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萬美國人,將因AI失業

對於中年人來說,失業比生病更讓人心驚。
中文網際網路上,關於失業的新聞層出不窮:博士送外賣,碩士當保姆,中產跑滴滴,大學生畢業後求職無門,最終成為“全職兒女”。
在國外,情況也未見得樂觀。過去幾年,美國的求職者似乎處於就業市場的“黃金時代”。企業為了填補因疫情激增的職位空缺,爭相招攬人才,甚至默許遠端辦公,生怕稍有不慎就逼走員工。
然而,如今風向急轉。科技巨頭們猛然醒悟:人招多了,成本壓不住了。面對經濟放緩的壓力和AI技術的飛速發展,各行業開始競相裁員,削減勞動力成本。
裁員風暴中,連曾經“鐵飯碗”的公務員也未能倖免。特朗普宣佈計劃成立“政府效率部”(DOGE),由馬斯克和印度裔企業家拉瑪斯瓦米掌管,目標是對美國政府進行大刀闊斧的裁員改革,計劃裁掉77%的公務員。
矽谷,這個曾被譽為全球科技創新的聖地,如今也成了裁員浪潮的震中。資料顯示,僅在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就已裁員超過15.2萬人。
經濟的不確定性與技術的快速變革,讓整個就業市場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每個人都在追問:
下一個被波及的,會是我嗎?
網際網路裁員的浪潮依舊洶湧。
1月14日,Facebook母公司Meta釋出的內部備忘錄透露了一則訊息——2025年,他們計劃再度大規模裁員,預計約5%的低績效員工將被淘汰,人數達到約3600人。
有趣的是,扎克伯格的這一決定,竟然引發了不少TikTok美國員工的興趣,他們彷彿看到了一絲轉機。這是為什麼呢?
2024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字節跳動在2025年1月19日前剝離TikTok美國業務。
對於這項“分手協議”,TikTok的使用者並不買賬——他們的反應非常直接:如果不能用TikTok,那就連Instagram、Facebook也一起拋棄,轉而湧入由中國運營的“小紅書”。
在小紅書上,許多美國新使用者改了自己的ID,成為了“TikTok Refugee”(TikTok難民)。
這個標籤也引發了一些有趣的梗,比如“交貓稅”。外國友人本著友好交流的態度發帖,希望能和中國人交朋友。
有中國網友調侃:你們需要“pay cat tax”(交貓稅)才能留下來,也就是曬出自家貓貓的照片。面對如此可愛的交流方式,美國人紛紛自覺“交稅”。
小紅書上美國人“交貓稅”
另一面,TikTok的員工們,也不禁開始討論自己的未來。美國政府的決定讓他們的工作前景懸而未決,紛紛開始琢磨,遣散費會是多少,自己的職業生涯又該如何重啟?
在扎克伯格宣佈裁員的訊息後,網友們笑稱:“或許TikTok的員工可以去Meta再就業。”這不失為一個冷幽默。
TikTok的員工面臨著沉重的內部壓力,根據路透社15日的報道,TikTok依然在盡力安撫員工,強調即便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在美國的7000名員工和超過1.7億使用者的利益將得到將“持續保護”。
1月19日,TikTok宣佈停止在美服務,就在人們以為“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落下之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短短12小時後,TikTok又“滿血復活”了。
1月19日TikTok宣佈停止在美服務
1月20日TikTok官方宣告“TikTok回來了”
1月20日上午,候任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上發文,宣佈將暫停該法律的執行,並承諾擴大對支援TikTok的科技公司的法律保護。特朗普表示,他將在下一步使用總統行政令,將美國高院釋出的禁令延期90天。
這意味著,TikTok的未來仍籠罩在陰影之下。TikTok的命運到底會如何發展?一切還是未知數。
對於美國TikTok的員工來講,他們的未來依然懸而未決,去向成謎
特朗普發文:“拯救TikTok”
回過頭來看,Meta的裁員並非突如其來。自2022年以來,Meta已經進行了多輪裁員,總人數超過2萬。今年年初,3600人再次面臨淘汰。
Meta並不是唯一一個陷入裁員潮的公司,2024年,特斯拉、谷歌、蘋果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宣佈大規模裁員,特斯拉計劃裁員1.4萬人,英特爾則準備裁掉1.5萬人。
儘管2022年底ChatGPT的崛起引發了AI浪潮,推動了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等全球科技股價飆升,但“裁員”這一關鍵詞依然在2023年佔據了全球網際網路企業的頭條,並一直延續至今。
