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入戲是一檔由 故事FM 出品的內容種草欄目,在這裡,你將聽到我們對創作者的訪談,以及安利給你一部我們喜愛的作品。
作為紀錄片愛好者,CNEX 是我一定要介紹給你的一個機構。
CNEX 是一家非營利性質的民間文創組織,以支援所有華語獨立紀錄片創作者為宗旨,為華人世界的青年搭建紀錄片創作的橋樑。「CNEX」是英文「Chinese Next」的縮寫,意思是華人新世代,它於 2006 年創辦,到現在的 18 年間幫助了數百位華人青年導演實現紀錄片夢想。
這裡是由 故事FM 出品的內容種草欄目「垂直入戲」。在每期節目中,我們會向你安利我們喜愛的作品,或是創作者。
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 CNEX 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目前的 CEO ,陳玲珍。

■ 陳玲珍在紀錄片提案會現場擔任評委
-1-
從小耳濡目染看電影
CNEX 作為一個扶持紀錄片作者和紀錄片創作的非盈利機構,成立於 2006 年。
我和紀錄片的淵源要先從電影說起,從小很幸運我父母喜歡電影。他們是臺灣的一對夫婦,我是大女兒,從我三四歲就跟著他們到電影院看各種電影,有好萊塢大片也有一些歐洲電影,電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凡父母有空或者有什麼好片子上映了,我們一定會去看,好看的片子還會一看再看,所以從小就耳濡目染,很喜歡電影。

■ 童年時期的陳玲珍
小時候對電影的記憶是和汽水、巧克力、好吃的爆米花結合在一起的。中學時期我的學校也比較注重拓展視野,有機會在學校看了不少紀錄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宇宙大爆炸,當時感嘆原來世界是這樣的,初步接觸下就知道有一類影片在探究事物的真理,跟在電影院裡面看到的那些不太一樣。
對於紀錄片有更深刻的認識是臺灣早年有很多社會運動,有一些人把他們在社會運動過程當中的事情拍下來,但當時臺灣在戒嚴,這種運動其實是違法的,但是也有一些渠道把這些紀錄片流傳下來。等到 87 年臺灣解嚴,此後就百花齊放,報紙變多了,電視臺也變多了。
在幾乎同一時期,海峽的另一邊也開始出現獨立紀錄片的創作者。你可能還記得去年年底 故事 FM 採訪吳文光導演的節目。吳文光拍攝的《流浪北京》在 1990 年完成,成為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的起點。我們從此多了一個記錄時代的視角。
-2-
早年的工作經歷
上世紀 90 年代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在世界各地跑來跑去,因此對世界的認識、對電影的認識、對紀錄片的認識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在我成長的 80、90 年代,臺灣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所以經濟很蓬勃,所有的人無所不用其極地創業、尋找新的機會。因為我有八年的外企工作經驗,就被麥肯錫公司引進了。麥肯錫是世界上幾個比較大的諮詢管理公司之一,聲譽一直都比較好,對人的要求也相對非常嚴格。我很幸運前後在麥肯錫17年,從翻譯、編輯做起,歷經傳播專員、金融與科技領域的客戶諮詢工作、亞太區組織效能專家等職務。
得益於我的語言的優勢,同時我一直以來工作內容都是協調多方利益關係、尋找最大共贏點,使得我在麥肯錫裡能很好的理解各方訴求,所以 90 年開始 4 年多的時間裡,我的工作是編輯報告確保文字翻譯到位,所要溝通的內容到位,讓客戶能夠吃透我們報告的意思,根據我們給出的建議方案去執行和落實。

■ 在麥肯錫工作時期的陳玲珍
報告寫得好不好、說得清不清楚、是否能夠打動人、邏輯嚴不嚴謹、執行方案到不到位很重要,這幾年的工作經歷對我的溝通能力有大大提升,這在日後做影片的時候,處理任何一種跨文化跨領域涉及到人心和人性的東西,是非常重要的養成。
-3-
一拍即合,拍電影!
我定居北京是 2002 年,這時候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應該要出場了,那就是我的先生徐小明導演,因為我先生的工作的關係跟很多做電影的人有了一些接觸的機會。

