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小我運作的方法

"
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小我在模式中所處的角色,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做那個角色,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也會失去能量的牽扯,而發生轉變。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需要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
"
“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小我運作機制中最普遍的三種形式。透過卡普曼三角,我們可以清楚地覺察到我們的小我是如何在我們無意識時帶走我們的。
卡普曼三角戲劇

美國心理學家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經常會上演一個由三個角色構成的三角戲劇:

【迫害者】貶低別人,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
【拯救者】

也是把別人看得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較高的位置提供別人幫助,他相信“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受害者】則自認自己較低下、不好。有時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來眨抑自己,或是尋找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肯定自己“我無法靠自己來解決。”
而這種三角戲劇有以下三個特徵:
1. 迫害者過分地攻擊、指責,受害者過於接受攻擊和譴責,援助者過於熱心地幫助解救被害者的時候,心理戲劇便開始,這些行為便成為戲劇的內容。

2. 在很多情況下,心理戲劇是隨著三個人的角色的變換往下進展的。

3. 戲劇的當事人中,如果有一個人不再起作用,從角色中脫離出來的話,這場戲劇便可自行中止了
受害者-拯救者-迫害者三角遊戲
人們的小我往往會在這三種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我們能做的改變就是“覺察”。在每個當下去覺察到小我在三角模式中所處的角色,當我們選擇停止繼續做那個角色,那個模式對應的其他兩個角色也會失去能量的牽扯,而發生轉變。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不需要去改變別人,只需要改變自己,自己變了,你和外在的關係就變了。

在這個遊戲中,其實並沒有別人,只有我自己。沒有什麼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的心理戲劇在雨中上演。
走出三角遊戲,做回真實的自己
這個三角遊戲是為了滿足小我被愛、被需要、被認可、被接納的渴望。當這出戲發展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痛苦的強迫性重複,就會形成不可自控的施虐-自虐模式,而導致心理或人格障礙。
只有當我們明白其實這三個角色其實都是自己時,才有可能走出這個遊戲,減少生活中的痛苦和衝突,而做回真實的自己。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追尋心靈成長的道路上,很多人經常會有一種“法執”的傾向,就是覺得自己比其他人高出一等,自己的道路是唯一正確的,希望大家都能採納。這時,你就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
然而,在《金剛經》中佛陀已經強調過,應該無四相,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實對於修行者或普通人,無四相的意思都是一樣的,覺察內心的小我,別去扮演【拯救者】:
不要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無我相);
不要覺得對方是需要拯救的(無人相),
不要覺得眾生是低下的(無眾生相),
不要覺得拯救別人會讓自己得到什麼(無壽者相)。

人生如戲,只不過這戲劇是出演在我們不知道的內心世界中。作為普通人,常常不自由主地過度入戲,或被各種關係捲入到他人的悲情戲劇中。我們要能夠了解自己內心上演的種種無意識的戲劇,有能力從自己或他人的戲劇中走出來,否則,就會成為各種心理障礙和負面情緒的溫床。

– THE END –

本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