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CAA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的中國北京市重點科技發展專案“西山智谷——北京協同創新園”一期“北·院”即將建成。

西山智谷
“西山智谷—北京協同創新園”是位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大型綜合辦公建築群,專案總佔地面積約12公頃,總建築面積約29萬平方米,主要分為西、北、東三個地塊。劉昊威帶領CAA自2020年起開始整個專案的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

專案所在的北京海淀蘇家坨地區,在西山、香山群山環抱之中,毗鄰以頤和園、圓明園、玉泉山為代表的“三山五園” 皇家園林歷史文化遺產,上風上水、人文薈萃。

這裡是被稱為“中國矽谷” 的海淀中關村北部外溢的重點發展區,也是北京自貿區的核心區域。北京協同創新園將以獨特的區域優勢成為中關村科技創新與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國家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該專案被評為北京市2021年“100個科技創新重點工程”之一。

西山之於東方,智谷之於未來,面對生態資源與城市化交匯的重要特殊節點,“西山智谷”自然生髮的成為了劉昊威 提出“東方未來主義”觀念的具象建築實踐。
由此,CAA摒棄傳統科技辦公園區的重複、單調與均質,開啟了一場與東方山水與科技智谷間的多維度對話,構築自然湧動、人文共鳴、科技賦能的未來智慧園區。

“在北京,西山腳下,面對如此獨特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域,我們將山川、合院、聚落的建築形態與綿延起伏的西山山脈形成對話,創造出一個在山間雲水川行的立體城市花園,它就是——西山智谷。”
——劉昊威


CAA充分考慮專案的在地性和人文性,以一條跨越各地塊的“山水之谷”作為設計軸線,又將中國傳統院落的圍合空間與自然山水的意象相疊加,賦予三個地塊既整體又有獨立性的建築組團形態,發展為 “西·山”、“北·院”、“東·川”的設計概念,共同書寫出一幅山川、合院、聚落與場域融合的畫卷,追求自然、人文、科技的互融與共生。


北·院

“西山智谷”的一期專案“北·院”,作為總體專案中規模最大的建築組團,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3.9萬平方米。這裡將成為推動北京綜合性、全球性科技創新的引擎,擬定引入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智慧、新能源、石墨烯、金融科技等研發企業的入駐。



總體規劃中的“山水之谷”由西南向東穿過中央綠地公園,川流蜿蜒進入“北·院”,同時將大區域的生態景觀引入園中,生長為地下層的“山水廣場”庭院。CAA將傳統院落佈局與自然山水意象相融合,既具有 “合院”之象,又有層巒疊嶂的山形建築形態,形成“山合院”的設計理念。

山形塔樓從地面升起,圍合式的裙房又如“雲環”繫於山間,構築成合院式平行空間介面。整體建築群形態與西山展開對話,以東方哲學的和諧理念為基底,將傳統意象與未來語言相融,由山川、河谷、院落共同營造出了未來主義的東方浪漫。
“行於北院,山下河水流淌,山間雲環縈繞,雲上綠野仙蹤。”
——劉昊威


山

四座山形塔樓朝向最優質的西山景觀大幅度扭轉,向上生長,佇立雲間,形態具有東方山水寫意的動勢與消隱;同時猶如山式順勢向上收緊,創造出層層退臺,即舒緩了上空密度,也使每層空間都向自然敞開,擁抱生態景觀。


這些獨立小高層規劃將作為大型企業或獨角獸企業的總部辦公大樓,也支援靈活拆分為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多元空間。不同尺度與規模的平面佈局,可以隨企業需求的變化而生長,構成了一片充滿未來彈性的創新之地。

雲


“雲環”裙房的底層大面積架空,輕盈靈動的懸浮於地面之上,使其縈繞在三座塔樓之間。這種塔樓與裙房連線的滲透式空間體系更具彈性,並帶來靈動的共享與社交功能。

“雲環”頂部是有機串聯起三座塔樓的屋頂花園,也是向市民開放的空中綠地公園。屋頂花園紅色步道與下沉庭院GRC三維曲面立面的棕紅色語言統一,並與綠植景觀互襯,這都是對“三山五園”紅牆綠樹的遙相呼應,描繪出東方歷史人文色彩。

這裡規劃為中小企業和靈活、共享的綜合辦公空間,遵循空間的模組化與動態連結原則,輔助社交、協作與思考無界延展,適配未來企業變化發展需求。

水


“山水之谷”從西南向流入園區內庭院,有機連線“北·院”首層與地下一層的休閒商業與公共服務功能,產生靈動的下沉式的慢行商業街區,又延伸至每棟塔樓之間的縫隙,連線起周邊的城市景觀與公共綠地,形成各個方向為市民開放的流線景觀入口。

