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神塔40層樓那麼高,古代沒電梯如何每天攀登?

傳說的亞歷山大神燈塔
著名的亞歷山大燈塔建造於公元前3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高度接近130米,相當於現在的一座40層的摩天樓。因此號稱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一。
眾所周知,地基扎於海底的燈塔工程建設施工極為不易,而亞歷山大燈塔的建設難度更高。距島岸7米的石礁上建造,雖然位置極佳卻極其難以開展工程。即使在現代也是巨大的工程難題。
可見當時希臘——埃及設計師設計的精妙以及工業建設、工藝技術的無比高超。
何新讚歎:
這座神一般高度的亞歷山大摩天燈塔,令蠢人如我輩完全不可思議——敢問凡人如何攀登?如何運送燃料?以及當年工程機械沒有塔吊,如此摩天高樓如何建造?!

130米世界最高塔——亞歷山大燈塔
【神梯問題】
據說:亞歷山大燈塔每天點燃,持續了1500年。
——1500年的持續燃燒是什麼概念?就是差不多從曹操司馬懿那個時候點燃一直燒到今天。
點燃燈塔火光的燃料目前有兩種主流說法,一是橄欖油和木材,一是中東的石油原油。無論哪一種,每天燃燒成熊熊的火光,光照百里(據說可以達到方圓55公里)而為海船指引航向,每天都須消耗成噸的燃料。
而亞歷山大燈塔高達130米,接近現代的40層樓——如果沒有電梯,人力如何做到每天上下往復的攀登?此外,當年工程施工沒有塔吊,工人們如何凌空建造?
這些燃料,每天又是如何輸送到高達130米的高空塔頂而點燃?並且能夠持續運轉,維持長達1500年?
【西方學者神研究】當年有電梯!
關於亞歷山大燈塔的研究仍然在不斷深入,考古學家以及建築學家對於燈塔內部結構產生極大興趣。
從埃及方面給出的復原圖來看,由於燈塔高達130米,相當於現代的40層塔樓——必須每天輸送成噸的燃料——橄欖油和木料或者石油到達塔頂。
但是這些燈塔管理人和燃料是如何運送到高塔之頂的呢?
現在西方學術界有一種說法認為:燈塔內可能安裝有類似於電梯的人工升降裝置。這種強大的後勤補給系統,成為維持燈塔火炬常年日夜不息的保障。
綜合來看,作為世界建築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在當時的建造和每天執行的難度不亞於修造一座通天塔。
那麼2000—3000年前的亞歷山大燈塔,究竟是用什麼燃料,輸送高塔頂端,而保持點燃1500年晝夜不熄的明亮火光,從而為海中的航船指引航向?
西方學者告訴我們,靠史前發明的神電梯!
——朋友們,你們信了嗎?

考古學家赫爾曼·蒂爾施(Hermann Thiersch)於1909年所繪製。

亞歷山大港外之法羅斯島燈塔,此處是假想圖。
神奇的亞歷山大燈塔夜夜光明1500年,能源是什麼?
亞歷山大燈塔的重重鬼話


【老何作為一業餘探究學者,關於偉大亞歷山大燈塔,存在幾個小小的、弱弱的疑問】
——這座神奇的幻夢燈塔,持續燃燒1500年,它的海底地基如何建造?
——夜夜長明1500年,每夜燒掉巨量橄欖油和木材——連續1500年,莫非撒哈拉大沙漠就是為燈塔伐木而造成荒漠化的?
——哪裡生產的橄欖油和木材源源不斷,能夠持續供應燈塔燃燒1500年?
——這燈塔的燃料持續供應,恐怕需要存在一個完整的產銷運體系作為供應鏈,那麼它是如何建立和維持的?這個體系如何能歷經政治興替而制度保持不變,持續供應這神燈塔的公益性燃燒運轉了1500年?
————1500年的持續燃燒是什麼概念?就是差不多從曹操司馬懿那個時候點燃一直燒到今天。那麼,這1500年天文數字的鉅額燃燒和運營費用,又是哪位慈善家提供呢?

持續燃燒1500年不熄滅的海上神燈塔
【亞歷山大燈塔簡介】
亞歷山大燈塔(TheLighthouse ofAlexandria)號稱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據說燈塔是於前3世紀,由埃及·希臘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修建,建造地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
亞歷山大燈塔建造完工於公元前280——240年,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以400多英尺(超130米,約為一座40層塔樓)的高度,傲立海中。據稱它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
在1500年裡,亞歷山大燈塔的光明日夜不斷:
“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
於是,此史前科學與技術的輝煌奇蹟,備受古今崇拜者的讚歎。

