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靈科技孫瑜:用腦電波治療失眠?一家腦機介面公司的創業之路|OMEGA訪談錄

從《駭客帝國》到此後的《阿凡達》,這兩部科幻電影代表作暗含了關於人類未來的諸多隱喻,其中一個重要的未來科技就是腦機介面。用意識操縱身體,一度讓我們覺得遙遠的腦機介面,如今早已從科幻走向實驗室、又從實驗室走向商業落地。
本期OMEGA訪談錄,我們邀請到腦機介面技術公司柔靈科技的創始人孫瑜。身為化學博士的他,偶然發現了材料科學的跨領域應用可能,並從中看見了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機會,決定投身創業。
這期文章裡,他將和我們深入分享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方方面面,以及它是如何從科幻走向現實,又是如何造福人類的。
1. 選擇非侵入式腦機介面領域創業的原因
2. 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應用前景
3. 腦機介面技術是如何走向普羅大眾的?
4. 腦機介面創業的全球格局如何?
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史——
從科幻到科技
請孫博士先做個自我介紹。
我是腦機介面技術公司柔靈科技的創始人孫瑜。2003年,我畢業於浙江大學,之後去美國生活了十幾年,期間經歷了求學與創業。起初我在新澤西州攻讀有機化學藥物方向的博士,中途在舊金山從事製藥外包方向的創業。那時大概是2008年,關於製藥外包的創業很火,我們主要是為大型藥企提供小分子合成研究服務,並將相應配方及分子成果售賣給大藥廠。
2009年金融危機,那年我重返校園完成博士學業,進入了全美高分子材料領域排名第一的阿克倫大學。我的博士研究聚焦於高分子與奈米材料,它們被用於很多汽車配件,比如感測器晶片、電極等等。
博士畢業之後,我去了當時全球最大的碳材料公司負責研發,後來也在堅持開展科技諮詢類創業專案。2016年至2018年期間,亞洲(特別是中國香港和內地)的企業家、投資人會去美國考察,那時我跟著他們去看了很多航天航空、腦機介面、神經生物學、精準醫療、新能源及生物工程等領域的實驗室、教授團隊及專利機構,同時也考察頭部企業和CES展會。這段經歷讓我對其他領域的一些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請問是什麼契機讓您決定開展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方向的創業?
之前我只是對材料科學比較瞭解,後來我對材料科學的跨領域應用有了全新認知——原來高分子材料不僅能應用於汽車等行業,還能在腦科學、神經生物學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所以我們第一次覺得可以透過奈米材料來做腦電波監測,可以使腦機介面從傳統的大型裝置向微型化裝置發展。
2017年,我去北大給上百個企業家、投資人講課,那時我們就有一個判斷:當時的腦機介面技術如同凌晨四點的太陽,黑乎乎的,看不到任何光明跡象。聽眾也覺得這個方向有點像是科幻。2018年,我回美國之後開始組建團隊,在2019年底與杭州區政府見面交流,2020年正式落地中國,2021年啟動天使輪融資,現在是第四輪融資了。
如今腦機介面已經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科技概念了,然而2017年您去北大講課時,別人都覺得這只是個科幻概念,而不是真實會發生的技術。請問這期間有什麼關鍵節點,讓腦機介面技術一下子變得廣為人知且可接受了呢?
我覺得這和技術的發展階段有點關係,一個技術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它的成熟度會有一個所謂的跨學科理論,即A技術的發展得益於B技術發展到某階段之後促進了A技術更好發展。我們認為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得益於幾個方面:第一,材料科學的發展;第二,人工智慧演算法技術的發展;第三,晶片、傳統硬體的發展。
腦機介面技術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七八十年前,而五六十年代就已在腦電波監測領域取得比較好的一些應用,比如癲癇診斷和重度睡眠監測等方面。在過去的十年中,腦機介面技術又出現了一些更加新型的發展,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材料和演算法AI的出現,使得過去需要大量感測器才能監測到的訊號,現在透過人工智慧或者機器學習的方式,能夠在感測器比較少的情況下,捕捉到同樣的結果,得到類似的一些精準結論。
另一方面,材料科學的發展,促使傳統的腦機介面的電極壓、裝置重量都會減少,佩戴也會更舒適。如此一來,奈米電子的腦機介面裝置未來有望走出醫院,惠及更多普通消費者。
腦機介面技術:
從睡眠監測到睡眠治療
以柔靈科技為例,目前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有哪些應用場景?
