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
星標
帶你親臨現場
建築不僅僅是用來“看”的,它更是我們的日常。
上海天安千樹 ©StudioSZ Photo
當你穿行在一眼望不到頭的高層街區,手機上刷到那些頗有視覺衝擊力的建築效果圖,是否會質疑它們真的能落成,即使建成後又能為居民帶來什麼?除了“吸引眼球”外,它們能匹配周圍的環境、社群以及更廣泛的社會需求嗎?這正是剛剛結束的廣州設計周IAF鋒建築節所探討的——建築不僅僅是外觀的展示,它更承載著理念、創新與社會責任。
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C塔 ©Zaha Hadid Architects
IAF鋒建築節由廣州設計周與美國建築師協會(AIA)、ACTIVE HOUSE國際聯盟、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等組織聯合發起,多年來致力於為那些“未建成”的設計作品提供展示與現實的機會。自2023年起,鋒建築節增加了對“已建成”建築的評選,把具有“先鋒性”和“故事性”的建築呈現給大眾。


©2024IAF鋒建築節
今年的頒獎禮上,廣州設計周公益特使萬里紅女士揭曉了年度人物獎的得主——建築師董功。作為直向建築創始人、主持建築師,董功的設計哲學與這次鋒建築節的主題不謀而合。他在發言中提到:
建築的身份與建築師的角色,應該是敏感地去應對當下更迫切的問題。我們好像已經“習慣”試圖做到每一個專案都是地區的標誌物,所謂的“一定要抓住眼球”,給地段帶來流量和能量。
"
這也讓我們不禁思考,建築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它如何應對與城市、自然的關係,對周邊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Yirou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抓眼球的地標建築
有錯嗎?
回顧2024,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建地標專案,他們大多非常強調視覺衝擊力,以其獨特的外觀吸引眼球。位於迪拜的哈利法塔,作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其外觀的現代感與雄偉高度讓它成為全球遊客爭相打卡的景點。哈利法塔的設計理念不僅是要成為建築技術的象徵,更展示出迪拜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與野心。

哈利法塔 ©great-towers
然而,哈利法塔這樣的超高層建築,在美學上引人注目,但在功能性和周圍環境的協調性上,卻與周圍的建築產生衝突,甚至讓人感到有些孤立。這種“抓眼球”的設計往往帶來許多問題:
環境舒適性被忽視

哈利法塔全景圖 ©sergeydolya.livejournal.com
哈利法塔的外觀看似炫目,但它所在的區域並不友好。

哈利法塔噴泉 ©SOM
周圍的公共空間雖然設計得很豪華,比如噴泉廣場和精緻的綠地,但更多是為了吸引遊客,而不是讓普通居民在這裡放鬆或休閒。加上迪拜高溫氣候的限制,很多戶外空間白天幾乎沒人使用。如果沒有遮陽設施和更加親民的設計,這些地方看起來再美,也與“宜居”無關。
建築與自然“脫節”
地標建築常常追求“震撼力”,但往往忽視了自然環境的協調性。
哈利法塔矗立在沙漠城市中,代表的是人工創造的巔峰。但為了讓這座巨型建築正常運轉,冷卻系統和綠化工程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尤其是迪拜這樣缺水的地方,這些投入無疑讓生態系統更加脆弱。相比之下,那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低調建築可能對城市環境更加友好。
公共空間的“偽開放”
很多人以為哈利法塔周圍是開放的公共區域,但事實並非如此。

哈利法塔周邊 ©SOM

哈利法塔周邊 ©SOM
這個區域的大部分功能都是商業化的:高階商場、豪華餐廳和頂級住宅,顯然不是為普通市民設計的。相比於那些可以隨意走走、坐坐的開放式城市公園,哈利法塔的空間更多像是高消費場所,普通人很難在這裡找到歸屬感。這讓城市變得越來越分化,高收入人群和普通市民的生活交集越來越少。

哈利法塔內部 ©SOM

哈利法塔內部 ©SOM

哈利法塔內部 ©SOM

哈利法塔內部 ©SOM
社群參與度不足
哈利法塔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普通市民的聲音幾乎是缺失的。

哈利法塔內部 ©SOM
這座塔更多體現了政府和開發商的願景,而非居民的實際需求。它的大規模建設還帶來了房價上漲和社群改造,讓許多原本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不得不搬離。社群認同感的流失,讓哈利法塔在一些人心中變成了“外來的地標”,而不是“屬於大家的建築”。
像哈利法塔這樣的超高層地標建築,確實讓迪拜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但它們也往往伴隨著不少城市問題:從忽視公共空間的宜居性,到與自然環境的脫節,再到讓普通市民感到疏離。這些建築雖然很“抓眼球”,卻可能與城市的日常生活格格不入。

哈利法塔內部 ©SOM
未來的建築師們或許該換個思路——建築不應只是“打卡地”,更應該是一個融入社群、連線自然、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溫度和歸屬感的地方。

在有限的室內空間
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

阿爾托住宅 ©陳顥
外觀能抓住眼球,而實際卻並不適宜居住,這樣“徒有其表”的地標建築經常成為大眾和業界批判的物件。在今天的城市中,建築師們越來越注重讓建築不僅滿足基礎需求,更要提高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在有限的空間裡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成為了設計的關注點。

阿爾托住宅 工作室 ©李菁琳

阿爾托住宅 工作室 ©李菁琳
芬蘭的阿爾托住宅由芬蘭著名建築師阿爾瓦·阿爾託設計,充分考慮到居住者的日常體驗,設計了大面積的窗戶和開闊的空間,讓自然光充分進入室內。阿爾托住宅的設計不僅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還透過精心的材料選擇和簡單的色調,使得住戶在現代化的城市中依然能夠感受到與自然的連線。設計給人一種“輕盈”的感覺,彷彿室內外沒有明顯的界限,帶來了舒適且放鬆的居住體驗。

