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透了!原來MTA的51億美元“大窟窿”想靠徵收擁堵費填補!



紐約市的公共交通系統正陷入一場巨大的財務危機。根據MTA(大都會運輸署)提交給債務催收公司的最新財務資料,過去四年間,因未支付的通行費和違規罰款,該機構累計損失了驚人的51億美元。
這一數字遠超此前對逃票和逃費損失的估計,而問題的核心之一,正是2017年MTA全面推行的“無現金”收費系統。
致命漏洞
在2024年,僅未收回的“通行費違規”總額就達到了14億美元,而2021年至2023年之間的此項損失總計更是高達37億美元。如果再疊加曼哈頓徵收擁堵費(Congestion Pricing)帶來的欠款,未來每年的通行費損失可能突破20億美元。
2017年,MTA宣佈取消收費亭,全面推行“無現金”電子收費”(Cashless Tolling),並宣稱這將提高收費效率、減少交通擁堵。然而,現實情況卻截然相反——由於沒有了收費亭閘門,司機可以直接透過收費站,而無需當場支付費用,MTA只能依靠E-ZPass自動扣費或郵寄賬單來收取通行費。
據統計,目前,約90%的司機使用E-ZPass,並在賬戶繫結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中直接扣除通行費。這部分使用者通常不會拖欠款項,但問題出在剩餘的10%司機,他們沒有註冊E-ZPass,而是依賴MTA透過郵寄賬單向其收取通行費。
根據MTA的資料顯示,接近50%的賬單最終未被支付,進入長期債務名單。MTA的催收成功率極低,截至2024年,其主要催收公司的債務追回率僅為8.2%,這意味著每100美元的欠款,最終只有約8美元能成功追回。
MTA的一份2023年票價和收費逃避報告顯示,在2021年至2023年間,該機構共記錄了超過4000萬次未付款事件,涉及金額高達37.86億美元。僅在2024年,MTA發放了1572萬筆未支付通行費賬單,涉及金額高達14.28億美元,而這些賬單大多面臨“無法追回”的風險。
“我們創造了一個‘自由通行’的環境,讓駕駛者認為他們不需要為使用MTA設施付費。”一位MTA內部人士坦言,“當沒有立即支付的壓力,人們會傾向於拖欠,甚至徹底忽視賬單。”

管理弊端
面對MTA的鉅額損失,政界人士紛紛對該機構的管理能力提出嚴厲批評。紐約州眾議員妮可·馬利奧塔基斯(Nicole Malliotakis)表示:“MTA不應該一味推出新的昂貴收費,而應聚焦於追回現有的未支付款項。”她還敦促特朗普政府取消即將實施的9美元擁堵費,認為這是對紐約市民的額外負擔。
紐約州眾議員邁克·勞勒(Mike Lawler)更是直言不諱地批評MTA的管理:“MTA每年因逃票和通行費損失近20億美元,這是嚴重的管理失誤,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犯罪行為。”他呼籲立即展開法務審計,並徹底改組MTA的領導團隊。
另一方面,MTA本應承擔的催收責任,正在被逐步外包給私人催收公司。然而,由於逃費司機數量龐大,MTA近日的投標會議上承認,即使與大型催收公司合作,也難以有效追回債務。
一位熟悉競標過程的業內人士透露:“這些未付通行費的金額如此龐大,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家催收公司能夠獨自處理。即使MTA最終找到一家合作伙伴,這場‘追債行動’的成功率仍然存疑。”
轉嫁損失
除了未付通行費的持續增長,MTA還面臨地鐵和公交車逃票問題,每年損失高達7億至8億美元。
外界看來,正是為了彌補虧空,MTA也“順勢而為”推出了擁堵費徵收政策,透過對進入曼哈頓60街以南的車輛收取9美元費用,預計每年可增加約10億美元的收入。許多市民認為,這更像是一種“變相加稅”。
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超過60%的紐約市民反對擁堵費,認為MTA應該先解決逃費問題,而不是不斷增加新的收費專案。
更值得關注的是,MTA已經決定停止對導致車輛停駛的客戶賬戶進行催收,這意味著對於長期逃費者來說,最嚴重的後果可能只是收到一封無人執行的賬單。
一位MTA內部官員坦言:“如果不採取更嚴厲的執法手段,逃費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如果MTA繼續對逃費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麼最終為這筆天文數字的損失買單的,將是所有紐約市民。而面對MTA的“財務黑洞”,紐約的通勤者還能承受多久?
ref:
https://nypost.com/2025/01/26/us-news/deadbeat-drivers-racked-up-5b-in-unpaid-mta-tolls-in-4-years-and-closing-booths-to-go-cashless-may-be-to-blame/?utm_campaign=iphone_nyp&utm_source=com.tencent.ww.shareext

近期文章
點選上方標題閱讀推薦文章 ▲

投稿請加微信ID: usa001888,說明投稿內容。投稿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此文由【大紐約生活網 】獨家約稿、創作,此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如果此文由本網獨家整理編輯,取自網路的圖片屬於原作者。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或立場。編輯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作品來自網際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微訊號:GreaterNY。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