我們關注的一個比較大的方向是睡眠。其實我們睡覺的時候,腦電波會有不同的訊號,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訊號解讀出很多資訊。它也可以用來做情緒心理方面的監測。接下來我們甚至可以透過監測睡眠來幫助診斷一些神經類疾病,比如老年痴呆或者帕金森,又或者是抑鬱症等風險。當然也可以透過監測腦電波,實施相應的干預來改善深度睡眠,也可以縮短入睡時間。
以睡眠監測的臨床場景為例,手環、手錶監測睡眠和腦機介面監測睡眠的本質差異是什麼呢?
透過手錶監測到的訊號是血氧訊號,它需要把這些訊號透過演算法間接地轉換為睡眠訊號,所以精準度一般都會比較低。腦機介面睡眠監測是精標準,而且臨床上用腦電波去監測睡眠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先前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的消費品應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之前的裝置太大了,穿戴非常麻煩,以至於做睡眠監測時需要花費半個小時去佩戴那個裝置。除此之外,那個裝置還會影響睡眠。
現在用腦機介面進行睡眠監測,是用奈米材料製作的裝置,讓睡眠監測的精準度得到很大提升,像柔靈科技的醫療級裝置精度可以達到93%,家居級裝置精度也可以到達86-87%。同時,奈米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們的裝置使用場景不只侷限於醫院,現在在養老院、康養中心、酒店、體檢中心甚至是家裡,各種各樣的場所都能使用它。
針對睡眠方面,它是僅能監測睡眠,還是也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它能治療,現在是採用了基於深度睡眠腦電波的閉環聲波調控的技術,能夠提升你的深度睡眠的沉浸度,讓你睡得更深。它在監測你的深度睡眠的腦電波的同時,可以根據你腦電波不同的相位,讓你的深度睡眠腦電波振幅變得更大,這樣你就能夠在深睡階段睡得更好。
這是我們產品的一個核心技術,另外我也可以簡單分享一下目前我們還沒有公開的一些技術。我們的產品還可以在你睡覺的時候,透過閉環調控、聲波調控,幫助你鞏固記憶,讓你在白天學到的東西,能夠在晚上睡覺時的記憶鞏固效果變得更好。
關於睡眠,您有什麼提升睡眠的技巧可以分享嗎?
先拋開裝置不談,僅從一些行為療法的點去分享一下。
第一, 睡前不要看手機,藍光對皮質醇的影響特別大,皮質醇分泌過多,就會壓制褪黑素的分泌,讓人不容易睡著。看6分鐘手機就會讓你很興奮。
第二, 抑鬱、焦慮也會使得皮質醇的濃度居高不下,這個時候可以冥想,去做各種各樣的放鬆心靈的冥想。冥想可以使交感神經切換到副交感神經,從緊張狀態切換到放鬆狀態,從而使人容易入睡。
第三, 體溫對於睡眠有巨大的影響,降低體溫有助於睡眠。降體溫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開空調,將空調溫度調到21度、22度,體溫降低,會使得人體的生物節律往前倒。人體的最低溫大概是在凌晨5點鐘,最高溫大概是在下午5點鐘,人在睡著的過程當中,體溫是在下降的,所以讓自己的生物節律往前挪,就會更容易入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溫降低方法就是洗熱水澡,身體外面的溫度升高,身體裡面的溫度會降低。
讓腦機介面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柔靈科技的產品上,演算法和硬體哪一個更重要?演算法的難點又在哪裡?
