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江禾 ◎編輯 | 小木
全國沿海城市正在掀起港口擴建潮。
9月21日,寧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寧波港”)釋出公告,以全資子公司浙江海港佛渡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為專案實施主體,投資建設寧波舟山港六橫港區佛渡作業區一期工程(簡稱“佛渡一期工程”),投資約65億元。
這意味著,繼去年10月寧波港梅山港區6號至10號集裝箱碼頭工程(簡稱“梅山二期專案”)建成後,寧波港將迎來再度擴容。
而最新批覆的《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同樣將港口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
不光寧波和青島,根據公開報道,上海港、廣州港、深圳港、天津港、大連港等一批碼頭專案都在建設中。

與前段時間部分自媒體臆測、其實大部分都還停留在規劃層面的“瘋狂挖運河”不一樣,沿海城市的港口擴建潮可謂實打實的“行動派”,而且是真金白銀的大手筆投入。
這背後很大程度是因為,即使全球經濟陷入泥潭、商品貿易受地緣政治影響較大,但未來全球經濟走出低迷、全球貿易走向一體化仍然是大趨勢。
換句話說,從市場分工角度看,全球範圍內便捷的商品流通仍然是各個國家老百姓最具價效比的選擇。
這也是港口航運的價值所在。
在全球貿易格局中,這些年一個顯著的變化趨勢,全球中間品貿易額佔比正在連年上升。
中間品,是指用於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再製品,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經進一步的生產加工後得以形成最終的消費品。
這顯然是地緣政治影響之下的一種無奈選擇。但饒是如此,仍改變不了全球範圍內對高性價比商品的需求。
中國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中間品貿易仍然顯示出極強的韌性。
全國各大港口的不同表現,也體現出中國貿易正規化轉變——
比如青島港吞吐量超越廣州港,一方面是由於青島港近年新開通的航線多通往“一帶一路”國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屬於中間品;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廣州港此前主要出口產品中不少屬於電子消費品,近年來受貿易摩擦影響較大。再如寧波港能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大港,也受益於浙江在中間品、加工貿易領域出口實力。
在此背景下,各沿海城市紛紛發力港口建設,既體現出對經濟向好的堅定信心,從中也映射出中國鞏固中間品貿易優勢、全球供應鏈霸主地位的大棋局。
一方面,隨著中國與東盟、“一帶一路”國家經貿往來愈發密切,各港口密集開通新航線,必將帶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速,以保障貿易往來。
另一方面,當中間品貿易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佔據主導,各港口擴建還將進一步穩固中國中間品貿易的霸主地位,幫助中國深度嵌入國際產業鏈價值鏈,實現強鏈固鏈。
對青島乃至山東而言,依託港口優勢發展中間品貿易,背後還涉及穩外貿、促進產業轉型、做強新興產業的大文章。
相關閱讀:《中國第三個10萬億大省,要來了》
1
具體來看近兩年全國沿海城市港口建設行動,呈現三大特點。
一是新建港口規模大、投資額高。
比如,青島港新版總規指出,規劃綜合透過能力達到8.3億噸,較現有透過能力再翻一番。
為支撐這一目標,前灣港區將加快推進總投資168億元的前灣港區集裝箱升級改造工程;
董家口港區將加快啟動總投資310多億元的董家口港區北三突堤7-8號泊位等重點工程建設。
龐大的投資體量下,不少城市港口建設都得到了金融機構和國家政策資金的支援。
比如,由上港集團投資建設的洋山深水港區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及配套工程專案(簡稱“小洋山北側工程”),總投資達到513億元。
據上港集團此前公告,公司擬以控股子公司上海盛東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簡稱“盛東公司”)作為專案主體,投資建設該專案。據公告,盛東公司由上港集團持股80%,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
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水運“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工程,小洋山北側工程建設中已得到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援。
8月23日,中國進出口銀行作為聯席主承銷商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發行了20億元10年期中期票據,募集資金主要用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區小洋山北作業區集裝箱碼頭及配套工程建設。
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集裝箱碼頭一期工程,總投資超過百億。
據深圳港此前公告,該專案由深圳港集團與和記黃埔鹽田港口投資有限公司組建的合資公司鹽田東區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
2022年12月,該專案舉行系列簽約儀式,期間,鹽田港東區國際集裝箱碼頭與由兩家銀行組成的銀團簽訂總額合共人民幣32億元的專案前期貸款協議。
二是注重各港區之間的聯動。
據浙江2023年初發布《世界一流強港建設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簡稱《方案》),梅山、六橫(佛渡)港區千萬級集裝箱泊位群建設工程,是浙江打造世界一流強港的核心建設專案。
其中,寧波港梅山二期工程,已於2023年底全面投用,寧波由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唯一擁有雙“千萬箱級”(穿山港區、梅山港區)吞吐能力的單體集裝箱碼頭城市。
自梅山港區10個集裝箱泊位投入運營後,寧波港吞吐量實現快速躍升,從2019年的2754萬標準箱躍升到2023年的3530萬標準箱,增長近30%。
而根據《方案》,到2027年,浙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4000萬標準箱;為超越4000萬標準箱量級,浙江將打造世界級集裝箱泊位群。
值得一提的是,串聯寧波港各港區的舟山六橫大橋,同樣計劃於2027年實現竣工通車。
