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珺|“大魔術師”乾隆打造的園林“理想國”,處處心機戲法

乾隆皇帝的審美一直以來備受爭議。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人以“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為例,吐槽他沒有祖父和父親高雅,也有人批判他在書畫文物上蓋私章、亂題字,品位“又土又顛”。然而,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深入研究乾隆帝留下的遺產,我們不難發現,其審美趣味並非那麼不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賈珺教授最近出版了新書《頤和園》,講到乾隆帝為實現心中的園林理想,不惜舉全國之人、財、物力,打造最令他滿意的大型園林作品——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這座建設週期長達15年之久,醞釀和積累了更久的作品,其實蘊含了十分高階的美學表達。

如今,萬壽山依舊巍峨,昆明湖依舊清澈,在華麗的樓臺和茂盛的花木掩映之下,頤和園迎接各地的遊客來此欣賞觀光。但我們真能看懂乾隆帝的造園思想和實踐嗎?完全可能看不懂。
11月16日,賈珺教授做客頤和講堂。在對頤和園中精妙奇巧的樓閣建築進行賞析的過程中,他反覆提到了“尺度”這個詞。乾隆帝在後半生的四十多年中始終把清漪園視作自己最成功的園林傑作。在具體營造中,他是如何把握尺度的?又是怎麼處理樓閣建築和自然山水的關係的?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賈珺教授講座中對頤和園妙築和造園之道的細緻梳理與精彩點評。當我們跟隨賈珺教授的講解,識破“大魔術師”乾隆帝、傑出工匠家族樣式雷留給後人的建築戲法之後,便能收穫到一份洞察後的欣喜。如賈珺教授所言:“所有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頤和園裡樓閣樣式有多豐富,變化多麼多端,不誇張地說,這是我們現存的最好的古代樓閣建築博物館。這裡的建築分遠近高低,高矮胖瘦,造型有的複雜,有的比較單純,但都和周邊的山水、植物最大化地融為一體。”
下文為對賈珺11月16日講座“頤和園中精妙奇巧的樓閣建築”的口述整理。賈珺新作《頤和園》由活字文化策劃,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24年8月上市。
對於從事建築專業研究和設計的人來說,建築設計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尺度。
我們經常會說做人最難是要把握分寸,而在建築設計領域“分寸”指的就是“尺度”。比如建築在哪種情況下應該大,在哪種情況下應該小,設計者是需要經過嚴格訓練,進行仔細推敲的,其實很難做到。
我們在今天總覺得城市裡的現代建築不好看,或者覺得彆扭,往往並不是它的造型醜,而是它體量不對勁,和周邊不協調。
那麼頤和園的樓閣是非常好的榜樣。它的體量是該大就大,該小就小,造園者會根據樓閣的位置進行設計。有時設計得相對挺拔、顯露,像佛香閣;有時是半藏半掩,甚至是隱藏在一個比較幽暗的角落裡。這些都是根據建築周邊的環境,來決定它的尺度、它的位置和它的造型。
高聳有理佛香閣
佛香閣與湖上倒影(樓慶西/攝)
任何時候我們提到頤和園,腦海裡面馬上浮現的建築形象十有八九是佛香閣,佛香閣是整個頤和園的標誌性建築,位居於萬壽山前山南坡中央的位置。這是一座佛教建築,裡面供奉了一尊觀音菩薩像。
佛香閣內的觀音像
在清漪園時代,乾隆皇帝最初在佛香閣的位置並沒有想建一座樓閣。他原想模仿杭州開化寺六和塔,建一座高大的九層寶塔,但是因為地基不夠牢固,建到第八層的時候工地上突然發生重大事故,塔身坍塌。乾隆帝擔心這次工程事故是上天對他大興土木的警告,寫了一首《志過》詩檢討自己的行為:“延壽仿六和,將成自頹墮。梵寺肖報恩,復不戒於火。……罷塔永弗為,遂非益增過。”聲稱以後不再建塔。同時也有人發現明末清初學者孫承澤所著《春明夢餘錄》記載“京師西北隅不宜建塔”,原因是會影響風水。
清漪園工地上剩下的爛攤子還得收拾。乾隆帝下旨將剩餘的塔身全部拆除,改在原址重新建一座大型樓閣,這就是後來的佛香閣。

