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 有深度 有廣度
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地球不需要我們,但我們需要地球。這句由環保主義者 Paul Hawken 提出的警言,像是預言,又像是警鐘。
21世紀的地球早已從「藍色星球」蛻變為「塑膠星球」。每分鐘就有一卡車塑膠傾倒入海,每年超800萬噸流入大洋,如同無聲的雪崩,掩埋未來。
人們看著驚心動魄的數字皺眉嘆息,卻少有人敢於直面這場由人類製造的生態浩劫。直到一個少年浮出水面。
16歲時,Boyan Slat 在地中海潛水遭遇「塑膠森林」,19歲在 TEDx 發表宏願,21歲成立非營利組織,25歲開啟全球最大規模的海洋清潔計劃。1994年7月出生的他,今年已31歲(自成立非營利組織以來,整整10年)。
他不是超人,卻用「科技+理想」的路徑,重塑世界對環保的想象。
這不僅是一個清理塑膠的故事,而是一場關於責任、設計與未來人類生態倫理的深度反思。這篇文章,將帶你進入這段真實旅程 —— 在迷霧般的汙染之海中,尋找未來與希望的航道。
我們每天的每個選擇
都在塑造未來的地球
▼
前言
一場潛水帶來的覺醒
Prologue: An Awakening Beneath the Waves

2011年夏天的愛琴海畔,陽光灼熱,海風鹹澀,少年 Boyan Slat 帶著興奮的心情跳入海中,期待見到五彩斑斕的魚群與珊瑚,然而眼前卻是令人窒息的景象:
塑膠袋在水中如水母般漂浮,破碎的牙刷卡在礁石間,飲料瓶如海草般紮根於沙床之上。「塑膠比魚還多。」這是 Boyan 回憶中的那一刻,最震驚的念頭。


這並非誇張。在他潛水的那片海域 —— 地中海一角,塑膠濃度達每平方公里超12萬個微塑顆粒,遠超世界海洋平均值。

許多目擊者會搖頭嘆息,然後轉身離開。但16歲的 Boyan 無法釋懷。他開始思考:為什麼沒人解決這個問題?如果人類能上月球,難道就不能清理漂浮的塑膠嗎?
這場震撼的經歷,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

一個創意
點燃海洋的希望
A Spark of Innovation Ignites Hope for the Ocean

在 Delft 課餘時間,Boyan 開始在筆記本上畫草圖、查資料。他發現,世界海洋塑膠多集中於五個洋流匯聚帶,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垃圾帶,面積超過兩個法國。

傳統清理方式如漁船打撈不僅效率低下,還會消耗大量燃料,帶來新的碳排放。

他提出大膽的假設:讓海水流動,而非船隻移動。具體而言,就是在洋流核心部署類似漏斗的巨型U型漂浮裝置,依賴洋流自然運動將塑膠集中,再定期清運。

2012年它在 TED x Delft 的演講中首次公開這一構想。觀眾席上除了掌聲,更多的是質疑。媒體甚至用「狂想症」形容他。

可就是這個19歲學生,僅半年時間就在 Kickstarter上 募資超200萬美金,並於2013年創辦非營利組織 The Ocean Cleanup,用願景與資料打動成千上萬的人。
我從不懷疑可行性,只懷疑我們是否有勇氣去嘗試。Boyan 在BBC採訪中說道。


失敗的船
錨定前行的方向
A Broken Vessel Anchors the Path Forward

2018年,他們的第一代系統 —— 代號 Wilson(致敬《荒島餘生》的排球)—— 正式下水,駛入太平洋垃圾帶。

這是一條600米長的漂浮臂,拖拽著3米深的幕簾,形成一個巨大U型攔截面。理論上它將隨洋流移動,同時收集路徑中的塑膠。但現實遠比紙面上覆雜的多。

數週後,Wilson 就因結構疲勞而斷裂,被迫拖回港口修復。系統在漂浮過程中速度太慢,導致塑膠無法有效聚攏。

主流媒體將其稱為「失敗的公關秀」,甚至諷刺這不過是一場「環保泡沫」。

Boyan 沒有辯駁,而是帶著團隊重新除錯力學模型、重新計算風速與洋流。有人勸他:何必承擔這種失敗。但他回答:「如果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就不算失敗。」