依託舟山六橫大橋帶來的集疏港條件,佛渡一期將與梅山等港區在基礎設施及產業發展方向聯動,支撐浙江打造世界級集裝箱泊位群。
三是南北城市新建港口側重點不同。
其中,南方城市新建港口多圍繞集裝箱碼頭展開。
比如寧波港佛渡一期工程、梅山二期工程,上海港小洋山北側工程,深圳港鹽田港區東作業區一期工程等,都屬於集裝箱碼頭。
相比之下,北方城市新建港口多圍繞礦石、原油碼頭展開。
比如,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正建設的第二座40萬噸級礦石碼頭,建成後將港區鐵礦石接卸能力提升1600萬噸,堆場面積增加125萬平方米;
12萬噸級油品碼頭工程,將新建2個12萬噸級油品泊位,為中石化擬落地董家口煉化一體化專案儲備能力。
天津港同樣在提速擴建原油、煤碼頭。
今年初,國能天津港二期碼頭專案完成選址,該專案投資57.97億元,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建,三年後投產,建成後運力能再提高一倍;
3月27日,天津港大沽口港區9號油品液體化工碼頭改建工程開工建設,9月25日,該專案透過交工驗收,碼頭靠泊能力從原5萬噸級升級至10萬噸級,碼頭吞吐能力由183萬噸/年提升至410萬噸/年。
2
全國沿海港口大擴建的背後,是各港口正持續拓寬對外合作、延伸經濟腹地,帶動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以青島港為例,這幾年,青島港加速走出去,對內深化與陝西、山西、河南等沿黃流域省份合作,對外深化與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區國家合作。
從青島港新簽下的合作來看,多圍繞鐵礦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貿易展開。
比如去年和今年的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籤下的新加坡托克集團山港托克國際貿易專案、山東港口伊藤忠青島鐵礦石國際中轉專案,都屬於鐵礦石等大宗貿易。
這其中,山港托克國際貿易專案首船自營鐵礦石,已於今年2月14日在青島港成功落地。
山東港口與伊藤忠早於2021年在青成立合資公司山東港益商業發展有限公司,合資公司面向日韓等海外客戶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礦石集採、儲存、混配加工等定製化服務,已實現鐵礦石、煤炭等國際中轉超580萬噸,累計貢獻進出口額超7億美元。
與沿黃流域省份的合作方面,今年以來,山東港、青島港接連赴陝西、山西、河南等地舉行推介會,簽下多筆合作。
寧波港、上海港的擴建,則很大程度是為滿足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地區的內外貿需求。
據國務院去年底釋出《浙江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特別強調寧波舟山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寧波舟山港在推動浙江省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目前來看,寧波港梅山二期工程,主要承擔長三角地區和長江沿線地區內外貿物資中轉運輸任務,是寧波舟山港所屬岸線最長、大型裝置最多的集裝箱港區和主要汽車滾裝作業港區。
據佛渡一期工程公告,該專案也主要是為滿足長江經濟帶運輸需求。
此外,上海港小洋山北側工程專案包括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及套工程,設計年透過能力為1160萬標準箱,偏重於進出長江貨運的水水中轉需求。
另一邊,為向腹地市場提供服務保障,各港口也在持續加密國際新航線。國際物流運輸日趨活躍,也對港口設施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以來,青島港新開通“青島-新加坡”航線、長榮海運東南亞直航“NCIE”航線、馬士基航運亞洲-南美西直達航線AC1、韓國現代商船東南亞航線KC2、地中海航運CARIOCA周班航線等。目前,青島港開通航線220餘條,通達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航線密度穩居中國北方港口首位。
港口保障方面,青島港共擁有生產性泊位126個,其中萬噸級泊位100個。隨著40萬噸級礦石泊位、30萬噸級原油泊位、集裝箱自動化碼頭陸續建成,青島港成為我國北方最大外貿原油接卸港、北方三大外貿鐵礦石接卸港之一、北方最大集裝箱幹線港。
3
全國港口擴建潮之下,全球經貿合作也在經歷大變局。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相比於消費品貿易,中國中間品貿易優勢愈發穩固。
目前,中國已連續12年保持全球最大的中間品出口國地位,製造業中間品貿易在全球佔比達到20%左右,國家海關資料則顯示中間品貿易對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
同時,隨著全球貿易的性質從簡單的製成品鏈式交換結構轉變為涉及中間品的更為複雜的網狀貿易結構,中間品貿易價值也在不斷放大。
今年初舉行的全國外貿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外貿領域重點拓展中間品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推進貿易數字化、貿易綠色發展”。
對於正發力外貿的青島來說,中間品貿易無疑是重要抓手。
尤其是,中國中間品貿易的主要合作國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與青島合作正日益密切。
據青島海關統計,2023年青島中間品進出口值達到4960.4億元,佔全市進出口總值的56.6%。
在出口方面,青島對馬來西亞、墨西哥出口汽車零配件類中間品、對印度出口鋼材類中間品,對越南出口電子元件類中間品等,都實現了兩位數以上增長;在進口方面,2023年,青島進口中間品2867億元,佔全市進口總值的70.9%。
近日,青島市印發《青島市推進對外貿易穩增提質若干措施》,明確指出拓展中間品貿易空間,制定擴大中間品貿易三年行動計劃,提振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出口。
長遠來看,發展中間品貿易,如新能源電池、汽車零部件、積體電路、智慧穿戴裝置等新興產業中間品的進出口貿易,還將有力促進青島乃至山東產業轉型、做強新興產業。
依託外貿優勢,青島已吸引了奇瑞青島基地、鵬輝能源等新興產業專案落地。據青島財經日報今年3月報道,奇瑞透過青島對外出口業務額達到數十億。
從全省範圍看,作為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第一省,山東擁有諸多細分產業鏈“隱形冠軍”,大量企業處於產業鏈中間環節,透過發展中間品貿易帶動山東企業“組團”出海,還將助力山東建立更穩定的全球產業鏈合作體系,對抗貿易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