■ 陳玲珍和先生徐小明導演
03、04 年開始,在麥肯錫我們有一些公益工作,像幫忙策劃國家公園、幫忙做一些可持續發展教育相關的專案,我們覺得要對社會有一定的回饋。
當時也因為跟很多的文化人有一些接觸的,也有機會看到一些不在主流媒體上會看到的事情。
因此生髮了這樣的想法,時代的備忘錄的書寫,既要描述這些光明的、正面的、成功的、值得被關注的主流,但同時也不應該忽略那些可能比較沒有被看到的人。有很多這種相對邊緣的非主流的,甚至弱勢的群體,他們的事情應該被更多人知道,這樣有能力的人才會看到他們、幫助他們。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中國加入 WTO 之後,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大部分人都在其中受益,但也有追不上時代車輪的人。像鐵路沿線這樣的紀錄片,把鏡頭對準了被主流社會忽視的邊緣人群,這讓陳玲珍認識到紀錄片的力量。她和周圍的朋友,希望可以為此做點什麼。
我們幾個朋友聊起來就覺得應該做點什麼。就來找徐老師聊,說我們想拍電影、做紀錄片,他相當於我們的顧問。
徐老師說做紀錄片固然是好,但是一次只能做一兩部,而且還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為徐老師自己 95 年左右做過一個臺灣的紀錄片叫做《望鄉》,講當年在臺灣已經開始有非常多的外籍勞工,他們為很多臺灣的家庭或者企業服務,但是他們很多時候可能沒有被當成真正的人來看待。
這部片子參加了柏林影展的論壇單元,也拿了一些世界上影展的獎,這也更堅定了我們覺得紀錄片也是很重要的一種影像媒體,而且它能夠給社會帶來的效益也是不容忽視的。
-4-
CNEX成立
既然拍一兩部片子是不夠的,也許我們可以成立一個機構。
說幹就幹,當時還在麥肯錫做高階合夥人的陳玲珍和新浪網的共同創辦人蔣顯斌Ben、電視編導張釗維一起,發起建立了 CNEX ,後來,陳玲珍把 CNEX 形容成「白日夢」,她說「我們每天都在做著各式各樣的白日夢,然後想辦法讓它實現」。
CNEX 成立是 2006 年年底,開始就確定了我們不是隻拍一部電影,我們希望能夠幫所有已經有故事在腦海裡的人能把這些故事都做出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更多的影片。

■ 左起 張釗維、蔣顯斌、陳玲珍
Slogan 叫做「給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我們相信在我們要邁向太平盛世的這條路上,會發生非常多的故事,我們要把這些影片會記錄下來,現在的人可以看,未來的人也可以看。
資金方面,初期有一半以上都是我們自己的錢,但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我們得四處募款,有一些企業他們有文教基金會、教育基金會,會用這個給我們支援,很多企業界的朋友到今天都還是我們很重要的支持者。
-5-
十年,每年一個主題
06 年成立的年底,我們做了第一次主題徵案。
當年看到全中國 90 %的人都在努力掙錢,所以我們的第一年的題目是「錢」,大家到底為什麼要這麼認真地去掙錢。07 年就有片子做出來了,開始有影展或者去高校裡做放映活動。
第一年我們是在中央美術學院動畫系的教室舉辦的,當年非常多人現在都還在紀錄片界活躍著。
比如《父親》的導演李軍虎,他是西安的一個電視臺導演,在他閒暇時拍的故事。
主人公父親就是整天為了讓兒子上大學所以去打工零工掙錢,有時候錢不夠就四處跟工友們借錢,有個小本上記著他借了多少錢,還了就劃掉,又借了就再填上。兒子四年大學畢業,他的本換了好幾個,當時這故事太動人了,所以我們支援了。