位於萬壽山前山中央的佛香閣

此外,還有個重要的推測是,乾隆帝之所以放棄建塔改建樓閣,可能還是更多地考慮了景觀的因素。萬壽山東西方向很寬闊,山勢平緩,甚至沒有明顯的頂峰。一般風景區中都喜歡選擇陡峭的峰頂來建塔,以進一步增加尖削沖天的氣勢,但萬壽山這樣平緩的山坡就不太適合以塔為標誌建築。同時,旁邊的玉泉山上已有了一座寶塔,這裡再建一座塔無疑也顯得重複,犯了造景的大忌。當時塔的效果已經能看得很清楚了。乾隆帝或許發覺當初的考慮欠周到,在此複製一座六和塔很可能成為敗筆,因此施工中發生坍塌事故正好給了他一個另起爐灶的機會。
《南巡盛典》中的杭州六和塔形象
佛香閣原建築在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燬,現存者為光緒時期重建,但完全保持了乾隆時期的原樣。當時樣式房的最高主管家族樣式雷畫的佛香閣設計圖現在保留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部,很精緻,他還用黃簽寫了一些關鍵的建築構件的名稱和尺寸,貼在圖紙上面。
頤和園排雲殿佛香閣地盤圖 樣式雷繪
佛香閣的樓閣採用八角形平面,從外面看有四層屋簷,實際裡面分為三層。屋頂採用攢尖式樣,就是和寶塔、亭子一樣,在最高處做一個寶頂,各個簷角都有一條屋脊與寶頂相連,昂然矗立於半空之中。
佛香閣近景
仰看佛香閣
臺基大概有20多米高,夯土實心。從臺基到最上面的寶頂一共高36.44米,在中國現存所有的古代木構建築中僅次於山西應縣佛宮寺的釋迦塔和河北承德普寧寺的大乘閣,在清代皇家園林所有樓閣中則排名第一,地位非常高。
光緒時期頤和園排雲殿與佛香閣鳥瞰圖
主次變奏八角視窗
頤和園內每一座建築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不是按統一模式去佈置的。我們在山中央的位置看到佛香閣,在前山山腳下能看到三重簷的“山色湖光共一樓”。它是一座八角形的樓閣,從名字上看更強調離湖、離山很近,往南看是湖,往北看是萬壽山。
“山色湖光共一樓”
往往頤和園裡面比較重要的樓閣,都傾向於採用八角形的平面,也就是說它不光是提供單個方向的觀看,而是能夠兼顧8個不同的方向,甚至是360度環繞的這樣一個觀景效果。所以,佛香閣是八角形的,這座山色湖光共一樓也是八角形的。除此之外,園中另一座八角形的樓閣最近也已經整修完成,重新對外開放了,它就是“畫中游”。
頤和園畫中游建築群立面圖
“畫中游”位於萬壽山的西部轉折處,位置高出湖面30多米,視野很開闊。景點主體建築是一座八角形的樓閣,北側建有澄輝閣、愛山樓、借秋樓三座小樓和兩座八角形的重簷小亭,彼此用一種爬山遊廊串聯一體,佈局高下參差。
畫中游主樓側影(樓慶西/攝)
那座八角形主樓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平面不是等邊八角形,東南西北四個邊是寬邊,另外四個斜邊是窄邊,也就是說它會強調這八個方向中,四個是主方向,四個是次要的方向。二是,八角形主樓不設臺基,柱子直接立在凹凸不平的山石上,登上二樓,四方八面都以柱子和橫楣構成完整的畫框,依次看去,便形成八幅遠近寬窄各不相同的、巧妙設計後的立體畫面。
畫中游主樓立柱
清澈的湖面、隱隱的青山、挺秀的寶塔、崎嶇的山石、長長的石橋,無一不是絕佳的構圖,而且這畫既不是長卷,也不是單幅畫,而是八幅環繞佈置的畫面,是非常精彩的設計思路的體現。
從畫中游近觀山石小亭
畫中游南望昆明湖島嶼
大家以後有機會再去“畫中游”的話,先努力扮演一下畫中人,才能夠體驗到在畫中游這樣的一個趣味。
重簷小亭與爬山遊廊
大小組合華麗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
在靠近頤和園東宮門的地方有一片宮廷區,作為帝王長期或臨時辦公、居住的場所。宮廷區裡最恢宏的建築是德和園大戲樓,它的規模完全可以與紫禁城暢音閣、圓明園同樂園和避暑山莊清音閣這三大戲樓並駕齊驅而毫不遜色。
德和園總平面圖
德和園總剖面圖
位於核心位置的德和園大戲樓共有三層,總高度達22米,上、中、下各層分別叫“福臺”“壽臺”“祿臺”,名稱很吉祥。
德和園不僅三臺的名稱追求吉祥,窗格處也以蝙蝠和壽字造型表達祈福之意
我們可以腦補下當年皇家演戲時候的場景。宮廷裡最喜歡看的戲不是愛情戲,也不是文縐縐的戲,而是大場面的神話劇,如《西遊記》《封神榜》等,甚至還可以一連唱很多天,德和園樓板中央設有天井,當演出神話大戲的時候,演員扮的天兵天將可以從天而降,還可以透過機關佈景噴水、噴火、灑雪花、製造特殊音響效果,體現逼真的特技,非常熱鬧。戲樓背面設有兩層的扮戲樓,演員在此化妝、準備、退場。
德和園大戲樓樓板天井
在晚清復建時,清廷御用名匠樣式雷曾用硬紙板、秫秸稈等材料製作了德和園大戲樓的建築模型,外表塗上顏色,內部還將隔斷表示出來,效果極為逼真。因為這種模型需要用烙鐵燙一下定型,因此稱作“燙樣”。燙樣同樣嚴格遵循比例,如實反映了當時大戲樓的場景。
德和園大戲樓燙樣
在萬壽山南坡的西側,還有一個小戲樓叫聽鸝館。這座兩層小戲樓的尺度更小,光緒時期重建後把戲臺設在南面,北面建了五間正房作為看戲殿,正好對著戲臺。慈禧太后經常在這裡看看更文雅、更安靜的小戲,有時候還即興作畫,很是悠閒自在。從聽鸝館的剖面圖能看出這是一個很靈巧的建築組合。
聽鸝館庭院
錯落抱團後山小軒
頤和園的後山也有許多樓閣,淪為廢墟後就沒有修復,很多地方都是遺址了。研究資料顯示,後山的大部分樓閣體量比較小,這跟後山相對狹窄、幽靜,整個小尺度的空間氣氛相吻合。頤和園內的山坡上,或者山腰處,或者靠近山頂的位置,都會穿插一些小樓,設計師會做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有節制。其中比較奇特的是西桃花溝東側有一個小山頭,能夠環眺四面,位置很好,當年曾經在山頭最高處建有一座構虛軒,在旁邊的山脊和山坳各建一座亭子和一座小書屋,使得山頭、山脊、山坳的不同部位得到強調,吸引人的目光,同時三座建築組合成一個小整體,表現出高低起伏的動感。
構虛軒復原圖
低調半藏矚新樓
萬壽山東面還有一處小樓閣也經常被大家忽略,就是藏在“諧趣園”裡的唯一一座小樓建築——矚新樓。我們在園子裡看它是一個簡單的兩層小樓,不起眼,而且為了避免對遠景產生壓迫感,矚新樓有節制地,很謙虛地躲在西北角的地方,不太醒目,但因為這座樓的背後恰好是一個垂直的山崖,所以遊客從正面看是一棟兩層樓,園外它就變成了一個單層建築了,也就是說,人到二樓之後,不用再下樓梯,西邊一推門就出來了。它從外看是單層,從園裡看是兩層,這也很有意思,好像故意這樣設計,來表現一些巧妙的反差。當你識破這個秘密之後,就好像是看穿了魔術師的把戲一樣,會有種洞察之後的欣喜,很好玩。

