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朱宏博 · 主播 | 阿成

在手遊《王者榮耀》中,有一個名叫“百里玄策”的遊戲角色,深受玩家們的喜愛。
然而,這個百里玄策不僅是一個遊戲角色,他的歷史原型人物其實是唐朝外交家——王玄策。
王玄策曾經三次出使印度地區,在全軍覆沒的危局中憑一己之力扭轉頹勢,創下了“一人滅一國”的驚人戰績。
那麼,在這種危局中,他究竟是如何做到逆風翻盤的呢?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位外交家的傳奇一生。

寂寂無名的史書小人物
王玄策出生於洛陽,曾任融州黃水縣令。
因為官職不高也無其他耀眼的成就,王玄策早年的事蹟都未見於史書,就連他的生卒年月我們也不得而知。
公元643年,唐太宗任命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的使者回國,並順路出使天竺各國,也就是古印度地區。
這一使命對於王玄策來說,既是一次難得的外交機會,也是一次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挑戰。
天竺之地,風土人情迥異於中原,且國家林立,行程艱險。
但當時大唐國力如日中天,天竺各國都對大唐使者十分敬重,紛紛派出使臣熱情接待,像泥婆羅(今尼泊爾)這樣和大唐有密切往來的國家,國王更是親自帶領使團在國內遊覽。
就這樣,王玄策一行人一邊旅遊一邊外交,很快就到達了旅途的終點達摩揭陀王國。
摩揭陀王國位於天竺中部地區,是當時古印度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聽聞大唐使團前來訪問,國王派官員和百姓在都城王舍城內夾道歡迎,還在首都的寺廟和高山中立碑紀念此事,可以說給足了使團面子。
公元647年,王玄策的使團返回長安,這次長達4年的印度之行讓王玄策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更讓他對天竺的風土人情有了深入的瞭解。
也正是看重了這一點,就在王玄策回國的當年,唐太宗便任命王玄策為正使再次出使天竺。


