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時節《希望》雜誌老同事聚會——是的,當年我和黃小姐就是在《希望》認識的,她是文學編輯,我是時尚編輯。從2015年我們一起創業到今天,正好十年。

<<< 向上滑動可檢視更多 >>>
談笑間很多往事重現,我們當時有個小圈子,除了我和黃小姐,還有兩個姑娘,大家青春正好,放蕩不羈愛自由,發誓要擺脫世俗規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十幾年過去了,大家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今昔對照,多少有點現實是想象的變形記那意思,聽到最多的感慨就是,誒你以前好像不這樣啊!
然而唯一得償所願,真正隨心而為的,好像就只有黃小姐。我們討論了一下,發現這是因為黃小姐是一個把自己的需求前置的人,而且,她想要的,她會說出來,無論大事小事。
黃小姐總有一種很可愛的理直氣壯,比如說在相熟的菜館點菜的時候,她絕不會像薛寶釵那樣,揣摩別人愛吃什麼,再詢問每個人半天,糾結半天,她會事先宣告“我來點的話,那我就點我認為最好吃的幾樣菜了”,於是爽快地拿起選單,叭叭一頓點。
往往是好吃的,除了有時候會辣一點,關鍵是很節約時間,而且也讓朋友們試到了新菜。
她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應該首先對自己負責,讓自己活高興了,氣氛才會輕鬆,大家才都會開心。

她認為這個世界有些糾結彆扭,就是因為人們太在乎別人的需求而無視自己的需求,有時候是覺得自己的聲音很微小,有時候又把發聲這件事想得太嚴肅,事實上,宏大的生活就是由無數渺小的人以及微小的具體的聲音組成的。每個人都有勇氣把自己表達出來,才能推動世界變得更好。
當然,這些她也是後來才懂的。

一個普通女性發出的“微聲”能帶來什麼
史前的黃小姐,是一個很膽小的人,用她老友的話,就是整個一個很“慌”。
總是想要做一個別人心目中的好女孩,溫良恭儉讓。
湖南親友們聚會,說起某個女孩,最大的肯定就是“懂事”,第二是“靈泛”(湖南方言:聰明,會察言觀色,懂得處理事情)。
但她永遠是做得不出色的那一個,她既不十分懂事,也不十分“靈泛”,她的反應總是慢半拍,有點遲鈍,這大概歸結於她天性太敏感,別人一個小眼神,她已經有一百種想法,內心驚濤駭浪,外表就目瞪口呆,她總是很“怕”,怕做錯事,怕得罪人,怕招惹麻煩,真心覺得自己平平無奇,真心覺得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
所以她的前半生都在盡力融入集體,儘量不說錯話,儘量保持一個合適的節奏,像這個世界上大部分的女孩一樣,努力地找尋可以託付的物件,25歲時準時嫁人,30歲之前準時生孩子,“最後以一個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三世同堂的好命女人的面目終結於世界之上……”
她按照這個節奏一步步來,做得還算合格,但心裡並不痛快。因為就算盡力,她仍然不是最“懂事”最“靈泛”的那一個。
她不擅長做別人眼中的好,因為她隱隱地覺得別人的這個“好”是她永遠達不到的。

那時的我“不美麗,不快樂,不懂事,不靈泛,不受人待見,像一粒灰,像一隻籮底橙。”
人是活在真實的世界的,當真實的世界與自己想象的世界南轅北轍的時候,人就擰巴了。
如何自洽?只有靠“寫”,把自己的內心“說”出來。
開始是寫在日記本上,後來是寫在投稿信中,再後來是寫部落格,寫微博,寫公號……只有寫,才能撫平內心的焦慮,只有寫,才能理清風中的思緒,只有寫,才能讓自己平靜,她發現只要她把那點不舒服寫出來說出來,她的心就平了。
後來她才知道,這在心理學上,也是一種療愈,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說出來,發自己的聲音,這種需求像是一種感召,催發了她極大的激情,她拼命地寫寫寫,形容為“每天連外套都來不及脫地奔向電腦”,就是因了這種對於表達的熱愛,她得到離開家鄉的機會,毫不猶豫地躍入大城。
她來到廣州,世界驟然寬廣,更重要的是,她的聲音更容易被聽見。

一面當編輯,一面寫專欄,不過黃小姐寫的遠不止這些,就我目之所及,很少會見到像黃小姐那麼愛寫“碎碎念”的人,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都會引發她的感觸,或者寫成文章,或者發朋友圈或是微博。
她寫小而美的觸動,也會梳理自己的心路歷程,然後把這件事情當做是一個案例,或者一個成長的腳印記錄下來。她的生活態度就是“微而足道”。