科技織網
讓夢想浮上海面
Weaving Technology's Net to Bring Dreams Ashore

2021年,Boyan 帶著 System 002(Jenny)重返太平洋。這一代系統採用兩艘船牽引中間漂浮臂的方式,形成更穩定快速的封閉路徑,首次實現大量塑膠集中收集。

該系統在首次任務中成功清除了超過6萬公斤海洋垃圾,其中包括整張船網、微型塑膠顆粒,以及一輛摩托車殘骸。

BBC 的航拍鏡頭中,我們看到 Jenny 拖曳著成噸垃圾如鯨魚吐氣,震撼又荒誕。

最打動人心的,是 Boyan 在網路上釋出的畫面:一名隊員從垃圾中抽出一隻寶麗來相機,鏡頭模糊,卻仍能拍照「這是1985年製造的東西,像塑膠寫給我們的信。」

隨後是 System 03於2023年8月正式部署,它是目前最大規模的部署裝置:長度超過2公里,日產垃圾處理能力達 System 002的3倍,已完成多個航次,單次可清理相當於多個足球場的塑膠覆蓋區。

僅2023年年底至2024年上半年,System 03已經累計清理塑膠超過10萬噸,廣受世界環保組織和科技界關注。

The Ocean Cleanup 的漂浮攔截系統依賴洋流自然推動,將塑膠聚攏至收集臂中,過程不涉及拖網、高速螺旋槳,也不觸及海床,從而避免對底棲生物的破壞。
系統下方配有緩慢懸垂的幕簾,不會延伸至多數魚類活動層以下,避免誤捕。

同時,團隊在部署前進行大量生態模擬測試,並在實際執行中使用聲吶和AI監控海洋哺乳動物動向,以實現精準規避。

正是這種「順應自然流動、最小干預生態」的理念,使該專案被越來越多生態學家和保護組織視為技術與自然可共存的範例。

河流起航
攔截汙染的源頭
Rivers Set Sail: Intercepting Pollution at Its Source

然而,Boyan Slat 對於海洋的野心從未止步。根據科學資料顯示:全球80%以上的海洋塑膠,來自不到1000條河流,尤其集中在亞洲以及非洲等發展中國家。
於是,他開啟了 The Interceptor 專案:一款部署於河口的太陽能自動收集系統。

第一臺攔截器在馬來西亞的 Klang River啟動,之後是印度的加爾各答、印尼雅加達、越南胡志明、牙買加的金斯敦、多明尼加的聖多明各、美國洛杉磯等地。
2025年中,全球已有15個國家部署該系統,並計劃擴充套件至巴拿馬、泰國等。

2025年6月The Ocean Cleanup 啟動 30 Cities Program,目標在未來5年與全球30座汙染嚴重城市合作,以攔截河流源頭塑膠為主,從根本上控制塑膠流入海洋。
該專案得到了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環境署以及世界多家科技公司的聯合支援。

這些裝置宛如城市的最後守門人,在塑膠流入海洋前將其「攔截」。Boyan 團隊發現僅一條印尼河流一年就能攔截超過5萬噸塑膠,相當於25架波音飛機的重量。

更重要的是,Boyan 與當地社群合作,培訓漁民成為運營員,使環保行動本地化、可持續,而非傳統「西方救援」的新形式。

塑膠重生
喚醒文化的自覺
Plastic Reborn: Awakening a Cultural Consciousness

2020年,The Ocean Cleanup 首次將回收塑膠製成太陽鏡,限量發售,每副產品都有獨立編號,可追溯至其收集地點。
這不是普通眾籌,而是文化試驗。告訴世界:汙染也能變成責任與再造的載體。