亞歷山大燈塔的復原圖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考慮這樣的問題:
2千多年前,這神奇的巨型燈塔,矗立海中孤島之上,它的地基如何建造?(就是在今天,這也仍然會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和施工之難題。)
在公元前3世紀,沒有塔式起重機,在岩石上建造這樣高度的工程,請問如何可能?
這座神塔,1500年間,歷經埃及即希臘的政治變遷,統治者更迭,何以竟然能超越一切,始終管理、維護、維修而延續良好,夜夜長明一千五百年?
燈塔每天消耗燃料多少?需要多少人力維護?燈塔如何管理,如何延續?而這1500年的持續執行費用又由誰出?
【燃燒昂貴的橄欖油和木材?】
點亮燈塔需要大量燃料——據說一直是以昂貴的橄欖油和木材為燃料。
為保證燈塔亮度,每夜必然消耗不菲,而這些燃料在埃及本土並不生產,必須源源不斷自地中海對岸,依靠人力槳船遠途運輸而來。(莫非撒哈拉大沙漠就是為了點亮燈塔過度砍伐森林後造成的結果?)
——那麼,依靠何人何等不可思議的巨大物力和財力支撐,才能保證整整1500年裡該燈塔長明不熄,燃料供應一直源源不斷?如何保證始終保持足夠的燃料儲備?
【燃燒石油?】
近年有一種新說法是:
“透過對現存遺蹟的還原,學界推測出亞歷山大燈塔有明顯的三層結構,第1層是高60米的方形結構,設定了300多個房間用來儲備燃料,作為機房和守塔人員的寢室,第2層高15米,主要用來運輸石油為頂層的燈樓提供燃料。第三層接近60米。”
——哦,燃燒的是產自中東的石油原油。
但是——石油的主要成分是高階烴類,直接燃燒由於氧氣不足,會有大量未燃燒的成分形成一氧化碳、碳粉或者其他副產物,而形成滾滾濃煙,不僅使得人難以靠近而且會對環境造成可怕的汙染。
——直接以未經提煉的石油作為燈塔燃料——而且持續延燒1500年,這真是一種瘋狂的設想。
假定這是可能的——那麼持續1500年濃重的石油煙氣和汙染,會使得這個海域及周邊發生何等不可思議的恐怖情況?
【用“巴格達電池”:一個有趣的最新鬼話】
有趣的是,最近西方考古學中又出現了一種新的科幻說法:
“研究表明:這座世界上最著名的燈塔在古埃及當時國力和自然條件之下,很難維持正常運轉,但是這座法洛斯燈塔曾經亮了1500年,而為無數船隻導航。
點亮法洛斯燈塔需要大量燃料——以昂貴的橄欖油和木材為燃料,為保證燈塔亮度,每夜必然消耗不菲,而這些燃料在埃及本土並不生產,必須源源不斷自地中海對岸依靠人力槳船遠途運輸而來。
這需要不可思議的巨大物力和財力支撐,才能保證整整1500年裡燈塔長明。
顯然,如果一切都依靠進口的話,價格將非常昂貴,即便傾盡埃及全國之力,也難以長久支援,所以幾乎是不可能用普通燃料來維持燈塔的照明。
最近有考古學家推斷,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古埃及人已經懂得使用電能了。
他們推測:亞歷山大燈塔是使用一種巨大的碳弧燈,這種燈的燈光來自於兩根分別是正極和負極的電棒在接觸時所產生的閃亮電光,足以照耀上百公里。
他們認為這種燈的能量來自於一種古老的“巴格達化學電池”,這種史前電池僅僅用一些常見的材料如玻璃、銅、水銀、鹼液就可以製作。
(何新按:就是說,這玩意可以秒廢今天昂貴的鋰電池!)