據裁員追蹤機構 Layoffs.fyi提供的資料,2024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員15.2萬人,裁員潮幾乎席捲了整個行業。
2024年,546家科技公司裁員15.2萬人
對於裁員中的倖存者來說,他們的處境也並不輕鬆。
研究表明,即便是留下來的員工,他們的安全感和工作滿意度也大幅下降。有的人選擇“摸魚”,降低自己的工作成本;有的人拼命表演,陷入無意義的“內卷”。
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發現,裁員中的倖存者的業績平均下滑了20%。“裁員倖存者往往就像揹負情傷的戀人,有愛但不多。”
根據華爾街日報對失業率和勞動力市場的分析,到2024年11月,美國失業人數已經突破700萬,其中160萬的人已經找工作超過半年,依然無果。
尤其是曾經風光無限、坐在寫字樓裡的白領們,正面臨著最嚴峻的困境,成為裁員浪潮中最早的受害者。
對於那些中年失業者來說,他們面臨的困境是共同的——年齡的增長、技能的落後,以及日益沉重的家庭經濟壓力。
47歲的美國程式設計師安迪,已經多年未曾穩定就業。這個曾經在矽谷的繁華時代浸潤了多年的程式設計師,經歷了無數次的裁員和麵試失敗,最終陷入了羞恥、無助與自我懷疑的漩渦。
他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求職失敗的個人經歷,更是現代經濟動盪中,中年人普遍面臨的困境。
安迪的故事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當時,網際網路泡沫剛剛破滅,矽谷的科技行業依舊充滿希望。剛畢業不久的安迪憑藉人文學科的背景順利進入了一家初創公司,擔任客戶支援工作,並迅速在其中學到了程式設計技能。
矽谷的資金流動和無窮的機會讓他相信,未來會一片光明。
然而,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這份樂觀逐漸被打破。安迪的第一次失業發生在2002年,當時他和懷孕的妻子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幾乎同時,整個矽谷的許多公司都在經濟衰退的浪潮中倒閉。
緊接著,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這一次,安迪所在的公司再度倒閉,而他也被迫進入了失業的迴圈。
電視劇《我的丈夫工作無能》
接下來的七年裡,安迪經歷了無數次的裁員與短期合同工作,生活像陷入了沒有盡頭的迴圈。
安迪並非個例。事實上,許多科技行業的底層崗位——如客戶支援、IT維護等,往往在經濟危機中成為最早的犧牲品。
除了失業本身,安迪內心還有無法言說的社會恥辱。每次面對母親、哥哥眼中的失望,他都感到一種難以承受的重壓。
家人常常說:“再努力點,別總被裁員。”他們的語氣裡,藏著隱隱的責備。
為了節省開支,安迪開始降級有線電視、手機和網路套餐,取消了健身房的會員資格。他也不再與那些更富有的朋友們聚會,避免高價晚餐和尷尬的對話。
美國媒體報道:為什麼找到一份工作越來越難?
他曾想過找一份服務行業或者體力勞動的工作,賺點外快。可每次想到這一點,他又擔心自己會被困在一個狹窄的工作空間裡。
他的社交圈幾乎全是高薪的科技行業精英和專業人士。他猜測,如果自己每天在收銀臺或加油站打工八小時,同時還要默默祈禱不被朋友們看到,那種情景將是多麼尷尬和折磨。
失業的痛楚,遠不止收入的斷裂。朋友們的聚會,曾經的社交圈,都離他越來越遠。朋友們無聲的理解反而加重了他的孤獨,那些微妙的沉默,比任何責難都更能刺痛他的心。
作為父親,看到孩子們天真無邪地看著他,安迪感到自己像是在默默傳授失敗課程。他害怕,孩子們長大後記得的,竟是一個每天無所事事、對著求職網站發呆的父親,而不是一個為生活拼搏的男人。
電視劇《我的丈夫工作無能》
妻子不理解的眼神,也讓他更加沉默。她在外工作,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而他只能在家中等待,焦急地盯著電腦螢幕。
妻子有工作,有目標,而他,彷彿失去了所有的方向。這樣的不平衡,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失業不是最痛苦的,痛苦的是,失業後長時間找不到新的工作。
安迪時常自問,為什麼自己無法“重新開始”。每次回想起與朋友、同事的對話,他都在猜測他們是否察覺到他的窘迫,是否也在默默地評判他無能的模樣。那份羞恥感,悄然蔓延,在每個清晨與黑夜裡,折磨著他的內心。
求職之路愈加艱難。一次面試,他足足經歷了五個小時,最後卻依然未能成功。他的職業生涯逐漸陷入“被淘汰”的漩渦。
他所掌握的技能逐步過時,許多曾經輕鬆應對的工作,如今卻成了他難以企及的目標。
在矽谷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裡,失業似乎意味著失敗的代名詞。
為什麼科技大廠這兩年頻頻裁員?
