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講述中國工業化的歷程
鐵路和蒸汽機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鐵路的出現使得人類社會的陸地運輸能力有了革命性的提高,顯著提高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
工業革命之所以能被稱為“革命”,是因為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和運輸能力相比農業文明時代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人類自此由農業文明時代進入工業文明時代!
鐵路和蒸汽機車最早誕生在英國,發展到現在歷時近200年,鐵路線路和鐵路機車都有巨大的變化。
鐵路是發達國家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英國和美國為代表的歐美髮達國家在1910年前後就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鐵路網路,發展中國家的鐵路建設則要落後很多。
中國鐵路的發展比英美晚了60多年,在解放前中國鐵路的發展速度都十分緩慢。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鐵路發展迎來了春天,2021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鐵路營業里程最長的國家。
從1876年到2021年,中國鐵路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近代以來中國追求獨立和富強的艱辛過程,也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和強大。
一、中國的鐵路營業里程是如何從0增長到15萬公里的?
圖1:中國鐵路里程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
中國第一條鐵路是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在上海修建的鐵路,但這條鐵路未投入使用。1892年,唐山礦區至胥各莊的鐵路是中國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比英國第一條鐵路晚了67年。
從1876至1911年,清政府時期建成鐵路9100公里。這些鐵路並非都是中國自己修建的,其中由清政府向國外借款自辦的鐵路約佔45%,籌款和商辦的鐵路約佔11%,國外直接投資並管理的鐵路約佔44%。
從1911到1949年,民國時期建成鐵路17100公里,中國鐵路里程達到26200公里。這些鐵路包括了日本侵略者在東北修建的鐵路,國民黨政府以及地方軍閥修建的鐵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由於戰爭破壞及其它原因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僅剩22600公里,實際能夠通車的僅有21810公里。
這就是新中國鐵路發展的起點,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鐵路不僅數量少,而且佈局不合理,標準及質量十分低下。
中國鐵路真正獲得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收回了所有的主權(包括路權),真正掌握了自己發展的命運。
在新中國,鐵路的投資有了保障,鐵路營業里程穩定增長,鐵路運輸網路逐步完善。隨著寶成鐵路、蘭新鐵路、成昆鐵路、鷹廈鐵路、青藏鐵路等一批鐵路的修建,中國此前沒有鐵路連線的省份被逐步接入全國鐵路網。
198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33萬公里。
從1949年到198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在三十一年的時間增加了3.15萬公里。“一五”至“四五”(1953~1975)期間,鐵路建設投資佔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比重平均在10%左右,特別是“二五”時期曾高達12.3%。在這二十多年中平均每年修建新線1000公里左右,鐵路建設發展較快。蘭新鐵路、鷹廈鐵路、寶成鐵路、成昆鐵路等鐵路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這些鐵路線路的建設使得廣大的西北、西南和東南省份都首次開通了鐵路。

199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5.80萬公里。
從1981年到199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十年時間增加了5000公里左右,這是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長最慢的時期。
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長速度放緩的主要原因鐵路建設投資佔全國基建投資的比例逐步下降,平均為6.7%,建設新線逐步減少,平均每年不到500公里。
但是鐵路的發展並未停止,大秦鐵路、衡陽至廣州複線以及幹線鐵路的電氣化改造使得鐵路的技術水平和運輸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無法滿足鐵路運輸的需求。
200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6.90萬公里;
從1991年到200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十年時間增加了1.1萬公里左右。隨著鐵路投資規模的增加,中國鐵路建設速度再度加快,平均每年新增里程達到1000公里左右。
這一時期,中國開工建設了京九鐵路、青藏鐵路等重要線路,而以大秦鐵路為代表的過載鐵路在90年代建成投入運營,成為煤炭運輸的重要通道。
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建成通車,標誌著覆蓋全國的鐵路網初步形成,中國所有的省份都被鐵路網聯絡在了一起。

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63萬公里。
21世紀中國鐵路發展迎來了真正的高潮,不僅鐵路營業里程增長速度顯著加快,而且鐵路電氣化率、高鐵技術、過載運輸技術全面得到發展。
2001年到201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了2.22萬公里,相當於解放前中國鐵路76年修建的鐵路長度。
2011年到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了5.52萬公里,比1949年至2000年全國修建的鐵路長度都要更長!
圖2:中國高鐵營業里程

