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釋出後,利率債收益率開盤全線跳升,其中10年期國債活躍券“24股息國債04”收益率盤中一度升至2.3060%,觸及6月11日以來新高
文|《財經》記者 唐郡
編輯|張威
時隔十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有望重啟正回購操作。
7月8日早間,央行釋出公告稱,從即日起,將視情況開展臨時正回購或臨時逆回購操作,時間為工作日16:00-16:20,期限為隔夜,採用固定利率、數量招標,臨時隔夜正、逆回購操作的利率分別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減點20bp(基點)和加點50bp。
訊息釋出後,國債期貨全線低開,其中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一度下跌0.36%,3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盤中跌逾0.6%。現貨方面,利率債收益率開盤全線跳升,其中10年期國債活躍券“24股息國債04”收益率盤中一度升至2.3060%,觸及6月11日以來新高。
“大家主要是擔心正回購操作,”一位市場人士稱,“正回購意味著央行將直接回收流動性,且隔夜操作期限短,相當於升級了調控手段。”
多位分析人士稱,公開資訊顯示,央行最近一次進行公開市場正回購操作是2014年11月底。此番央行宣佈視情況開展臨時正回購操作,是近十年來首次重啟正回購,具有重大訊號意義。“這是配合此前央行調控長期利率的意圖。”華創證券朱德健稱。
“金融機構在月中、月末可能面臨流動性波動,央行此舉增加了一個日間流動性管理工具,有助於穩定市場流動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這也是落實潘功勝行長加強7天逆回購(利率)引導作用,引導短期利率,類似發揮利率走廊的作用。”
此外,另有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建立臨時正、逆回購機制,標誌著貨幣政策改革更進一步,從數量型貨幣政策向價格型貨幣政策轉,跟國際接軌。

根據央行公告,此番建立臨時正、逆回購機制,旨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回購交易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其中,正回購為央行從市場收回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
“臨時正、逆回購具有明顯的對沖性,即在資金緊張時供給基礎貨幣,在資金過於寬鬆時回籠流動性,有助於平抑資金市場波動。”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認為,“臨時正、逆回購的利率略帶一定的懲罰性,分別為當日OMO(公開市場操作)利率-20bp和+50bp,這樣的安排避免金融機構對於臨時OMO形成過度依賴。”
當前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為1.8%,意味著臨時隔夜正、逆回購操作利率分別為1.6%和2.3%。
“前者實際上將隔夜利率下限確定為1.6%,而後者相當於給跨月和跨季的資金成本上限設定為2.3%,而現在利率上限SLF(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是2.8%,這次上限設定相當於調降了利率。”明明稱。
同時,明明預計,央行對隔夜的逆回購操作不會太頻繁,可能在月中和月底、季末操作。未來市場流動性執行更加平穩,短期利率波動進一步降低。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央行建立臨時隔夜正、逆回購機制,是在落實央行行長潘功勝此前透露的貨幣政策未來演進方向之一:收窄利率走廊。
潘功勝表示,調控短端利率時,中央銀行通常會用利率走廊工具作為輔助,把貨幣市場利率“框”在一定的區間。當前中國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SLF利率,下廊是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二者分別為2.8%和0.35%。也就是說,中國利率走廊的寬度為245bp。
潘功勝表示,當前中國利率走廊總體上寬度較大。如果未來考慮更大程度發揮利率調控作用,需要也有條件給市場傳遞更加清晰的利率調控目標訊號,讓市場心裡更託底。除了需要明確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還需要配合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
國盛固收楊業偉團隊認為,央行上述操作是在落實利率走廊,構建資金價格新的執行區間,即隔夜資金利率走廊目前的區間是1.6%-2.3%。
“這顯示收窄利率走廊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臨時正回購利率可以看作新的利率走廊的下限,而臨時逆回購利率可看作新的利率走廊的上限。”
王青進一步稱,“這顯示利率走廊的寬度將從現有的245bp,大幅收窄至70bp,收窄幅度超出市場預期。”
對此,張旭持不同意見。在他看來,央行並未言明要改變利率走廊的上廊和下廊。
“現階段臨時正、逆回購利率並非利率走廊的上限和下限,”張旭稱,“但正如上文所述,其有助於平抑資金市場波動,把貨幣市場利率‘框’在更小的區間,為利率走廊寬度的進一步收窄創造出條件。”

央行公告開展臨時正、逆回購操作後,國債收益率全線上行。
Wind資料顯示,截至下午5點,10年期國債活躍券“24附息國債04”收益率為2.29%,日內上行3.61bp;30年期國債活躍券“24特別國債01”收益率為2.52%,日內上行3.3bp。
前述市場人士表示,臨時正、逆回購操作是今日債市波動主因。“市場主要是擔心央行透過正回購操作抽緊市場流動性。”該人士稱。
2014年11月底以來,央行未再開展過正回購操作。此番央行宣佈視情況開展臨時正、逆回購操作,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華創證券朱德健認為,央行時隔十年重啟正回購操作,具有重大訊號意義。
“這是配合此前央行調控長期利率的意圖。”朱德健稱,“資金過鬆是導致長期利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回購的訊號對債券市場利空。”
今年以來,在資產荒等因素助推下,債券市場走牛,中長期國債受到市場追捧,價格不斷上漲,對應收益率持續下行。在此背景下,央行多次提示長期國債利率過度下行,提醒市場防範利率風險,同時,長期國債收益率刷新歷史新低。
上週五(7月5日),央行宣佈與幾家主要金融機構簽訂債券借入協議,已籤協議的金融機構可供出借的中長期國債有數千億元,並表示將視債券市場執行情況,持續借入並賣出國債。而就在當週的週一(7月1日),央行公告將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上述舉措向市場釋放了監管層引導市場預期、穩定長債利率的明確訊號。受此影響,國債收益率全面上行。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資料顯示,7月1日-5日當週,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超7bp至2.28%,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行超8bp至2.51%。
“央行賣券操作箭在弦上,央行臨時正、逆回購操作為央行實現調控長期利率提供了保障,也意味著流動性過度寬鬆的階段也正在發生變化。”朱德健稱。
對此,亦有分析人士持不同意見。
“開展正回購操作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稱,正、逆回購操作通常被作為短期調控市場流動性的主要手段,其中逆回購用於投放短期流動性,而正回購是回收流動性的手段,通常用於應對暫時性的資金供過於求,是貨幣政策的常規工具。
“從市場執行情況來看,財政收支變化等臨時性因素可能使得市場流動性供求出現波動,部分時點貨幣市場基準利率偏離政策利率,帶來市場機構加槓桿或融資成本被動上升,” 梁斯補充道,“央行公告視情況啟用正、逆回購,意味著相關操作可正、可逆,主要是針對市場流動性供求出現偏離時進行精準調控,穩定利率走勢,引導市場預期,這有利於提升調控效率。”
楊業偉團隊亦認為,央行開展臨時正逆回購並非收緊流動性的操作。“市場關注點不應放到正回購上,從操作時點來看,本次政策調整更多是防範流動性風險,而非主動調節資金。另外,從利率水平來看,當前隔夜利率距離操作的下限1.6%同樣存在一定距離,因而也不會大量在這個位置去回籠流動性,以驅動資金價格進一步上升。”
“臨時正回購的啟用不代表貨幣政策整體姿態出現了明顯的轉變,只是說明該交易日資金過於充裕。”張旭提醒道,對於流動性過於充裕,央行可以透過臨時OMO正回購予以回收,避免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炒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