公司叫柔靈科技也有原因,核心技術就是材料和演算法。柔的意思是柔性電子用軟材料做電極,讓它變得很軟很輕,靈就是聰明的意思,所以柔靈科技名字本身就表達了公司的核心技術是「演算法」和「材料」。
用炒菜來舉例,我們的工作流程分解出來就是:摘菜(採集資料)、洗菜(清洗資料)、炒菜(訓練資料)。摘菜(採集資料)的環節,我們用非常新的材料來採集資料,能夠在同樣的單位時間、單位面積裡採集到更多的腦電波。如果這個電極不好,那麼我們採集到的訊號就不好,也就是原材料就不好,那我們也就不可能“炒出好菜”。所以我們選用一些奈米電子電極,它能顯著提升與皮膚的接觸有效性,能夠在相同時間內捕獲更多腦電訊號。
這些腦電訊號就相當於“食材”,其中混雜著肌電、眼電等干擾訊號,我們需要對其進行清洗。最後再採用醫院的精標準去做標籤,以及開展深度學習的訓練,也就是“炒菜”。為了清洗資料環節,我們發了一些很好的學術文章,針對訓練資料環節,我們也融入了一些新的AI演算法。雖然產品看似只是一個晶片貼在額頭上,其實裡面已經嵌入了一個經過數十萬次AI訓練的成熟模型。
柔靈科技的產品現在能做到家用級嗎?
這個裝置可以直接拿回家裡,下載APP就可以開始使用。其中還涉及到一些AI部分,模型也是由我們自己開發的,現有的模型有兩個。採集資料環節的線上處理,我們在訓練的時候結合了一些開源模型,根據開源模型優化了演算法。
請問產品裝置有多大?民用產品定價多少錢?
醫療級產品的重量大概是13克,家居級產品的重量大概是4克,現在這個裝置,無論是在美國、中國還是在歐洲,都是最輕的一款腦機介面產品。家居級產品高配版大概三四千元,簡要版大概一千多元,目前已經上市了。
您覺得現在普通使用者對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接受程度有多大?使用者的顧慮是什麼?
其實這是我在創業過程中碰到的一個比較具體的問題,且不說是普通消費者,哪怕是醫生,我們在跟對方介紹腦機晶片的時候,也經歷了長時間的教育過程。教育市場的週期比我想象的研發週期還要更長。總的來講,這項技術無論在海外還是在國內,推廣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週期。
侵入式腦機介面VS非侵入式腦機介面
馬斯克專注的Neuralink還是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而柔靈科技則是專注於非侵入式的腦機介面技術。請問侵入式腦機介面和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有什麼本質差距?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問世,為行業解決了哪些以前沒有彌補的問題?
我覺得馬斯克之所以做侵入式腦機介面,是因為他的財富累積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計成本地投入這個方向,哪怕侵入式腦機介面相對來講週期很長,五年之內可能都不會有比較大的商業化進展。
另外我覺得侵入式腦機介面在倫理驗證、市場落地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某個四肢癱瘓的病人,因為想讓TA得到某一個功能,就將一個晶片放在TA的大腦裡面,這還是會存在一些風險。我們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我們認為在五年之內,我們可能會把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當作可商業化的方向。
至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和侵入式腦機介面的本質差距,非侵入式腦機介面就是將晶片放在頭部外面,採集到的訊號更多是一個神經元的綜合訊號;而侵入式腦機介面就是將晶片放在顱內,針對某一個神經元,探查到的會是一個更加精細的訊號。
請問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和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哪個的市場天花板更高一些?市場容量大概是多少?
我先講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優勢。我之所以針對這個方向去創業,是因為深入淺出,淺出的意思就是讓這個技術、產品更加照拂普通人,讓普通人也能用腦機介面去改變生活。
中國睡眠問題人群大概有接近一萬億的市場,醫療領域也存在一個需求——透過監測腦電波或監測睡眠來量化疾病,比如透過監測睡眠來快速發現抑鬱。之前因為睡眠監測裝置太大,無法隨身攜帶,也就無法幫助抑鬱患者。另外我們也在醫療端做了一些估算,大概是幾十億到一兩百億的市場。
還有一個很大的市場是銀髮經濟,其中又涉及到慢病管理。之前社群、養老院、體檢中心裡的爺爺奶奶做體症監測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測睡眠的,這不是因為睡眠不重要,而是沒有合適的工具給他們做睡眠監測。如果能夠給爺爺奶奶做一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的睡眠監測,那我們就可以對老年衰症做早期的診斷跟篩查。所以回到我開始提到的“深入”,其實就是透過構建基於睡眠的多模態的腦電波資料,來對某個特定的神經類疾病做大模型建模。
從全球範圍來看,大概有多少個廠商在做非侵入式腦機介面裝置?柔靈科技目前處於什麼階段,是追趕型還是引領型?