21世紀中國鐵路最重要的發展是建成了覆蓋全國的高速鐵路網,高鐵“八縱八橫”骨幹網路基本建成,相當於在原來的鐵路網基礎上再次建設了一個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高鐵網路,徹底改變了中國人出行的交通方式。
2023年,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4.5萬公里,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5.9萬公里,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鐵路營業里程最長的國家。
圖3:中國鐵路營業里程10年增量

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的增長速度並不是均勻的,2000年前和2000年後中國鐵路發展速度截然不同:
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了4.72萬公里,平均每年增加925公里;
從2001年到2023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了8.97萬公里,平均每年增加3900公里。
2011~2020年是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最快的時期,十年內增加了5.52萬公里,平均每年增加5520公里。
在這10年中,中國高鐵營業里程從2010年的5133公里增長至2020年的37929公里,平均每年增加3278.6公里,十年增加32786公里。中國高鐵網路主要就是在這10年建成的。
不同時期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長速度不同,主要原因是中國鐵路在不同時期的發展任務不同,技術條件不同。
2000年前是中國鐵路網路完善和鐵路運輸技術追趕的時期:
中國的鐵路網從解放前的不完整發展到完善,全國所有省份都開通鐵路;
中國從不能製造蒸汽機車到有能力自主研發製造電力機車。
2000年後世中國鐵路成功趕超世界領先水平的時期,中國不僅在鐵路營業里程上達到全球第一,而且在鐵路高速和過載技術上都達到全球領先。
正是由於2000年後鐵路營業里程的快速增長,才使得中國的鐵路營業里程能夠達到15萬公里的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的增長在2000年後能夠顯著加快,基礎是此時的中國鐵路基本掌握了技術,並且中國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有能力花費巨資大規模修建鐵路。
二、中國鐵路技術的發展
技術對鐵路的運輸能力有深刻影響,雖然鐵路的營業里程不變,但是技術進步可以顯著提高鐵路的運輸能力。
影響鐵路運輸能力的主要技術是電氣化、過載技術和高速鐵路技術。我們將分別從鐵路電氣化、過載運輸技術和高速鐵路三方面講述中國鐵路技術的發展。
(一)鐵路的電氣化
圖4:中國鐵路電氣化里程

來源:交通運輸部
鐵路的電氣化簡單來說就是用電力機車來牽引列車,提高列車的牽引質量和執行速度。電氣化鐵路需要對原有線路進行改造,增加供電設施。
中國鐵路的電氣化始於1958年,第一條電氣化鐵路是寶成鐵路寶鳳段:它北起寶雞,南至鳳州,全長91公里。1961年8月15日,寶成線寶雞至鳳州段勝利建成正式通車運營,揭開了中國電氣化鐵路建設的序幕。
寶成鐵路連線我國西南的關中和四川兩大地理板塊,中間需要穿越秦嶺,不利的地理條件嚴重限制了寶成鐵路的運輸能力。寶鳳段經過電氣化改造後,單列列車的牽引重量從920噸增加至2400噸,寶成鐵路的年運輸能力由原來的250萬噸提高到1350萬噸,行車速度由過去的25公里/小時提高到50~70公里/小時。
中國鐵路的電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雖然起步並不晚,但是前期發展十分緩慢。一直到1980年,中國鐵路的電氣化里程只有1700公里,鐵路電氣化率只有可憐的0.7%。
從80年代開始,中國鐵路的電氣化建設開始加快,到2000年中國的鐵路電氣化里程增長至1.49萬公里,鐵路電氣化率提升至21.5%。
2000年後中國鐵路電氣化開始顯著加速:
2010年鐵路電氣化里程增長至4.20萬公里,鐵路電氣化率提升至46.1%;
2020年鐵路電氣化里程增長至10.63萬公里,鐵路電氣化率提升至72.6%,基本上實現了電氣化的普及。
2023年鐵路電氣化里程增長至11.93萬公里,鐵路電氣化率進一步提升至75.2%。
圖5:中國鐵路電氣化率

