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斷腦腐化、溏心蛋社交、無聲連麥、回形針情感….00後的六大社交趨勢

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這屆年輕人正在演繹一場精妙的平衡術——他們左手握著AI外掛和電子布洛芬,在數字世界尋找便捷與慰藉;右手攥著‘打野’地圖和潮玩手辦,在現實空間追尋真實與溫度。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每天都在“操心”關稅、黃金、樓市等宏觀大事的大家,不妨放鬆一下,來看看年輕人們在玩什麼潮流吧。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春天,挖野菜成了年輕人最高禮遇的社交專案。
“共享挖野菜的秘密基地,是我對你最明顯的暗示”,在上海生活的瀟瀟和心儀的相親物件,會在週末一起驅車前往佘山公園“打野”。
在社交媒體上,“挖野菜地圖”已然成為“緊俏貨”,甚至出現了“野菜經濟”——一方面,“大佬”帶隊,單價98—198元不等的付費組團野採開始流行;另一方面,電商平臺上“挖野菜神器”銷量增長80%。
夜晚,“上夜校,花500塊重啟人生”則成了年輕人的社交新活動。
90後小夥樂言辭去北京高薪工作,回三線小城開了家青年夜校。瑜伽、茶藝、乒乓球、攝影、美妝等各類興趣課,被當地年輕人60秒就搶完了課程名額。
從露營到CityWalk,從垂釣到挖野菜,年輕人的社交潮流總能催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消費新場景。
圖源:小紅書
這背後是年輕消費群體的強大購買力在支撐。
根據尼爾森資料,2024年Z世代佔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人均消費在未來十年內的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02%,速度恰好是前幾代人的兩倍。在中國市場,Z世代則貢獻了40%的消費增長。
麥肯錫在調查中也發現,低層級城市的千禧一代消費者中,75%的人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而在高層級城市的千禧一代中,這一比例為65%。對經濟前景充滿期望的傳導,自然是對消費的投票。
可以預見的是,年輕群體,特別是下沉市場的千禧一代,仍然是未來中國消費增長的重要引擎。
當年輕人把挖野菜變成社交貨幣,把夜校當成 “充電艙”,消費市場的密碼從來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對 “年輕態社交方式” 的精準解碼。
因此,讀懂年輕人的“興趣黑話”,才能更好把握新的消費趨勢。基於《2025年社交趨勢報告》,我們盤點了當下六大社交新名詞,一起來看看這些現象以及背後隱藏的商機吧。

1854年,梭羅在《瓦爾登湖》中發出靈魂拷問:“英國忙著防治土豆腐爛,怎麼不想想醫治大腦腐爛?”
這位哲學家可能沒想到,170年後,“腦腐”(Brain Rot)會成為牛津詞典年度詞彙,用來精準形容當代人被低質網路內容“醃入味”的大腦衰退狀態。
被放置在“短影片”這個培養皿中的人們首當其衝。
《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短影片使用者規模已達10.40億人,使用率達93.8%。短影片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56分鐘,同比增長3.1%,居所有網際網路應用首位。
從“惡女逆襲”的上頭短劇到“AI爆改甄嬛傳”的魔性影片,我們的大腦就像被塞進爆米花機——快樂是真的,營養為零也是真的。這種速食主義式娛樂,讓不少人陷入了“刷時一時爽,刷完空虛冷”的惡性迴圈。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做過一項調查,89.2%的人患“手機分離焦慮症”;64.9%的人注意力會被手機內容截胡,效率低下;56.7%的人經常刷手機導致現實社交能力持續“掉線”。
“腦腐”一詞的流行,恰恰反應了人們對於手機“劫持注意力”的焦慮。他們開始有意識地對抗腦腐化,重返三次元。
何為三次元?逛菜市場、去博物館、看演唱會、學非遺技藝、跑馬拉松、公園20分鐘效應、wildeat、文旅熱等,近兩年來逐漸顯現的一系列流行趨勢便是。
PCG Lab機構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遊客的體驗類消費佔比提升至10%,較同期上漲3%。《2024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沉浸式演出消費規模爆發,增幅228%,達到53.1億元,並且仍在快速增長。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淄博燒烤、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這些“非典型旅遊地”能突然爆紅——當演算法推薦越來越同質化,真實的生活體驗反而成了稀缺品。

