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學霸合夥賣麵條,年入11億

李含章 鍾宸 陳慧
來源:鹽財經(ID:nfc-yancaijing)
一碗均價32元的重慶小面,攪動了港交所的資本江湖。

2025年4月15日,廣州遇見小面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遞交招股書,衝刺“中式麵館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其2024年營收11.54億元,三年複合增長率66.2%,淨利潤從虧損3597萬元逆襲至6070萬元。
華南理工三位校友,從外企辭職下海,以廣州體育東路一家30平米的小店為起點,將麵館做到近30億元估值。
華南理工三位校友,在廣州天河區開出第一家遇見小面
創始人宋奇做過麥當勞的管培生,在聊起創業初衷時他曾公開表示,“當我在麥當勞炸下第一筐薯條時,就有以後創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戰麥當勞的想法。”
然而,中式麵館賽道競爭激烈,先後出現過和府撈麵、陳香貴等不同玩家。2024年中國中式麵館經營者排名裡,前五大企業佔整體市場份額只有2.9%。而排名第四的遇見小面,市場份額僅為0.5%。
資本想講一個“中國麥當勞”的故事,但面對市場高度分散的現狀幾乎都“偃旗息鼓”,退守陣地。
以川渝風味起家的遇見小面,在白切雞與腸粉的包圍圈裡,撕開一條資本化道路。這家被廣東人吃上市的川渝麵館,能講出“中國麥當勞”的新故事嗎?
01
從炸薯條到賣小面
2014年,三位華南理工大學校友宋奇、羅燕靈、蘇旭翔在廣州天河區開出第一家遇見小面。
彼時,廣東餐飲市場充斥著粵式早茶與清淡湯品,這家主打川渝麻辣風味的重慶小麵店顯得格格不入。但創始人宋奇的目標卻很大——他想打造“中國的麥當勞”。
這份野心的種子,早在宋奇在麥當勞炸薯條時就已埋下。作為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碩士,他曾在麥當勞擔任管培生,又在百勝集團負責肯德基、必勝客的選址運營。
過往的工作經歷讓宋奇深刻認識到——標準化與供應鏈是連鎖快餐的命脈。
在遇見小面的運營中,宋奇復刻了這套邏輯。從菜品研發、採購、供應鏈、選址建店到餐廳營運、訓練、市場營銷與品控,遇見小面的標準化做到了極致。他甚至將面的軟硬程度與辣度口感,都精細化成為了詳細的指標。確保全國各門店口味統一。
遇見小面門店內的標語:把一件小事做好
“遇見小面的坪效很高”,一位接觸過遇見小面創始人團隊的行業人士向鹽財經表示,遇見小面有一套自己研發的資料系統,除了上述標準化流程外,這套系統還可以分析即時資料與客戶行為,“這讓他們員工特別忙,但效率特別高”。
正是靠著自研的這套系統,遇見小面累計獲得過八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旗下有太二酸菜魚的九毛九,還有喜家德水餃、碧桂園等一眾“大佬”。在2021年6月公司完成最後一輪B+輪融資之際,遇見小面投前估值已達20億元。
“不缺錢”的遇見小面,在獲得融資後,也迎來自己快速擴張的階段。
儘管2021年遇見小面才開出第100家餐廳,但在之後的三年裡,遇見小面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170家擴張至2024年的360家,營收從4.18億元飆升至11.54億元。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遇見小面擁有餐廳數量360家
標準化策略讓與遇見小面在短短幾年間門店數量成倍增長。紅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唐欣告訴鹽財經,產品研發能力和數智化管理能力是目前遇見小面的核心競爭力。但他也向鹽財經記者表示,這屬於餐飲行業競爭的基礎能力。
“知名的品牌、優秀的門店位置佈局、壟斷的供應鏈資源和龐大的私域流量這些不可複製的東西,才是餐飲品牌最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對於餐飲品牌來說,口味是立身之本。遇見小面用川渝口味選擇在飲食清淡的華南地區開局,這看似矛盾的選擇暗藏商業邏輯。
艾媒諮詢《中國消費者家庭餐飲消費習慣調研資料》顯示,在口味的偏好上,全國人民總體偏好辣味。即便在華南地區,31.3%的消費者偏好辣味,居各類口味之首。
2024年中國各地區家庭餐飲消費者的口味偏好資料/圖源:艾媒諮詢
為兼顧廣東人的清淡需求,遇見小面推出“免辣”選項,並且研發番茄湯麵等非辣產品。消費者趙默在遇見小面儲值超百元,他向鹽財經記者解釋,即便自己不喜食辣,也能在店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面。
選單設計透露出遇見小面的心機。30-40個SKU中,既有豌雜麵、酸辣粉等川渝招牌,也有羊肉串、小鍋冒菜等跨品類產品,既強化品牌標籤,又拓寬客群覆蓋。
遇見小面的點單截圖,選單品類繁多
這種“辣味引流+多元留客”的策略,讓遇見小面在廣東站穩腳跟。但問題在於——區域成功能否複製全國?