來源:交通運輸部
從中國鐵路電氣化率這個指標來看,中國鐵路的電氣化過程明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1980年前,鐵路電氣化率整體水平低,發展十分緩慢,電氣化率基本上是一條直線;
第二個時期是80年代初到2005年,中國鐵路電氣化率開始加快,鐵路電氣化水平初步得到提高,2005年中國鐵路的電氣化率達到26.7%
第三個時期是2005年至今,中國鐵路電氣化率的提升顯著加快,目前已經提升至70%以上的水平,基本實現了鐵路的電氣化。
鐵路電氣化是高鐵和過載運輸的基礎,高鐵和過載列車基本上都是電力機車牽引的。
1992年中國第一條過載運輸鐵路——大秦鐵路開通運營,陸續開通6000噸、1萬噸和2萬噸的單元過載列車,年運輸能力達到4億噸,為中國鐵路運輸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2002年秦沈客運專線正式開通運營,“中華之星”動車組最高試驗速度達到了321.5km/h,創造了當時中國鐵路第一速,為以後修建京滬高速鐵路和其他客運專線積累了可貴的資料資料和寶貴的經驗,成為高速鐵路的序曲。
(二)過載運輸技術
鐵路過載運輸技術是指透過增加列車編組重量來提升鐵路貨運量的技術,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增加貨車車廂的數量,二是增加每節貨車的載重量。
鐵路過載運輸可以充分發揮鐵路運輸集中、大宗、長距離、全天候的優勢,增加鐵路線路的運輸總量,降低單位運輸成本。
大秦鐵路是中國最早建設的過載運輸鐵路,它西起山西大同,東至河北秦皇島,全長653公里,是連線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煤炭生產基地和渤海灣煤炭碼頭的重要能源通道。
大秦鐵路不是簡單的一條鐵路,而是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涵蓋了鐵路、港口、煤礦和發電廠等煤炭開採、運輸和利用的所有環節,全線裝煤、運煤、卸煤能力都相互配套以保證運輸的高效率。
大秦鐵路於1985年動工,1988年一期工程正式開通,1992年底全線開通運營。
大秦鐵路在建設時就採用了最先進的過載運輸技術:選擇過載(萬噸列車)、單元列車(品種單一不混裝,迴圈運輸不解體)的運輸方式,運送能力大、裝卸時間短、車輛週轉快、運輸成本低、經濟效益高
大秦鐵路不僅線路建設標準高,而且基本整個過載運輸工程的裝備都實現了國產化。以最重要的牽引機車為例,大秦鐵路使用的牽引機車主要是SS4改進型機車和HXD1、HXD2型機車三種。

SS4型電力機車是我國80年代初為實現鐵路過載研製的一款機車,牽引功率達到6400Kw,是當時中國國內功率最大的貨運電力機車。
1985年9月第一臺韶山4型電力機車(SS4-0001)製成,1989年開始批次生產。在大秦鐵路,兩臺SS4改進型機車重聯可牽引1萬噸過載列車,4臺SS4型機車可牽引2萬噸過載列車。
HXD1型交流傳動電力機車是由中國南車集團株洲電力機車廠與西門子公司合作研製的,採用歐洲標準制造的8軸過載貨運電力機車。
HXD2型交流傳動貨運電力機車是中國北車集團大同電力機車有限責任公司與阿爾斯通公司合作研製的,採用歐洲標準制造的8軸過載貨運電力機車。
1992年大秦鐵路全線貫通後,實現了5000噸、6000噸過載單元列車常態化開行;
1萬噸過載組合列車自2003年9月1日開始常態化開行;
2萬噸過載組合列車於2006年3月28日正式開行。
在1991年3月召開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表彰大會上,“大秦鐵路萬噸級過載單元列車成套裝置”榮獲特等獎;在同年9月召開的國家“七五”科技攻關總結表彰大會上,又獲成果獎。
圖6:大秦鐵路貨運量

來源:公司公告
鐵道部最初對大秦鐵路貨運量的規劃是1995年達到5500萬噸,2000年達到1億噸。
大秦鐵路的發展基本上實現了這些目標:1993年大秦鐵路年運量4629萬噸;1994年完成5117萬噸;1995年達5584萬噸,實現了1995年5500萬噸的既定目標。
從1989年算起,大秦鐵路運營7年累計運量達到2.8億多噸。
大秦鐵路開通之初只能開行5000噸的列車(運煤4000噸),每天最多開50多趟;隨著技術和裝備的提升,大秦鐵路成功開行了10000噸列車、20000噸列車,並且萬噸列車成為鐵路線上的主力。大秦鐵路的年運輸量逐步突破1億噸、2億噸乃至4億噸。
現在,大秦鐵路每天有約90對過載列車往返馳騁,其中長達2.6公里、總重2.1萬噸的列車就有63對左右,這些列車以10多分鐘的間隔接續駛出。
2014年大秦鐵路創造了年運量4.5億噸的歷史最高紀錄,目前大秦鐵路具備了年運量4.5億噸的常態化運輸能力。