<<< 向左滑動檢視更多 >>>
無論有沒有人贊同她,她都要做這種真誠的表達,有人看到會很有共鳴,想要跟她探討。然後這件事情就像蝴蝶翅膀上的震動,有時出乎意料地會形成某一種小小的效應。
比如她最近看到小區裡那些生意不太好的咖啡館,就呼籲大家經常去幫襯這些藏在“毛細血管”裡的小店。有人表示被暖到,有人跟她說想做這個主題的調研。說不定不久後真的可以影響那些就在你附近的具體的人。
這種對於“微聲”的無限偏好,某種程度上也是咱們現在這個小小的公眾號創立起來的契機。
我號的簡介是“關於這個浮華世界的小角度研究報告”,就是小角度,小視野,聲音也許不是特別大也無所謂,因為發聲的初衷不一定非得要做出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帶來一點溫度、一點熱量已經很值得了。

再微小的聲音,發出來,世界才會有回應
大概也是這樣的心態給了我啟發,也讓我學會聽到他人的微聲,因為我十分懂得,那些被包裹在呼嘯的時間長廊裡,細微但堅定的聲音有多麼難得。
特別是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很多時候寧願在小事上讓自己受委屈,在面對生活的重大課題時反而因為過多的消耗而無法集中精力。
時刻聽見內心微小的聲音與需求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而嘗試著發出屬於自己的“微聲”同樣是一種途徑。如果暫時做不到不去期待回應,那不如主動地降低噪音,把世界想象成遼闊山川,靜謐峽谷,它們永恆而堅定,所有發出的聲音,都有迴響。

臨近三八節,我們聽到許許多多不同的女性主張,而專業戶外品牌KAILAS凱樂石發起的「她的攀登」,讓我格外的有共鳴。
其實早在去年的三月我就對「她的攀登」這個專案特別有印象,2024年,凱樂石與三位女性攀登者一起,以自主攀登的方式,在海拔5348米黨吉雪山開闢了一條新的線路。
當你看到三個小小的身影,三束並不耀眼但堅韌的光芒在雪霧中若隱若現,她們的聲音已在白雪蒼茫間震耳欲聾,成為傳奇。你看,戶外女性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攀登!開發一條屬於自己的線路,並將線路命名為「她的攀登2024」!
▲2024年《她的攀登》TVC
而今年「她的攀登」,則聚焦在了一位普通女孩「媛媛」身上。
▲2025年《她的攀登》TVC
她不是專業的登山者,也不以此作為職業,她在姐姐的啟蒙下愛上戶外與攀登,在那些只能依靠她自己的體魄、膽量和智慧的活動裡,她似乎更明確了那些屬於她自己的小的需求,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我想去更高的山上看一看。”

當你嘗試不再“守口如瓶”便發現,就像所有會堅持發聲的人一樣,最先聽到回應的,永遠是自己。
自那之後,她一次又一次完成了新的攀登、新的旅程。

在那些必須更專注的高難度攀登裡,她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具體,她會在論壇上說出自己的想法,也結識與她擁有共鳴的其他人,而今年,聽到她的聲音的,正是KAILAS凱樂石。
在瞭解到她有攀登珠峰的計劃,卻沒有找到適合小身材尺碼的高山連體羽絨後,凱樂石的設計師主動與她取得聯絡併為她量身裁衣,提供獨屬於她的尺碼的8000GT連體羽絨服。

在今年《她的攀登》紀錄片中,凱樂石的設計師十分認真的聆聽著她的微聲。
作為全球三大全系攀登品牌之一,或許也沒有誰會比凱樂石更知道,在高風險的高海拔攀登運動中,合適且專業的戶外裝備是多麼生死攸關的命題。

只是更多的時候,戶外運動都被理所應當地認為是少數勇敢者的遊戲,那麼那些熱愛登山,想要去更高更遠世界看一看的女性攀登者們呢?她們往往會因為偏見,因為過於“平凡”,她們的的苦惱與需求往往會被忽視埋沒。
但凱樂石知道,再微小的聲音,都應該被聽見,都無比重要。這些身體力行的改變,也讓無數有著同樣需求的攀登者們都受益於蝴蝶振翅的餘波。

▲紀錄片中的同款8000GT連體羽絨服也已經上市了。助力每一位擁有高海拔登山夢的她們在更廣闊的世界裡自如探索。

每一位女性的微聲,都值得被聆聽
這是一位普通女性的微聲,最初只有自己聽見,而後又被凱樂石聽見,如今被更遙遠的我們聽見,她似乎只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卻發現其實無數人都擁有同樣的心聲。
我想,“微而足道”的效益或許並不侷限於黃小姐或是媛媛,它也是每一代女性找到自己的方式。

或許作為女性,我們都太習慣於“微不足道”,我們削減自己的體感,再投入巨大的社會機器當中,試圖契合時代的節奏,可實際上,如果微小的聲音一次次被漫不經心地忽視和弱化,那它壓在心裡一定會變得山一樣巨大,我們匆忙向前,卻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
那麼慢慢地,用說也好、寫也好,用眼睛、用雙腳踏出那片困住我們的地方,認真地聽到內心裡每一個想要,同時不害怕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微小足以為道,更不吝回應同頻的聲音,當這樣的聲音愈發共振而響,再微小也能聚成山海,回望時,我們已經擁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或許,你也有自己的微聲故事嗎?或許,也嘗試著將它向外發出吧!看看它會給我們能帶來什麼。
作者:藍小姐
責任編輯:阿碗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