基於經濟性與可持續性設計,設計充分利用地下面積的同時,使地下空間獲得充足的採光的,同時模糊了地上與地下的邊界,人們可選擇不同層級的路徑穿行在下沉式 “山水廣場”裡,體驗自然、流動、立體的文化、娛樂、消費、互動。


“北·院”從山水河谷的流動,到雲環的圓潤,再到山形塔樓向上空的硬朗,巧妙地構建出自下而上從柔美到硬朗的空間設計邏輯,寓意從山水自然向未來科技的生長。

塔樓層層退臺、架空的裙房和屋頂花園、地面多個空中連橋,以及下沉庭院直達車庫的水流樓梯,共同構成空間流暢、層次豐富的立體步行系統,不僅實現了交通的人車分離,同時又為人們創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灰空間,從地上到地下都在向場地內外的自然環境開放、融合。





多層級的自然景觀錯落交織在建築群之間,構築成“北·院”實際綠化率達到40%的立體城市花園,與西山、香山的自然人文景觀展開無限對話。從半山看向這裡,中央公園與場地內景觀融為一體,猶如水流穿過山石泛起層層漣漪,帶有東方氣韻的動勢,環繞在山形塔樓的周圍。


首層綠地景觀既與周圍自然環境交融,同時又向空中自然延伸至塔樓陽臺,向地下滲透直至車庫中庭,都展現著從自然到科技的融合、漸變、生長,共同書寫一幅虛實相映、自然共生的立體畫卷。


主體建築的幕牆設計延續了東方山水的理念,以中國傳統山水畫《富春山居圖》為靈感,將畫中山水的層巒疊嶂與寫意皴法,抽象轉譯為山、水、雲融合的建築立面,並且依據每棟塔樓不同的扭轉形態,產生豐富韻律變化。
疏密有致的幕牆系統不僅展現山水自然的寫意之美,更具有高效能遮陽格柵的功能,實現了建築室內空間的遮陽與節能效果,並根據不同季節與時段的光線變化,為辦公人群帶來舒適的光影體驗。

主體挑簷幕牆設計為雙層鋁板構造,此構造保證了金屬飾面板內側有自然風流動,大幅減少了鋁板與龍骨在北京夏天劇烈的日照照射下儲存的輻射熱。





自園區西南的主入口進入雲環的內院,人們可以看到一個超大型懸挑鋼結構旋轉“龍梯”。它既是實現裙房屋頂花園為市民開放,連通地面綠地廣場的重要垂直交通,又以流暢的曲線和懸挑的姿態,呈現強烈又優雅的動態美,宛如一條巨龍自地面騰空而起,成為“北·院”一處藝術與技術,美學與功能完全融合的公共藝術裝置。


室內公共空間的設計延續了建築 “山、水、雲”的理念。首層建築幕牆採用高透超白玻璃,從視覺上消隱了建築內外的邊界,帶來了室外自然與室內景觀的融合。

大堂儘可能通透開放,唯一的核心筒牆面使用的水雲紋大理石板拼接而成,線性燈光從角度不斷變化的石板縫隙中透射出來,彷彿一種強烈的內在能量即刻從開裂的山石中迸發而出。引數化有機韻律的陽極氧化鋁板將頂部複雜的機電裝置巧妙的隱藏在頂部,同時如山間的水波盪漾,空間的藝術性與功能性結合在這裡得以展現。


CAA為“西山智谷”總體專案建構了完整的綠色可持續性體系。以 “山水之谷”構築的立體慢行環廊將三個地塊的綠色景觀互聯互通,並向周邊自然環境延伸,形成一個城市尺度的綠色生態網路。


“北·院”結合了綠色風環境、煙囪效應、降低熱島效應、噪音控制、雨水收集和水土涵養等一系列可持續策略與技術,共同實現了中國綠色建築最高等級的三星標準。


從山形塔樓到雲環裙房,從山水廣場到雲上花園,“北·院”所展現的是CAA核心設計觀念“東方未來主義”在當代中國建築的具體實踐與延伸。它以東方山水為靈魂,激活了從自然到人文的空間敘事;以未來科技為方向,助推中國智造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的願景。

在這裡,“自然”不再是科技的對立面,而是人的創造力本質的棲息之所;“未來”也不再是單一的技術命題,而是深植於文化根脈的東方詩篇。



目前“北·院”已進入景觀與室內精裝的後期施工階段,預計於2025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