之後,Coldplay 在其巡演周邊中加入了海洋塑膠再生材料,Kia 汽車宣佈,將在其電動 SUV中使用環保再生材料,Adidas 則推出了 Parley 系列海洋環保鞋款。

Boyan 不僅建構物理清潔系統,更構建了象徵系統:讓塑膠的流向迴歸人類手中。
我們希望促使人們思考:每一次丟棄塑膠,最終都會落在某個地方 —— 有時候,是鯨魚的胃,有時候,是我們孩子的嘴。—— Boyan 在倫敦設計博覽會的演講中說。

他的行動也啟發了設計界的「可追溯回收」潮流,從材料、生產、流通到廢棄,每一個環節都被重新定義。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更新。

Boyan 也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大聲疾呼:對抗汙染不只是環保組織的責任,它需要整個社會文化層面的覺醒。—— 問題不在塑膠本身,而在我們如何使用與放棄它。

不是烏托邦
而是現實路徑
Not a Utopia, But a Pathway to Reality

很多人以為 Boyan Slat 是在追逐一個浪漫理想,像環保版的堂吉訶德。可他的每一步,都建立在理性計算與科學評估之上。

System 03部署前經過上百次生態模擬測試,確保不會誤傷海洋生物;團隊與MIT合作開發AI演算法,從無人機與衛星中識別塑膠熱區,以便高效排程清理船隻;
甚至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做出最佳化,使每噸垃圾的碳足跡遠低於傳統方式。


此外,Boyan 深知,這場戰役不能只靠一個組織。他頻繁與各國政府接觸,與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環境署、殼牌基金會等合作,為專案注入政策資源與資金動力。

他甚至設立開放平臺,邀請全球研究人員貢獻設計、提出改進。The Ocean Cleanup 不僅是環保專案,更是一種共享式工程 —— 以全球智慧解決全球問題。

截至2025年6月 The Ocean Cleanup 已經從海洋與河流中,成功清除超過21000噸垃圾。這一數字還在不斷更新中,代表著人類願意為錯誤承擔後果的誠意。


理想回聲
困境質疑與堅定
Leça do Balio Monastery, Leça do Balio, Portugal

儘管如此,質疑從未停止。有人說他「治標不治本」,因為塑膠產量仍在增加。
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少數「富裕國家」用,高科技遮掩自身過度消費的羞恥。還有人擔心:將環保的希望寄託於科技,會讓公眾對減少排放塑膠垃圾失去緊迫感。

面對無止境的質疑,Boyan 沒有迴避。他在一次採訪中坦率地說:「我們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如果我們連已知的垃圾都不清理,那還有什麼資格去談未來?」
The Ocean Cleanup 不是終點,而是開始。它透過可見的行動,喚醒不可見的責任,讓世界看清當代生活的另一面。


更重要的是,這個專案啟發了全球數十萬青少年對科學與環保的興趣。有超過50所大學將其納入可持續設計課程,更出現了成百上千個仿效計劃與本地版本。
在巨大的時代議題面前,個人或專案或許微不足道,但它可以成為波瀾的起點。


尾聲
藍海,值得我們這樣熱愛
A Blue Planet Worth Our Deepest Love

在一次紀錄片拍攝中,Boyan 站在System 03的甲板上,望著夜色中被打撈出的垃圾山,沉默良久。他說:「我們不是在清理塑膠,我們在清理一個時代的後果。」
一個時代相信一次性、便捷、低成本,另一個時代則需要相信責任、設計與合作。

Boyan 的故事告訴我們,改變不必等權威發話,它可以從一個少年的憤怒開始。
而曾經的那個潛入海中、仰望塑膠袋漂浮的16歲男孩,已經用行動證明:世界,的確可以被修復,只要我們願意開始。

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 創世記 2:15|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
使他修理看守。

©Copy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