ZOKU酒店 ©ZOKU

ZOKU酒店 ©ZOKU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ZOKU酒店也展示瞭如何透過創新設計,提升小空間的使用效率。這個酒店專為長期住宿的遊客設計,每個房間都被設計為可變空間,可以根據入住者的需求,輕鬆地轉換為工作室、廚房、臥室等不同功能區。設計上沒有過多的裝飾,強調簡潔和靈活性,特別適合現代都市中需要在有限空間內靈活生活和工作的年輕人群體。

從“標誌性建築”到“生態調和”
把建築交給自然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陳顥
建築師董功設計的景德鎮川上行酒店,正是建築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很好的案例。原本這裡是老舊的堆料場,幾棵樟樹和烏桕樹靜靜地生長了幾十年。設計團隊被這些樹背後的故事打動,決定不打擾它們,而是圍繞這些樹去設計建築。這樣一來,樹不再只是風景,而是整個專案的主角。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鄭鈺凝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陳顥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偏方攝影
川上行酒店沒有完整的幾何外形,主動為樹木讓出空間。酒店的設計則以“院子”和“廊道”為核心,雙層木質迴廊將香樟樹環抱其中。底層架空,空氣流通自由;二層通透,給人一種漫步樹梢的感覺。這種設計既保留了樹木原有的生命氣息,又創造了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連廊與樹冠相鄰,人們坐在這裡,聽風吹葉動,看光影婆娑,感受自然特別的溫度。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偏方攝影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陳顥
董功將這種設計哲學形象地比喻為人與歷史的編織。與壯觀的工業廠房相比,這些普通的樹木和倉庫顯得脆弱,卻如家庭中的年長者一般,擁有歲月的溫度和情感的厚度。川上行酒店透過為樹木讓出空間、塑造柔和的建築邊界,將新與舊、自然與人文、歷史與未來交織在一起,讓人切實體會到建築並不僅是功能性空間,更是存放時間的容器。

景德鎮川上行 直向建築 ©陳顥

從方盒子到激發社群參與
促成更有歸屬感的公共空間

玉林三巷 ©一介建築
在設計社群公共空間時,如何讓居民更有參與感和歸屬感是關鍵。以成都的玉林三巷為例,這個地方透過巧妙的街區改造,把一個老舊的區域變成了充滿活力的社群中心。除了對空間進行重新規劃,這裡還透過舉辦各種活動,如藝術展、街頭表演等,讓社群成員不僅在物理空間上聚集,還能在文化和社交上建立更緊密的聯絡。這樣一來,居民不僅能享受一個更宜居的環境,還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和情感歸屬。

玉林三巷 一介建築 ©ICY+ICYWORKS
玉林三巷的改造並沒有侷限於“重建”建築,它透過充分利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空隙”,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流和互動的機會。改造後的巷道、商鋪和公共區域,都特別注重滿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例如,增設了無障礙通道,讓行動不便的居民也能方便地進入這些公共空間。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不再只是用來走動的地方,而成了大家聚會、交流、甚至創造的場所,大家可以在這裡喝咖啡、逛小店、參加展覽,完全不感覺到陌生和疏離。

玉林三巷 一介建築 ©朱迪
不僅如此,玉林三巷也為社群的文化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比如,這裡的小商鋪賣的不僅是傳統的水果蔬菜,還有本地藝術家的手工藝品;街頭民謠的悠揚歌聲和咖啡館裡的閒聊聲相互交織,讓整個街區充滿了生活氣息。正是透過這些有趣的文化活動,居民們在這裡找到了共鳴,成為了空間的一部分,而不是僅僅把它當成一個過路的地方。玉林三巷透過這樣一系列活躍的社群活動,成功打破了過去單調的街區模式,帶來了更多的創意和包容性。

玉林三巷 一介建築 ©ICY+ICYWORKS

結語
建築與建築師的新角色
從創作者到社會責任的承擔者
正如鋒建築節上董功所說的,建築師應帶有某種協調者和組織者的心態,去審視建築和城市、自然的關係。當今的建築師,不再僅僅是藝術的創作者,而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建築師們的設計理念不再單純地追求個人的藝術表現,而是要考慮如何平衡環境、功能、社會需求以及文化價值。
中國經歷了前三四十年高速的城市化建設,今天,我們的市場在轉型,我們的行業也在轉型。現代建築不僅僅是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與周圍環境、社群與文化和諧融合。因此,建築師不僅要注重美學設計,更要去回應社會需求和環境挑戰。

Tripolis Park ©MVRDV
展望未來,建築將是充滿場地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生命體”,在每一塊磚、每一片玻璃中,都能看到建築師對社會和環境的深思熟慮。建築不再只是為了審美價值,更應該是一個與自然、社會和居住者緊密相連的系統。

GRAND GREEN OSAKA ©umeda–sc.jp
從綠色建築到公共空間,再到建築師們越來越重視的社會責任,建築行業正經歷著一場變革,IAF鋒建築節也是這其中的重要一環——倡導 “建築與建築師的新角色”。
在平臺與行業的共同推動下,我們相信,面對當下更迫切的問題,將有更多行業從業者,能夠在設計語言與個人風格之外,更加敏感地、謙虛地去看待場地,將那些看似平凡的條件組織在一起,讓城市的空間系統由於新建築的介入變得更好。
發文編輯|Xinmiaox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