在Jellycat體驗店裡,店員和顧客正上演著“成人版過家家”——給毛絨蛋糕“擠奶油”,替玩偶咖啡“加方糖”。這種看似幼稚的行為,卻讓都市青年們欲罷不能。
諸如Jellycat、拉布布這樣的玩偶或穀子,被年輕人們稱為“電子布洛芬”,是他們對抗現實壓力的特效藥。
Jellycat玩具
當然,這類“電子布洛芬”還可以是百看不厭的影視劇,是各種各樣的萌寵影片,或是治癒系的慢綜藝,連不會掉毛、不會拆家、又毛茸茸的芒狗(吹乾的芒果核)都曾風靡一時。
根據《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近30%的年輕人會為情緒價值買單。於是,當“脆皮青年”遇上“精神內耗”,這些“電子布洛芬”就成了最好的心理按摩師。
二次元市場的熱潮,便是鮮明註腳。以閒魚為例,2024年閒魚平臺二次元行業交易規模同比增長104%,是閒魚上所有年輕使用者興趣圈層中增速最快的。今年以來,平臺上IP手辦的需求暴漲 271%,萬代、泡泡瑪特等熱門IP手辦需求繼續火爆。
此外,還有一些品牌在嘗試新玩法。Meta白皮書顯示,虛擬身份裝扮市場規模正持續擴大。當前,一些虛擬時尚品牌針對不同虛擬場景和使用者身份需求,推出多樣化、可定製的虛擬服飾和配件,滿足使用者在元宇宙中的身份塑造需求,獲得了較高的市場關注度和使用者參與度。

今天的年輕人,早已不滿足於讓AI當個“工具人”,他們正在開發各種新鮮玩法——AI已從“生產力工具”進化成了“賽博生活伴侶”。
娛樂層面,年輕人用AI玩轉賽博玄學。通義資料顯示,AI算命、星座運勢等工具熱度衝進TOP20,其中最愛問星座運勢的三大星座分別是雙魚座、射手座和水瓶座。
情感層面,“樹洞型AI”正在成為新一代的情緒價值提供者。根據Soul的調研資料,有13.5%的年輕人選擇向AI虛擬人傾訴自己的心事,這一比例甚至高於選擇父母親人。DT研究院的資料,則進一步指出女性、00後更願意嘗試和AI成為聊天搭子。
消費層面,年輕人把“買什麼”這個世紀難題外包給了演算法。尼爾森IQ調研發現,AI成為搜尋和消費的熱門新方式,正在改變消費者的購物決策,多數中國消費者樂意在消費決策中依賴人工智慧的推薦和幫助。
可見,從寫論文到做PPT,從旅行攻略到聊天搭子,年輕人們正在把AI開發成“全能外掛”。你的“賽博外掛”,今天開發到第幾層了?
在這個視覺過載的時代,“用耳朵上網”是個新辦法。
艾瑞諮詢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線上音訊使用者規模已達7.47億,約佔網民規模的68%,相當於每10個網民中就有近7個人是耳朵經濟的受眾。
以播客為例,《2024年播客行業報告》顯示,播客正快速佔領使用者的媒介使用時長,超8成的受訪播客聽眾每週收聽播客在3天以上,76.2%的使用者每天聽播客半小時以上。其中21-35歲聽眾佔比超過63%。
而在此之外,一些由新型社交模式衍生的“聲音陪伴”正在悄然生長。
“無聲連麥”成為熱門社交現象,超75.5萬用戶釋出相關內容,瀏覽量高達39.7億次。
年輕人透過連麥但不說話的方式分享生活背景音——鍵盤敲擊聲、地鐵報站聲、翻書聲、呼吸聲、鳥叫蟲鳴聲……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432Hz陪伴,正在重新定義社交邊界。
而432Hz,指的是能讓人身心放鬆的頻率,也被稱為 “自然調音” 或 “地球調音”。無聲連麥可以說是432Hz陪伴的典型。
雖然這種432Hz陪伴看起來陌生,但實際上它是ASMR(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的新形態之一。
也就是說,不論是白噪音、環境聲等助眠音效,還是香氛音療等新形式,ASMR正在成為耳朵經濟充滿想象力的增長點。
根據美團調研資料,在Z世代的孤獨消費中,ASMR助眠等感官填充類消費佔比11%;18—24歲群體月均孤獨消費達2876元,這其中約316元花在聲音陪伴上。
在如今這個“好友5000+,知己無一人”的時代,年輕人發明了一種新型社交配方——溏心蛋社交法:外層是恰到好處的社交距離(全熟蛋白),內裡是溫暖的情感流動(溏心蛋黃)。也可稱之為一種“半熟”的相處模式。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差序格局”,指的是在中國傳統社會關係結構中,人際格局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漪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
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新中產社交網路的大部分由半熟人和泛泛之交構成,這使得差序格局中的內圈變得很小,外圈變得很大。