投資經理王傾犀利地指出,儘管遇見小面在風味上做得不錯,但是品牌知名度不夠,“有些朋友們覺得味道還行,有些朋友壓根沒聽過”。
他表示,與麥當勞的全時段、多場景覆蓋(早餐、下午茶、家庭聚會)相比,遇見小面受限於商場營業時間,仍困於“午餐/晚餐”兩時段,客單價僅32元且連年下降,從2022年的36.1元下降至2024年的32元。
王傾向鹽財經解釋稱,由於客單價不高且不適合多人聚餐,遇見小面很難突破“快餐”標籤,更無法像麥當勞一樣成為社交空間。“這種重慶偏路邊攤快餐,缺乏高階化、提升客單價路徑。”
“這種低門檻行業極其考驗運營能力,只有捲到極致才能活下來。”王傾認為,遇見小面很難做成“中國的麥當勞”,兩者實力和定位差異較大,但如果成功上市,有助於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進店客流量。
02
資本熱捧下的“逆襲”故事
不過,從虧損3600萬到年賺6000萬,遇見小面的招股書堪稱一部“逆襲爽劇”。
2022年,公司還深陷3597萬元虧損泥潭;但2023年迅速扭虧為盈,淨利潤達4591萬元;2024年更攀升至6070萬元,三年間利潤增幅超227%。
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面在2024年淨利潤已經達到6070萬元
支撐這一轉折的,是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170家暴增至2024年的360家,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新店開業。這種“以規模換利潤”的策略成效顯著——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同比增長44.2%,訂單量增長37.5%。
光鮮財務資料背後,食品安全投訴、單店盈利疲軟、估值泡沫爭議等問題,也讓這場IPO之路暗流湧動。
儘管遇見小面計劃未來三年再開440-530家新店,但單店盈利能力已現隱憂。
雖然低價策略帶來客流增長,但同店銷售額在2024年出現下滑,部分老店日均銷售額跌破萬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80%門店集中在一線城市,這些市場租金成本高企,未來下沉至二三線城市的效果尚待驗證。
另一方面,遇見小面還需面對短期償債壓力較大的問題。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面流動比率僅0.5。一般來說,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大於1時,公司債務結構才算安全。
東吳證券分析師吳勁草認為,2.4億元的流動負債主要來自於門店租賃(新的會計準則這部分計入負債)。他向鹽財經記者表示,“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餐廳租賃場地即屬於負債,屬於正常經驗。”
從事餐飲行業多年的唐欣則認為,遇見小面的短期償債壓力確實較大,但其開放加盟後,特許加盟收入的快速增長應該能彌補一部分現金流。
“總體來說不會對其經營造成太大影響。遇見小面這幾年分紅較多,這也給外界一個現金流充裕的訊號。”
可遇見小面開放加盟後,能否透過這一模式快速回血,或許要打一個問號。
2019年開始,遇見小面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擁有81家特許經營餐廳,即加盟店。
遇見小面從2019年開始探索特許經營模式/圖源:遇見小面
翻閱招股書,遇見小面希望未來“逐步提高特許經營餐廳的比例”,並透露公司計劃分別於2025年、2026年、2027年開設約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自營和特許經營新餐廳。
不可忽略的是,部分特許經營餐廳在遇見小面的擴張中成為了“犧牲品”——從2022年到2024年,已經有超20家特許經營餐廳關閉或轉型為直營餐廳。
直營餐廳可以讓公司承擔沉沒成本,但特許經營餐廳的關閉或轉型數量若繼續提高,只會讓想入局者望而卻步,也會增加公司壞賬風險。
“遇見小面急於擴張,開店選址考慮標準不高,很容易關閉”,王傾認為,其店面多在商場B1層開,外部廣告很難看到,名氣也受限。同時因店面大多在商場,租金成本高,這也會成為特許經營商容易“望而卻步”的因素之一。
加盟商在考慮盈利的同時,也會看重品牌的知名度。即使遇見小面已經扭虧為盈,如何讓特許經營商相信自己的長期運轉能力,依舊是亟需解決的挑戰。
餐飲行業會存在“規模不經濟”的問題。這指的是隨著門店數量擴張,企業非但未實現成本攤薄和效率提升,反而出現單位成本上升、單店盈利下降、 管理複雜度激增等現象,最終導致整體利潤率下滑的行業性難題。
招股書中,遇見小面就面臨著單店日均銷售額、同店銷售額、整體翻檯率均下減的問題。
唐欣分析稱,品牌老化,產品口味陳舊都會導致這一問題的產生。品牌擴張到一定程度,門店管理難度加大,容易出現供應鏈跟不上規模與質量問題。
在他看來,除了加強新品研發、最佳化供應鏈和門店管理之外,開拓多品牌發展的路徑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應受訪者要求,除吳勁草與唐欣,其餘均為化名)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