除了大秦鐵路,我國建設的代表性過載運輸鐵路還有神黃鐵路、浩吉鐵路等。
神黃鐵路正線全長約860公里,是我國“西煤東運”的第二大通道,由神朔鐵路和朔黃鐵路兩段構成。神黃鐵路現階段運輸能力是3.5億噸/年,遠期可提升至4.5億噸/年。
2022年朔黃鐵路煤炭運輸量約3.31億噸,佔全國鐵路煤炭運輸量的16%,僅次於大秦鐵路。從2017年起,朔黃已經連續6年運量超3億噸/年。
浩吉鐵路由北起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終到江西省吉安市,線路全長1813千米,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並開通運營里程最長的過載鐵路,是中國“北煤南運”戰略運輸通道。
浩吉鐵路設計年輸送能力為2億噸,自2019年9月28日開通以來,已安全運營5週年。
(三)中國高鐵的發展
中國高鐵的發展相比日本和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要晚幾十年,但是中國高鐵的發展速度和發展高度遠遠超過任何發達國家。
從2002年秦沈客運專線正式開通運營,到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開通,到2011年京滬高鐵建成,到2023年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4.5萬公里,中國僅僅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鐵網的建設。
在高鐵技術水平上,中國高鐵也達到了全球第一:中國高鐵最高執行速度達到350公里/小時,是全球高鐵最快的執行速度。
圖7:中國高鐵客運量

來源:交通運輸部
2020年,中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3.8萬公里,超過了歷次《中長期鐵路規劃》中制定的高鐵建設目標,建成了連線主要城市的高鐵網路。
中國在“四縱四橫”的高鐵骨幹網路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劃建設“八縱八橫”高鐵網路,未來中國高鐵網路將連線中國主要城市群,基本連線省會城市和其他50 萬人口以上大中城市,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覆蓋全國、以省會城市為支點覆蓋周邊的高速鐵路網。實現相鄰大中城市間 1~4 小時交通圈,城市群內0.5~2 小時交通圈。
高鐵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居民出現首選的交通方式,疫情前的2019年高鐵客運量達到23.58億人,佔鐵路客運量的比重達到64.4%。
圖8:中國高鐵運輸旅客佔比

來源:交通運輸部,國家統計局
2022年高鐵客運量達到12.75億人,佔鐵路客運量的比重達到76.2%。
高鐵已經成為中國鐵路客運的絕對主力,真正改變了中國普通人的出行方式。

三、鐵路發展的國際比較
圖9:1910年各國鐵路長度對比

資料來源: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
人類社會的第一條鐵路是在英國建成的,蒸汽機車也是英國首先發明的。1825年從斯托克頓煤礦到港口城市達林頓43.5千米的鐵路是世界上的第一條正式執行的鐵路。
美國、德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鐵路發展比英國稍晚,但在一戰前基本都完成了覆蓋全國國土的鐵路運輸網建設,鐵路長度在1910年前後達到頂峰。
日本鐵路的建設晚於歐美髮達國家,但是在1940年左右基本完成了全國鐵路網的建設。
印度的首條鐵路建於1853年,也比中國早了將近40年。1910年印度(英國殖民地)的鐵路長度達到5.17萬公里,基本覆蓋了主要的城市。
中國鐵路的發展嚴重滯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也顯著晚於印度。1910年中國的鐵路長度只有8601公里,還不到印度鐵路長度的五分之一。
圖10:1950年各國鐵路長度對比

資料來源: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
1950年,中國的鐵路長度增長至2.22萬公里,相比1910年增長了一倍多,但是與歐美髮達國家鐵路里程的差距仍然十分巨大,而且仍然顯著落後於印度。
1950年美國的鐵路里程仍然高達36萬公里,歐洲的英法德三國和日本的鐵路長度也都有3~4萬公里。西方發達國家基本在1900年前後都建成了完善的鐵路網,此時在汽車工業和公路運輸的衝擊下,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鐵路里程相比1910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減少。
在發展中國家中,印度以5.48萬公里的鐵路長度位居第一。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鐵路長度是中國的兩倍多。
在蒸汽時代,中國鐵路的發展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將近100年。中國一直到2006年青藏鐵路建成後才初步建成覆蓋全國所有省份的鐵路網路,在影響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中,中國落後了發達國家將近100年。
但是暫時的落後並不可怕,只要我們開始追趕,總有趕上西方發達國家的那天。
圖11:2020年各國鐵路長度對比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2020年,中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增長至14.6萬公里,基本追趕上了美國的鐵路長度,同時遠遠超過印度、俄羅斯、德國和法國等全球其它主要經濟大國。
二戰以後,歐美髮達國家的鐵路的衰退速度加快。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由於汽車工業的發展,鐵路運輸受到衝擊導致大量鐵路被拋棄,鐵路長度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持續減少。
美國的鐵路長度從巔峰期的近40萬公里減少至15萬公里以下,德國的鐵路也從6萬多公里減少至目前的3萬多公里,日本的鐵路也從巔峰時期的近3萬公里減少至不足2萬公里。
圖12:中印鐵路里程對比