西方考古學家關於巴格達電池的復原圖
這種電池,據說是巴比倫人所發明,被稱為史前巴格達電池(發明於距今2200多年以前):
“這種電池按照順序並排在一起就能產生足夠的直流電流和電壓,足夠供燈塔照明很多長時間(大概幾小時)。在消耗完畢之前,只需要更換內部的液體和元件,就能重新儲能。”
如果這個猜想被證實,那麼關於物理學電的發明、電燈發明等等的歷史都必須改寫。我們頂禮感嘆古希臘人的智慧。
“但是很可惜,原版的亞歷山大燈塔在經歷三次地震後沉入海底,這些細節包括電池的秘密,現在我們已經無從知曉。”
噢,原來如此!
那麼在我看來,這種種屁話就如同其他埃及和希臘神蹟一樣,關於亞歷山大燈塔的諸如此類傳說,只能認為是徹頭徹尾的連篇鬼話!
【附錄】外國《百科全書》詞條:亞歷山大燈塔
亞歷山大燈塔(阿拉伯語:;古希臘語:Φροςτςλεξανδρεας)位於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對面的法羅斯島上,因此也叫做“法羅斯島燈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大約在前283年由小亞細亞的建築師索斯特拉特設計,在托勒密王朝時建造。由於歷史的模糊記載,預估高度115—140米之間(377—492英尺)。它在倒塌之前可能是僅次於胡夫金字塔和卡弗拉金字塔的第三高建築物。
這座燈塔在許多世紀中是地球上最高的人造建築,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燈塔坐落於一塊位於亞歷山大港外的小島上,小島透過一人造的防洪堤與大陸相連。
由於埃及的海岸很平坦,缺少用於航海的地標,因此,一個位於港口的標誌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是燈塔在設計之初所具有的功能。
這座燈塔的頂部有一面巨大的鏡子和常年不滅的火焰,它被認為能夠追溯至公元1世紀的羅馬時期。在那之前,燈塔僅僅只是一個地標或者晝標。
托勒密一世是埃及的首位馬其頓統治者,亞歷山大大帝的將軍。托勒密一世在亞歷山大大帝32歲的時候意外身亡之後,於公元前305年稱王,並很快宣佈了燈塔的建造計劃。燈塔在他的兒子托勒密二世執政時期建成,大概於公元前3世紀建造完成。
由建築師索斯塔特(Sostrate)負責設計建造燈塔,三層樓的塔高約130米,強光足以照亮方圓55公里的海面。古代人要求燈塔的燈光要能從35英里外就能看見。
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提到燈塔的光能在敵人的船未到達港口之前將它們燒著。
燈塔是一座以淺色大石塊建造成的磚石建築,燈塔由一下三部分組成:底層是一個有混凝土核心的正方形地基,中部是八角形的塔身,頂層為圓柱形的燈火樓。在它的最高點有一面巨大的鏡子,它能用來在白天反射太陽光;在晚上,燈火樓裡會生火。在羅馬時期,燈塔的頂部建有海神波塞頓的塑像。
根據傳說,托勒密禁止索斯特拉特(Sostratus of Cnidus)將他的名字刻在他的作品上。儘管如此,建築師還是將以下的銘文留在了燈塔的基座上:“Sostratus,Dexiphanes之子,Cnidian,代表在海上航行的人們將此獻給神Saviour”;希臘文的原稿是“ΣΟΣΤΡΑΤΟΣΔΕΞΙΦΑΝΟΥΚΝΙΔΙΟΣΘΕΟΙΣΣΩΤΕΡΣΙΝΥΠΕΡΤΩΝΠΛΩΙΖΟΜΕΝΩΝ”這些銘文藏於一個石膏塗層的下方,在它的上方是一段讚揚燈塔的建立者托勒密的銘文。許多世紀之後,石膏被腐蝕掉了,露出了Sostratus的名字。
在956年,1303年和1323年的地震中,燈塔受到了極大的損害,當阿拉伯旅行者Abou Haggag Youssef Ibn Mohammed el-Andaloussi於1166年參觀了這個建築物之後,他記載道:
“燈塔建造在島嶼的末端,成正方形,每邊大概長8.5米,燈塔的西面和北面被大海所環繞。底座的尺寸,從頂端到底端大概高6.5米。然而,在面臨大海的朝向,由於建造和傾向於一座陡崖的關係,那部分的底座比較大。平臺的高度隨著燈塔的牆不斷地變窄而增加,直到達到它的最大值。
與燈塔的其他地方比起來,在這一邊它被建造的很牢固,石材和基座的形狀被設計的得很精美。我在此寫道的燈塔的那一部分是近年來新建造的,因為原來建造的部分需要替換。
在朝海的南邊,有一段我看不懂的古老的銘文;它不是燈塔本身的銘文,因為它被刻在一塊堅硬的黑色石頭上。海浪和海風將背景石頭不斷地侵蝕,銘文變得越來越清晰。字母A的尺寸稍微大於54釐米。字母M的頂部特別明顯,就像銅鍋爐上的巨大的洞,其他的字母的大小差不多都一樣。燈塔的入口位於一個很高的地方。有一段高約183米的斜坡通向入口。斜坡由一系列彎曲的拱門支撐;我的一個同伴來到了下面的一個拱門處,他伸直了他的手臂,但還是不能觸到拱門的兩邊。總共有16個這樣的拱門,它們一個比一個高直到燈塔的入口,最後一個拱門特別高。”
蓋特貝城堡於15世紀建造在燈塔的遺址上,它使用了燈塔的一部分石料。
el-Andaloussi對規模的描述與Thiersch的畫作或建造圖紙並不吻合,因為根據這些畫作和圖紙上所繪的周圍的燈塔周圍的其他物體的比例,燈塔至少佔地80×80英尺。
1303年和1323年的兩場地震摧毀了燈塔,1480年,當埃及國王馬木魯克蘇丹為了抵抗外來侵略,使用燈塔遺留下來的石料在燈塔的遺址上建造了蓋特貝城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