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加星標) 🌟
科視點:科學挑戰直覺
Science challenges intuition
最近,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條新聞刷屏了?
“艾滋病流行即將終結,一年兩針、預防 HIV 近 100% 有效的藥物在美國獲批上市了!”

看到這樣的訊息,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覺得心頭一熱,感覺人類在對抗艾滋病這場漫長的戰役裡,終於要迎來最後的大決戰了?一個幾乎完美的預防藥物,是不是就像能終結這場噩夢的核武器?
確實,無論是誰,看到“100% 有效”和“終結流行”這樣的字眼,都會感到無比振奮。這完全可以理解。幾十年來,艾滋病這個詞背後承載了太多的恐懼、偏見和無奈。現在突然有了一個 100% 有效的神器,似乎一夜之間就能讓這片陰霾散去。
但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藥物,真的等於一種流行病的終結嗎?而且,我們從小就知道,對付傳染病,最厲害的武器其實是疫苗,而不是藥物。堪稱恐怖的天花,就是在疫苗的攻勢下滅亡的。
01

“神藥”到底神在哪兒?
新聞的主角名叫來那卡帕韋(Lenacapavir),它是美國吉利德科學公司研發的一款新藥,商品名叫 Yeztugo,是一種全新的 HIV 衣殼抑制劑。

而來那卡帕韋不一樣,它像一個駭客,專門攻擊間諜的“高階身份”。這樣,間諜想進入免疫細胞時就會身份失效,自我複製時也沒有許可權。高階身份失靈了,人體的免疫系統也就能幹掉它了。以前沒有任何一種藥物用這種“駭客”方式來處理 HIV 病毒,這讓它跟現有其他藥物沒有已知的交叉耐藥性,可以說是一個全新賽道的選手。
那麼,這款神藥,它到底有多有效呢?簡單來說,它的有效性可以概括成 4 個字:相當有效。
根據大型的 3 期臨床試驗資料,這款藥的預防效果非常驚人。
-
在一項針對非洲年輕女性的研究中,5000 多名參與者注射了來那卡帕韋,竟然沒有一個人感染 HIV,這可不就是有效率 100% 嘛。(在 HIV 無數次的藥物臨床試驗中,5000 樣本量零感染的結果還是第一次出現。)
-
在另一項針對男同性戀、跨性別者等高風險人群的研究中,有效性也達到了 99.9% 以上。
這資料,說它一戰封神不算過分吧?

不過呢,其實 HIV 的其他藥物戰績也是不錯的,只不過普通老百姓沒有關注而已,比如,一種暴露前預防口服藥特魯瓦達(Truvada),如果堅持每天吃藥,有效率是可以達到99%的。之前還有一種需要每兩個月注射一次的預防針,有效率也達到了 98.9%。如果排除樣本差異,其實跟 100% 也沒差多少了。
不過,來那卡帕韋最重要的優勢不止是有效率,還在於它僅需每年注射兩次。

在公共衛生領域,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叫做“依從性”。一個方案再好,如果使用者不能嚴格遵守,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每天堅持吃藥,對任何人都是巨大挑戰,總會有忘記或中斷的時候。而來那卡帕韋把依從性的門檻降到了極低,這對預防效果的保障是革命性的。
說到這裡,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徵就浮現了:
-
從藥理上看,來那卡帕韋是一種化學藥物;
-
從功能上看,它又是一種預防性藥物,扮演了疫苗的角色。
它就像一個“化學疫苗”,在我們體內構建起一道藥物防線,讓病毒無法入侵。這個奇特的雙重身份,正是我們理解它真正價值的關鍵。好了,關鍵資訊我們都同步完了。現在,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兩個問題。
02

如此“神藥”,真能“終結”艾滋病流行嗎?
答案可能要讓很多人失望了:不能!
終結流行病是一個公共衛生學的概念,它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經濟學問題。一個藥物哪怕在實驗室和臨床試驗中表現完美,要真正地終結一場全球大流行,至少要邁過兩道巨大的坎:
第一道坎:可及性與成本。
這款藥在美國的年定價,一年大約是2.8 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0 萬元。這個價格,不要說在那些艾滋病負擔最重的中低收入國家,就算是在發達國家,也絕不是普通人能負擔的。
更麻煩的是,原本最有能力為這些藥物買單的兩個大金主——“美國總統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和“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近來都面臨著被懂王削減預算的巨大壓力。沒錢的情況下,這些機構會把錢用在給沒有患病的人群打 10 萬塊錢一針的預防藥?不用想了吧,這兩大金主正眼看一眼來那卡帕韋都算輸。

第二道坎:病毒的耐藥性。
這是我們與病原體鬥爭的永恆主題。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了超級細菌,同樣,抗病毒藥物的廣泛使用,也會給病毒帶來巨大的“選擇壓力”,逼著它們進化出耐藥的“版本”。在來那卡帕韋的試驗中,科學家已發現了會導致耐藥性的相關基因突變。這意味著,隨著時間推移和使用範圍擴大,出現耐藥病例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你看,一個完美的武器,如果太貴用不上,或者用久了會失效,想靠它終結戰爭,顯然不現實。
03

疫苗和特效藥哪家強?
來那卡帕韋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把這個問題看得更深一層。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在討論“主動免疫”和“被動保護”。
傳統疫苗,玩的是“主動免疫”的套路。它像一個“陪練”,假扮敵人,讓免疫系統學會識別和攻擊真正的病毒。說白了,它是一套“授人以漁”的手段,教會你身體自己生產抗體、形成記憶。一旦學會,這種保護往往是長期甚至終身的。

而來那卡帕韋這樣的預防藥物,提供的是“被動保護”。它不訓練你的免疫系統,而是像一個保鏢,直接在你的體內站崗,只要藥物濃度足夠,它就能把病毒擋在門外。這種方式是在“授人以魚”。
授人以魚的優點是立竿見影,非常可靠。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有錢僱傭保鏢你就安全,沒錢了,呵呵,保鏢下班走人。一旦你停止用藥,體內的藥物被代謝掉,這道防線就會徹底消失。一年兩針,一針10萬,你還別嫌貴,還不是在哪兒都能買到的。

那為什麼我們造不出能“授人以漁”的 HIV 疫苗呢?
因為 HIV 病毒太狡猾了,它能隨時變異,能把自己整合進人體基因組,最重要的是,它直接攻擊的就是免疫系統本身。說白了,人家是間諜當上了警察局長,你想抓他?相當於讓基層警察拿著警察局長的照片滿世界抓人,這太難了。
既然“主動免疫”這條路暫時走不通,那“被動保護”就成了我們當下最現實、最有效的選擇。來那卡帕韋的革命性在於:
它把“授人以魚”這件事做得空前高效和便捷,把“請保鏢”的週期從每天一次,延長到了半年一次。這在公共衛生層面,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所以,雖然我說了來那卡帕韋這麼多壞話,但也不應該把它與疫苗看作是競爭關係。來那卡帕韋的成功,恰恰反襯出 HIV 疫苗研發的極端困難,也凸顯了在“理想武器”缺位時,一個足夠好的“現實武器”是多麼重要。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都有一陣感慨,要是美國集中搞一搞某些人群的防疫計劃,而不是單純高價賣藥,讓艾滋病消失,會不會更有譜兒?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聊聊吧。

更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