典型如“搭子文化”的走紅。飯搭子、遊戲搭子、健身搭子、摸魚搭子……關係“不熟”,但需求精準匹配。通常,搭子關係始於興趣愛好,結束則大多源於同事離職、畢業等社交關係變動。
而當下的溏心蛋社交模式,就是把“搭子”升級成了“固聊”,也叫做固定聊天物件。
而且,越是情感向的需求,年輕人越傾向於找固聊。Soul調研資料顯示,對於分享快樂、吐槽生活、失戀求安慰等情感向需求,選擇固聊的比例將近七成。即使看展覽/電影/演唱會、CityWalk等這些“適合找搭子”的活動,仍然有超過半數的年輕人選擇跟固聊一起。
年輕人不再滿足於表面的熱鬧,而是勇敢地追尋能觸動靈魂深處的情感紐帶,但邊界感、個體感依然是所有社交模式的“結界”,一如溏心蛋外層的全熟蛋白。
如果說搭子文化催生了群體性活動消費增長,那麼固聊或許會促使餐飲小包廂化發展。
單身,這個曾經被視為“剩男剩女”的社會現象,如今正以比老齡化更迅猛的態勢席捲全國。
根據《2024統計年鑑》,截至2023年,我國未婚人口超過2.46億,相當於整個法國人口的三倍多。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國結婚登記數的暴跌,2024年登記數僅有610.6萬對,創下1980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年輕人不想結婚,那還談戀愛嗎?
Soul的調研資料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76.8%的人嘴上說著“想談戀愛”,但身體卻很誠實地選擇了單身。他們一邊渴望戀愛,一邊又害怕陷入低質量戀愛,在戀愛和單身中反覆搖擺,卻如回形針般繞回原點。
這便是“回形針情感”狀態,對映的是當代年輕人對感情生活的全新感悟:
“談戀愛太麻煩,單身更自由”(佔比最高,45.3%)。
“一旦投入感情,就容易失望”(低質量戀愛恐懼症)。
“沒遇到合適的物件”(寧缺毋濫綜合徵)。
不過,這裡有性別差異:女性更傾向於將單身視為“自由選擇”,而男性則更多被“經濟壓力”和“情傷後遺症”困擾。
這種差異也造就了當代婚戀市場獨特的她經濟現象——年輕女性正在重新定義單身的意義,將其與“自我成長”和“人生自由”劃上等號。電影界迎來“女性主義電影元年“,女性脫口秀演員大膽發聲……女性創作者在內容領域的集體上桌正是註解之一。
這也催生了單身經濟3.0模式。從1.0的一人食等基本需求,到2.0貓狗雙全的寵物經濟爆發,如今的3.0是將不將就的高質量單身視為新剛需。以艾瑞諮詢資料為例,單身群體中,自我提升類消費佔比已突破28.76%。

這屆年輕人正在演繹一場精妙的平衡術——他們左手握著AI外掛和電子布洛芬,在數字世界尋找便捷與慰藉;右手攥著“打野”地圖和潮玩手辦,在現實空間追尋真實與溫度。
這些新興社交現象都在揭示一個核心命題——當代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連線”的意義。
未來十年,消費市場或將上演更精彩的“虛實交響”:AI會成為更懂你的生活管家,但公園20分鐘效應仍是剛需;虛擬時裝秀可能刷屏,可菜市場的煙火氣永遠無可替代。
這不僅是一種消費趨勢,更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

參考資料:
1.Soul✖復旦大學《2025年社交趨勢報告》
2.DT研究院《2024年輕人AI使用趨勢報告》
3.吳曉波頻道《2019新中產白皮書》
4.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

本篇作者 吳燕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聯想AI PC 你的個人AI助理
全新來襲▼點選擁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