教科書級的逆風翻盤
王玄策率領30人的使團從長安一路西行,在穿過西域各國之後到達天竺。
當時的天竺四分五裂,其中比較強大的國家在中國史書中被記載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國家。
而在這五個國家中,又以中天竺國的國力最為強大,一度成為當地各國的盟主。
使團接連訪問了東南西北四個天竺王國,都受到了熱情的款待,臨走時各國都派出使者攜帶寶物跟隨,準備與王玄策一起返回大唐,朝貢大唐天子。
本來這場出使會像上次一樣輕鬆順利,畢竟當時大唐的威名遠揚四海,天竺各國都想與之結交,沒人敢打唐朝使團的主意。
可當使團到達中天竺國時,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當時中天竺國的國王剛剛去世,國內的權臣阿羅那順篡位自立。
本來這件事情和王玄策一行人沒什麼關係,不管誰當國王,只要選擇繼續與大唐交好就行了。
可阿羅那順偏偏打起了使團的主意,他眼紅各國向唐朝進獻的寶物,於是派人伏擊了王玄策的營地。
使團一行30餘人,除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力戰突圍北逃外,其餘或戰死、或被俘,禮物全部被奪。
在逃亡的過程中,王玄策心中充滿了憤怒和不甘。
自己身為大唐使者,不僅關乎自己的榮辱,更代表著整個大唐的尊嚴。
於是王玄策和蔣師仁商議不向唐朝求援,而是準備在當地籌募軍隊直接對阿羅那順進行征討。
輾轉幾個月的流亡之後,衣衫襤褸的王玄策來到吐蕃西南(今西藏地區),以唐朝使臣的名義頒佈檄文,向吐蕃、泥婆羅、章求拔(今西藏日喀則地區)等國請兵援助。
最終,憑藉著唐朝使者的身份,王玄策在這些國家共計招募了一萬餘人,並帶著這支不同民族組成的軍隊重新殺回了天竺。
不過,當時中天竺國力強盛,雖然經歷了換代的戰亂但依然是能夠籌備40萬軍隊的大國。
因此,新登基的國王阿羅那順根本沒把王玄策這支雜牌軍放在眼裡,但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所謂的40萬大軍居然如此不堪一擊。
進入天竺境內後,王玄策憑藉自己對天竺的熟悉選擇最佳行軍路線,儘快搶佔戰略補給點。
同時,王玄策給手下這支聯軍提前許諾,只要能攻入中天竺首都曲女城,所有財富大唐分文不取,破城之後都由聯軍自取,這極大的激發了手下士兵們的戰鬥力。
於是,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王玄策勢如破竹直插中天竺腹地,敵軍聞風喪膽,聯軍一路高歌猛進幾乎沒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就這樣,王玄策的聯軍僅用三天就攻破了中天竺首都,天竺軍隊被斬首三千,溺亡一萬。
篡位者阿羅那順逃跑後再次組織力量反撲,結果被薛師仁的偏師擊破,阿羅那順本人也在戰場上被生擒。
阿羅那順被擒後,其親信扶植了他的王后和王子在乾陀衛江組織抵抗。
王玄策本著除惡務盡的原則,讓薛師仁繼續進軍,最終在乾陀衛江之戰中將阿羅那順的殘餘勢力徹底剿滅。
在這場戰爭中,王玄策俘獲了阿羅那順的王后、王子以及其麾下的1.2萬人和3萬頭牲畜。
一個唐朝的外交官,僅憑一支雜牌軍就剿滅了不可一世的阿羅那順,王玄策的事蹟頓時震驚了整個南亞。
此事之後,天竺各國都震驚於唐朝的強大,紛紛向唐朝派遣使者表示臣服,史書記載:
“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
大勝之後,王玄策按照約定將繳獲的財富盡數散給士兵,自己則帶著主要戰犯阿羅那順和其親人返回唐朝。
這一路上天竺各國對王玄策禮遇有加,贈送了大量的牛羊和珍寶,其中有一個國家還獻上了自己國家的地圖以示臣服。


滅國之後的深藏功與名
公元648年,王玄策帶著阿羅那順等人返回長安入朝獻俘。
唐太宗大悅,不僅沒有責怪王玄策擅自行動,反而對王玄策大加封賞,晉升其為從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王玄策受命第三次出使天竺,於659年抵達婆栗闍國(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到該國各地訪問。
此後,他到達佛教重要聖地吠舍釐城時,參觀維摩故宅“方丈室”,將“方丈”這一詞彙帶入中國。
訪問期間,王玄策也觀摩了當地的農業生產,將泥婆羅國的菠菜以及印度蔗糖的製造方法帶回中國。
中國從此開始熬製出潔白如雪、晶瑩剔透的白砂糖,並迅速在製糖工藝上超越印度。
多年之後,中國的白砂糖又被作為珍品帶回印度,如今印度人用的印地語中“白砂糖”的稱呼依然為“CINI”,就是“中國”的意思。
除了以上的貢獻之外,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也為中國瞭解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王玄策開拓了從西藏通向印度的道路,後世的人們不再需要從西域繞遠路前往天竺。
晚年的王玄策還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是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齊名的著作。
後來,唐朝政府以這兩部書為底本,編寫了《西國志》一百卷,這是唐代有關西域、絲綢之路,乃至於中亞、印度最權威的參考書。
王玄策前半生寂寂無名,終其一生也只做到從五品的官職,唐朝的史書上也都沒有給王玄策單獨立傳,以至於很多關於他的生平事蹟都已不再可考。
但是王玄策的幾次外交出使活動,卻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他不僅向世界展示了大唐的風采,也為大唐帶回了先進的技術和文化,推動了當時的社會進步和文化交融,而其留下來的著作,也成為了我們後世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
所以,王玄策雖然在史冊中只有寥寥幾筆,但這依然無法遮蔽他作為一代偉大外交家的光芒,而他的貢獻也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奔流,歷久彌新。
