲擊頻發的時期,去劇院聽音樂會的經歷。她遇上了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第一個安全感滿滿的聖誕節,也趕上了沙烏地阿拉伯的變革期,在大街上親眼看見了首批女司機。新聞之外,存在一個有血有肉的中東。
國境線、語言、文化隔絕了天南海北的人們,但即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有機會打破人為劃定的界限,互相交流,修正偏見。
………………………………………………
06.
張沁文
進食障礙同輩支援組織ED Healer發起人、策展人
希望你們吃到的每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

張沁文是ED Healer的發起人,也是一位曾與進食障礙交手六年的患者。
進食障礙,是精神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並非簡單的挑食或偏食,而是一組嚴重的心理和生理疾病,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暴食障礙等。
在康復的過程中,張沁文發現網際網路上還有很多同樣飽受進食障礙折磨的女生。ED Healer由此而生,組織不只是張沁文和同伴們抱團取暖的渠道,也承擔著向外界科普進食障礙的職責,與高校、學者合作,希望幫助進食障礙患者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和干預措施。
傳統的科普方式之外,張沁文和同伴們發現藝術更能觸及人心。2024年7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600號畫廊舉辦了一場名為“愛,食物與生命”的新展,每一件作品都由進食障礙患者或藝術家創作,背後都是一個進食障礙患者的真實故事,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關於自我接納的敘述。
只不過,想要進食障礙患者更好地被看見,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
07.
李昀鋆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後
它如平靜大海上漂浮的冰山,儘管看起來很沉默,但冰山之下既沒有節哀,也沒有順變,反而在拼命地追問為什麼。

2014年,母親因病突然離世,李昀鋆的人生像被按下了暫停鍵,陷入沉重的昏暗。她沒有一天不會想起母親,但卻不知道怎樣處理這份傷痛,身邊的人似乎也很快恢復了“正常”。直到後來到港中大讀書,她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這種情緒和傷痛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叫作“哀傷”,而且它是一門被認真研究的學問。
從那時起,她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下定決心做一個關於喪親和哀傷的研究。她想知道,死亡和哀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他經歷喪親的人又是怎樣處理自己的哀傷?經過了重重波折,她招募到了44位經歷過父母離世的年輕子女,傾聽他們幾乎從未向人訴說的哀傷故事。
她看到,對於這些年輕人而言,在青少年或成年初期失去父母,是一場足以改變人生的鉅變。哀傷並不會隨著時間消退,甚至十年之後,那份痛楚依然清晰如初。她也意識到,哀傷並非僅由“父母離世”這一死亡事件永久地決定,而是被家庭互動、社會環境、文化禁忌、生命歷程等多重因素持續地塑造著。
但無論哀傷呈現怎樣的形態和變化,所有的感受都是正常的。哀傷不是病,不需要被“治癒”。哀傷是愛,是我們想要繼續愛她/他,即使她/他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
參加現場指引
1.請至「一席App」首頁檢視;
2.或
進入一席公眾號的選單,點選「使用者服務-最新現場」;
3.或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
識別以下二維碼:

活動當天換票時,可在一席App「我的-訂單」或一席公眾號「使用者服務-我的門票」檢視入場券。
注意事項
按活動當日排隊先後順序,分割槽兌換座位票入場,如需座位相鄰請同時兌換;
中場休息40分鐘,可在附近休息用餐;
活動當天上午,一席公眾號釋出
講者出場順序
;
請不要攜帶食物及有色飲料入場,如有攜帶需寄存在場外;
如有諮詢,請聯絡客服微信:yixixiaobian
現場兌票時間
3月1日 12:00-13:00;
劇場地址
上海市虹橋路1650號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大劇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