■《父親》海報
還有杜海濱導演的《傘》、張經緯導演的《歌舞昇平》、彭輝導演的《浮萍》等等,都展現了老百姓真實的生活,有窮的、有不那麼窮的、有很有錢的,有苦的、有沒那麼苦的、有苦中作樂的,所以第一年我們就看到了CNEX 的確可以收到非常多作者一直在關注的話題。
從 2006 成立以來,我們有 10 年的時間每年出一個主題,這些主題都跟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有很大關聯。從金錢、希望與夢想、危機與轉機、青春與公民等等,每年我們會選 25 個作品,邀請他們來做工作坊,真正跟一些行業裡的專家、老師們探討想拍的東西,最後我們從 25 個當中選出 10 部,每一部給予 1 萬到 2 萬美金來支援他們完成,這個過程就使得我有機會在這 10 年的過程當中接觸到近百位青年導演。

■ 陳玲珍的工作照
-6-
CCDF,面向國際的平臺
這十年間 CNEX 扶持了很扶持了很多獨立紀錄片導演去搞創作,但拍紀錄片並不是一份能賺錢的工作, CNEX 能提供的資金支援也有限。紀錄片導演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搞創作,都舉步維艱。後來,CNEX 團隊注意到,國際媒體對華人社會的題材充滿了高度興致與關注,但因為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華人獨立導演缺乏對國際市場的瞭解,多數難以進入既有的國際紀錄片提案系統,所以,華文紀錄片創作者很需要一個和國際市場之間的橋樑。
CCDF 提案大會是從 2010 年開始的,這是一個面向國際的提案平臺,同時也是人才培養的平臺,能讓作者們跟國際上的決策人去碰面,找到合作和支援。同時也把中國人事情能夠記錄下來,讓更多的人看到。
比如前兩年《棒!少年》的導演許慧晶,他的第一部長篇作品《媽媽的村莊》就是在 CNEX 完成的,講的是一胎化政策在農村是如何的被落實的。

■ 《媽媽的村莊》海報
他用紀錄式觀察式地手法拍了很多東西,我們有很好的監製老師在剪輯上給了他很好的指導,影片一出來就走到了國際的英國謝菲爾德、德國萊比錫等影展還得了獎。
也因此等到他要拍《棒!少年》的時候,有人願意投資。
紀錄電影《棒少年》講述了一群出身草根、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國手和 70 歲傳奇教練的帶領下,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直至赴美征戰的真實故事。導演許慧晶一開始就能得到資助來創作這部作品,這對一個紀錄片導演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事情。

■ 《棒!少年》宣傳照
後來在 CCDF 提案會上,愛奇藝的製片人齊康就看上了這個題材,最後愛奇藝把專案整個拿下來,又找了很多人來幫助宣發。
但慧晶和齊康最後又請我和徐小明老師做這個片子的監製,幫助更好地講好這個故事,所以後來我們也做了剪輯指導、影片後製作的一些工作,幫著把長篇的部分完成了。
-7-
IM 兩岸青年影展 與 生生不息訓練營
「生生不息創作訓練營」立基於「 IM 兩岸青年影展」的大平臺。我有幸在「 IM 兩岸青年影展」的第一屆就被邀請擔任評委之一,所以也看到了非常多青年電影人。
陳玲珍所說的 IM 兩岸青年影展創辦於 2020 年,以扶持全球高校華人青年影視創作新力量為目標,與 CNEX 的宗旨不謀而合。「IM」是「In Moments」的簡稱,意為「從這一刻起」,倡導青年創作人以影像為手段,呈現多元時代下的社會發展。今年是兩岸青年影展舉辦的第四個年頭了,10 月 11 日到 13 日在福建平潭舉辦。