除了經濟環境的影響,AI技術的突破,也成了巨頭們裁員的一個重要理由。
過去,在經濟放緩的情況下,資本密集型行業如建築業通常首當其衝,其次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如零售、酒店和餐飲,而白領行業的裁員通常是最後一波。
美國勞工部的資料顯示,在1990年、2001年、2008年和2020年的經濟衰退中,藍領失業率通常高於白領。然而,近年來,裁員的主要陣地卻轉向了白領。
喬恩·巴赫曾在eBay工作了13年,最終晉升為前董事。就在去年,他被解僱了,離職後的求職之路異常艱難。
巴赫申請了135個職位,僅收到2次回電,最終未能收到任何錄用通知。“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巴赫說出了千千萬萬白領的心聲。而他的經歷,只是失業浪潮中的冰山一角。
根據LinkedIn的最新資料,六位數薪資的就業市場正面臨著“白領衰退”的潮流:
IT招聘人數下降了27%;質量保證崗位減少了32%;產品管理崗位減少了23%;專案管理崗位減少了25%;曾被視為最抗衰退的工程師崗位也下降了26%。
電視劇《我的丈夫工作無能》
AI替代人工的浪潮,正以勢不可擋的速度席捲各行各業。
2024年3月,高盛的研究報告指出,當前美國約有三分之二的工作崗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AI自動化的威脅。如今,AI已經具備了替代四分之一工作崗位的能力,而在全球範圍內,生成式AI可能會讓3億個全職工作面臨“自動化”的命運。
領英的調查結果也不容忽視,66%的企業主表示,他們不會僱傭完全不懂人工智慧的員工。不懂AI,就如同20世紀末不會使用電腦,幾乎意味著被時代淘汰。
隨著AI的快速崛起,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劇變。
工業時代,企業主需要說服工人,尤其是藍領工人,去做那些機械化、重複性的工作。他們描繪的是一個關於辛勤勞作、逐步積累財富、實現更好生活的未來願景。
然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藍領和白領崗位面臨被機器取代的風險,隨之而來的失落和迷茫是不可避免的。
“懂3種手藝,會講3種語言,有3年工作經驗,有3個孩子,只想要1份工作。”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四分之一人找不到工作。
美國正經歷著一場由AI引發的失業浪潮。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預計到2030年,僅在美國,約有1200萬個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慧取代,這一數字約佔美國總就業數的8%。
那些被AI替代的勞動者,將不得不面對重新就業的艱難選擇。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技術的變革與社會的動盪讓人對未來感到迷茫。然而,每一次科技的飛躍,都潛藏著重新塑造未來的契機。
在變得更好之前,世界是否會繼續變得更糟?當下,失業的陰霾籠罩全球,但它並不意味著走到窮途末路。 正如《飄》中斯嘉麗所說: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部分參考資料:
1《9 million American men in prime working age can’t find jobs. I’m one of them.》|Vox
2、《第一批用AI替自己幹活的人:更輕鬆了,也更害怕了》|一條
3、《裁員90%,不是保命是自殺》|新週刊
4、《 兩億白領瑟瑟發抖:第一批因AI失業的人,正在瘋狂出現》智谷趨勢Trend
5、https://layoffs.fyi/
6、Six-Figure Job Market Faces 'White-Collar Recession' As LinkedIn Reports 26% Drop In Engineering Roles|Benzinga
圖源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