資料來源: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世界銀行
1950年,印度鐵路的營業里程在還大幅領先中國,是中國的2.5倍;
1996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到6.5萬公里首次超過印度;
2020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增加到14.6萬公里,是印度(6.8萬公里)的兩倍多。
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為什麼能夠超過印度?
根本原因就是中國鐵路一直保持了發展,2000年前每年都能增加1000公里左右。
印度鐵路營業里程從1950年到2020年只增加了1.32萬公里,同期中國鐵路里程增加了將近13萬公里,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的增長速度是印度的近10倍!
從1950年到2020年,印度平均每年修建的鐵路長度還不到200公里,比80年代中國鐵路發展最慢的時期都不如!
印度是的經濟發展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除中國以外)裡表現最好的國家,但是仍完全無法和中國相提並論。
圖13:主要國家鐵路長度對比

新中國鐵路的發展成就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任何國家的鐵路發展成就在中國面前都相形見絀!
雖然歷史上美國鐵路的長度最長,但是美國鐵路的巔峰期是在蒸汽時代,鐵路的技術標準低,而且在20世紀基本上廢棄了一大半。
當今中國鐵路不僅營業里程最長,而且技術標準最高,鐵路電氣化率超過四分之三!
中國鐵路不僅在規模上達到了全球第一,在技術水平上同樣達到了全球第一:
中國高鐵的營業里程全球第一,高鐵的執行速度全球第一;
中國過載運輸技術全球第一,大秦鐵路、朔黃鐵路是中國過載運輸技術的代表;
中國鐵路電氣化里程全球第一,鐵路電氣化率全球領先。
圖14:各國高鐵長度對比

高鐵的發展更是深刻體現了不同國家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潛力。
高鐵技術是最晚誕生的鐵路運輸技術,日本的新幹線是最早的高鐵線路,歐洲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也開始陸續建設高速鐵路。
雖然日本和歐洲國家高鐵建設的時間早,但是這些國家的發展潛力都十分有限,到2020年也只建設了幾千公里的高鐵線路。
中國雖然從21世紀才開始建設高鐵,但是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建成了4萬多公里的高鐵線路,這是全球最大的高鐵網路,覆蓋了主要的城市。
中國高鐵里程是西班牙、日本的十倍以上,而且中國高鐵的技術等級也超過日本和西班牙。
四、中國鐵路發展的啟示
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為何能夠達到全球第一?
因為中國鐵路一直在發展,中國從未停止鐵路的建設,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都保持了鐵路的基建投資。
中國曆屆政府都清楚鐵路的重要性,鐵路一直都是國家基本建設的重點領域,在建國初期甚至佔據了基建投資最大的份額。
改革開放前,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時期修建的鐵路平均在5000公里左右,相當於每年建設1000公里左右的鐵路。
1981~1995年是中國鐵路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但是鐵路的發展並未完全停滯,青藏鐵路、京九鐵路、大秦鐵路等一批有代表性的重要鐵路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工建設的。
從“九五”時期特別是從2006年開始,中國鐵路建設的速度顯著加快,三個五年計劃時期新建的鐵路線路都超過1萬公里,增長最多的2011~2015年這五年時間甚至接近3萬公里。
正是透過持續的建設,中國鐵路的營業里程才能增長到現在16萬公里的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鐵路營業里程最長的國家。
圖15:各“五年計劃”時期鐵路增長

資料來源:交通運輸部
鐵路是最能體現長期主義的產業,最能夠體現一個國家是否有長遠規劃、是否能夠執行長遠規劃。
與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不同,鐵路的建築技術並沒有革命性的提高,鐵路長度的增長更多的是依賴持續的投資,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政策是否穩定。
中國鐵路的長期和穩定發展充分體現了我們的黨和政府無論何時都堅持發展的初心不變,充分證明了我們黨和政府政策的穩定性,這也是中國工業化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根源之一。
我們今天的工業化成就不是一蹴而就取得的,是在黨的領導下持之以恆、不懈發展的結果。
參考資料:
1、《中國鐵路建設》
2、《中國鐵路電氣化建設》
3、《國外鐵路總覽》
4、《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
5、《當代中國的鐵道事業》
6、《鐵路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