做非侵入式腦機介面裝置的公司五花八門,那我就講一些和奈米晶片或者睡眠相關的腦機介面公司。海外的話,我覺得這些公司可以去對標。
第一家是澳大利亞的COMPUMEDICS,他們有一個產品叫Somté,也是一個腦機介面貼在額頭上,不僅可以做腦電波監測,還可以做血氧監測。他們於2023年年底在美國拿到了FDA,應該是全世界第一個奈米晶片在美國拿FDA的公司。其實我們的產品在美國也在拿FDA,對比來說,他們的優勢在於走得比較靠前,已經是一家成立二三十年的成熟公司了;不足之處是他們深度睡眠的協調主要是以監測為主,沒有我們做得那麼深。
第二個就是飛利浦,雖然他們也可以做閉環,三年前還給美國NASA宇航員做過睡眠調整。但是他們的產品太重了,足足有100克,而我們的產品僅有4克。產品太重,我覺得可能會對效果有一些影響。
第三個就是MIT的一家公司,也是透過閉環聲波調控去做睡眠調整。他們側重於睡前,比如利用產品和使用者的β波做一個對沖,讓使用者的β波抵消掉,以便更快入睡。其實他們的產品原理和我們的產品原理很像,只是我們各自針對的靶點不一樣,我們的靶點是深睡,他們的靶點可能是睡前的一些腦電波。
Meta也推出了神經手環,這和柔靈科技的產品是競品嗎?如果不是,請您和我們科普一下神經手環,以及它和非侵入性腦機介面的區別?
Meta大概是在2019年年底,花了10億美金買了一家很早就在美國做神經手環的公司。這家公司之前用的是傳統的PCB(印製電路板)設計,而不是使用奈米柔性電子晶片製作,所以它的重量大概是70-90克。之前我們預估Meta應該會在2025年推出它的神經手環,但是它提前到2024年9月和AI眼鏡結合一起推出。這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推進,因為我們之前在這塊做了很多專利。
總的來講,我們現在用柔性晶片將神經手環做得很細很輕,這樣的好處就是未來可以直接跟手錶結合在一起,因為錶帶不能做得很硬。傳統的神經手錶的錶帶是一個電路板,很硬很重,現在我們透過柔性電子的方式,就能將錶帶變成一個神經錶帶,錶盤可能還是蘋果錶盤或者小米錶盤之類的。如此一來,就能很好地將神經互動技術和血氧、脈率等這些感測器結合在一起,未來還可能和AI眼鏡甚至和汽車做非常好的互動效果。
您作為OMEGA四期同學,請您對OMEGA提一些您的建議和想法;加入OMEGA之後對您創業有什麼幫助嗎?
OMEGA有一些非常好的課程,比如廈門大學吳世農教授的會計課。我對戰略及對外的一些資本溝通更熟悉,但是我對運營、財務並不具備專業經驗。在過去的創業過程中,因為這些我不熟悉的領域,也讓我走了一些彎路。雖然我之前學過CFA,但其實紙上談兵比較多。不過在廈門大學財經教授的課上,老師做了很具體的一些講解,讓我有了實踐過程。
另外還有一個教授在聊商業模式時說,一個新產品不一定要去建立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用之前已經有的商業模式來賦能這個新產品,讓它能夠更快速地落地,也是一個路徑。這也讓我覺得很有收穫。
往期回顧
第三季:運滿滿 王玉琛基點生物 陳喆華愛安特 戴遠敏賽富樂斯 陳辰酷渲科技 孫小雨隨幻科技 Jeff HongPPIO派歐雲 姚欣德風科技 王清傑企名片 黨壯 天縱生物金玉匯禾醫療 林林羽白 劉兆巖&朗新 葉光英Thunes 黃美倫&漢坤律所 於嵐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