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後為什麼會一覺睡得像“昏迷”?Science|新研究確定了幫助大腦償還睡眠負債的神經元簇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睡眠彷彿成了奢侈品。有多少個夜晚,我們在燈火通明中奮鬥,或在繁華街頭暢玩,直到凌晨才拖著疲憊身軀入睡。還記得那些通宵後的白天嗎?彷彿身體被按下了 “深度睡眠” 按鈕,一覺睡到下午,這種酣睡正是身體在償還睡眠負債。可你有沒有想過,大腦是如何感知到我們缺覺,又是怎樣開啟 “補償模式”,讓我們進入深度睡眠的呢?
今天,咱們就來揭秘一篇新鮮出爐的研究,看看科學家們如何破解睡眠的 “神經密碼”。
實驗物件與流程
科學家們以小鼠為實驗物件,透過一系列前沿實驗技術展開了這場神經迴路的 “尋寶之旅”。他們利用鼠腦內的丘腦腹側背側核(RE)神經元,藉助狂犬病毒介導的單突觸逆向追蹤技術,從 11 個已知的促進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的神經核團出發,尋找那些能投射到多個下游 NREM 促進核團的上游神經元叢集。經過層層篩選,鎖定了丘腦腹側背側核(RE)中的一群興奮性神經元。
在驗證 RE 神經元功能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採用了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技術。化學遺傳學啟用 RE 神經元后,小鼠的 NREM 睡眠時長和深度顯著增加,且在啟用前幾小時,小鼠還出現了梳理毛髮、築巢等睡眠預備行為。光遺傳學實驗更是生動直觀地展現了 RE 神經元的作用:當用光脈衝短暫刺激 RE 神經元后,小鼠在 20 分鐘左右的延遲後,進入了持續約 1 小時的深度 NREM 睡眠,這種睡眠更連續、更深沉,與睡眠剝奪後的恢復性睡眠極為相似。這關鍵的延遲期,恰是小鼠進行睡眠預備活動的時段。
進一步地,在睡眠剝奪實驗中,研究人員透過慢性 Neuropixels 錄製技術,即時監測小鼠在睡眠剝奪及恢復睡眠期間 RE 神經元的活動。結果發現,RE 神經元在睡眠剝奪期間活動增強,而在恢復睡眠時則活性降低。當透過化學遺傳學抑制睡眠剝奪期間的 RE 神經元活性時,小鼠後續的恢復性睡眠時長、連續性和深度均大打折扣,這有力地證實了 RE 神經元在感知睡眠需求及調節恢復性睡眠中的關鍵角色。
實驗結果及討論
隨著研究深入,科學家們發現 RE 神經元投射到多個促進 NREM 睡眠的核團,其中與腹側被蓋區(ZI)的神經元聯絡緊密。睡眠剝奪會誘導 RE-ZI 通路發生神經可塑性變化。實驗中,睡眠剝奪後 RE 神經元的樹突棘數量在 ZI 區域顯著增加,神經元之間的連線更加緊密,興奮性突觸傳遞得到增強。這種可塑性變化的程度與後續恢復性睡眠的量直接相關,就像一把精準的 “分子標尺”,衡量著睡眠需求。更令人振奮的是,這種可塑性變化依賴於鈣 / 鈣調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 II(CaMKII)訊號通路。當抑制 RE 神經元中的 CaMKII 活性時,RE-ZI 通路的可塑性變化減弱,睡眠剝奪引發的恢復性睡眠也隨之減少。
這些成果不僅解釋了睡眠剝奪後深度睡眠反彈的神經機制,還揭示了睡眠需求的分子和細胞基礎。RE 神經元就像是睡眠調節的 “神經司令部”,在睡眠缺失時,透過增強自身活性和與下游神經元的連線,下達 “深度睡眠” 的指令,為身體和大腦提供恢復的良機。而 CaMKII 則是這場神經重塑的 “幕後工程師”,精準調控著睡眠需求訊號的傳遞與放大。
小結
綜上,該項研究讓我們明白,睡眠不是簡單的 “開 – 關” 過程,而是一套精妙絕倫的神經網路在動態調控。從 RE 神經元的發現,到 RE-ZI 通路可塑性的揭示,再到 CaMKII 訊號通路的闡明,每一個發現都如同拼圖的一塊,拼湊出睡眠調節的完整圖景。
未來,我們有望基於這些成果開發出精準治療睡眠障礙的方法,讓那些在黑夜中輾轉反側的人們,能夠順利用深度睡眠為身體 “充電”~
參考文獻:
Sang Soo Lee et al, Sleep need-dependent plasticity of a thalamic circuit promotes homeostatic recovery sleep, Science (2025). DOI: 10.1126/science.adm8203.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