■ 2024 IM兩岸青年影展
第一年的時候,我特別驚訝全世界學電影的華人有這麼多,當時遞交進來的作品有一千多部,經過初選複選最後選出 50 部,題材非常多元化。我想這麼多投稿的影片,這麼多人,這麼巨大的量,中國電影市場怎麼可能確保大家都有飯吃,最好我們能去吃世界的飯。
所以當時我跟 IM 組委會商量,下一年應該要設定一個訓練營,入選的這 50 個作者如果有做長篇的計劃,我們有一個機制給他們一些支援和幫助。
2020 年陳玲珍就受邀成為首屆 IM 兩岸青年影展的評委,在這裡她看到了許多對紀錄片滿懷熱情的年輕人,也促使她產生了想為他們做點什麼的念頭。所以從第二屆 IM 兩岸青年影展開始,就增設了生生不息訓練營。透過「創作指導+產業對接」的形式,給青年導演提供長片創作指導,尋找全產業鏈的助力。
-8-
培育和發展雙向前行
今年 12 月 CNEX 就 18 歲了,中國的社會發展有非常大的變化,我們當年做了 10 年的主題徵案之後,其實就停下來沒有再繼續做第二個 10 年的徵案。
基本上只要這 10 年中在 CNEX 出過作品,進而在國內外影展上有過收穫的人,其實他們很快就會變成爭相競奪的人才。
隨著紀錄片的發展、普及以及受重視,現在已經在各大平臺變成一種顯學。比如最近我們做的《兩岸家書》,在 B 站上前幾天已經 4000 多萬閱覽量了。

■ 《兩岸家書》海報
《兩岸家書》有 6 集,它不是單純獨立創作的概念而是有調研與策劃引領的創作,而且我們在前期又特別看重田野調查,進入到真正人的層面,真正找到一些主流媒體都不會拍的故事。
單集的執行導演找的都是青年導演們,有的都是第一次做這樣的片子,但我們有有經驗的聯合總導演帶領他們,最後分給了四個導演完成。
所以社會在變化,觀眾也在變化,觀眾對影片的喜好和衡量的尺度也在變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在做很多嘗試。大概四五年之前,我們就開始在考慮製作流媒體平臺系列紀錄片作品,更直接的把中國發生的故事推向更多國際觀眾的視野。

■ 陳玲珍在英國謝菲爾德紀錄片影展
好的傳世作品在創作上需要始料未及,但打動人的東西還是持之以恆的,我們需要做出一定的取捨但不丟失初心。電影創作沒有標準答案的,它是千萬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組合以後形成的。
所以在青年導演的扶持路上,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我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通常能在他們說的事情裡找到真正對他來說最核心的訴求跟追求,因此發展和培育是一條雙向前行的路。
紀錄片需要有創作者,創作者需要有陳玲珍這樣的傾聽者,來為他們搭建創作和市場之間的橋樑。無論是CNEX、CCDF 提案大會還是 IM 兩岸青年影展,陳玲珍一直在為紀錄片創作者搭建這樣的橋樑。就在上週末,第 4 屆 IM 兩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剛剛落幕,自全球 342 所高校的青年創作者們,帶來了 2264 部作品。希望未來有更多這樣的橋樑和平臺,讓這些創作者可以把創作,一直進行下去。

↑歡迎「關注」故事FM 並設為星標
-圖片來源:講述者

Staff
講述人 | 陳玲珍
主播 | @寇愛哲
製作 | 文卓
聲音設計 | 文卓
文字整理| 文卓
運營 | 鳴鳴
BGM List
01.納川-桑泉
02.關聯 敘事 溫暖-桑泉
03.片頭曲&片尾曲-彭寒
出品|聲音故事傳媒「故事FM」
版權宣告:聲音故事傳媒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故事FM
故事FM 是一檔親歷者自述的聲音節目
蘋果播客 | 網易雲音樂 | 喜馬拉雅 | 蜻蜓FM | 小宇宙
QQ音樂 | 荔枝FM | 懶人聽書 | 酷狗音樂 | 酷我音樂
均可收聽
↙點選「閱讀原文」,講出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