矚新樓從正面看為二層建築
矚新樓從西側看,背面為單層
所以有時我會感慨,就是大家往往會有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中國古建築的變化不多,像民居、宮殿、寺廟的造型都是差不多的。但實際上並不代表古建築只能做成那樣。特別是在園林當中,它變化的可能性是無窮的,只不過很多豐富、特異的造型,我們在今天見不到了,就好像大自然有許多物種滅絕了,導致我們以為就存在那麼幾種,其實真不是。古人設計的建築造型遠比我們想象得豐富,古人的巧妙心思也是很令人欽佩的。
相關推薦
頤和園

🛒 點選圖片,將《頤和園》加入購物車
賈珺/著
活字文化/策劃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024年8月
《頤和園》在今年重新出版,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和讀者們共同體會頤和園的歷史和景觀的關鍵所在。《頤和園》不像一般的、偏說明文的寫法,更像是一個記敘文的寫法。新版《頤和園》中還收集到大量的、目前能夠看到的珍貴的照片和樣式圖紙,包括一些古代的宮廷繪畫,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機會翻閱這本書。
——賈珺
《頤和園》作者賈珺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長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解讀,以通俗而感性的筆觸,深入挖掘了頤和園背後的歷史、造園手法和人物逸事。
全書共分八章。前五章勾勒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歷史脈絡,從皇權的威嚴與私慾的交織中,深入剖析其造園理念、精妙佈局、詩意韻味及深層含義,同時,緩緩揭開乾隆帝鮮為人知的一面:他那出爾反爾的造園執念,對江南尤其是杭州西湖風光的偏愛痴心與深情復刻,以及“縮地成寸,納景入懷”的恢弘構想。隨後的三章,則聚焦於頤和園歷經滄桑後的重生之路,詳盡探討了其如何在劫難後得以修繕恢復,再現了帝后生活空間的奢華與雅緻,以及現今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風貌與魅力。
《頤和園》不僅是一部引領我們領略中國皇家園林藝術巔峰之作的精緻導覽與審美手冊,更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華民族對於空間佈局的獨特追求、心靈世界的豐富圖景以及深邃厚重的歷史記憶,讓我們漫步園林間,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文化韻味與歷史沉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